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2025(第一届)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创新发展大会”将于2025年11月29日—30日在北京国家taptap下载官服登入(二期)举办。
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是先进制造领域产业发展最快、研究最活跃、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在“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连续支持下,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总体技术达国际并跑,产业规模逾千亿,年均增速超20%。大会为了推动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汇聚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创新应用趋势以及产业发展前景。届时将开展1+N的系列主题活动,包括1场开幕式暨主会场、N场平行会议。
大会主题
主题:创新引领、智能融合、产业赋能。
大会主席
姜澜、李术才、张卫红
指导委员会(更新中)
卢秉恒、林忠钦、郭东明、雒建斌、李应红、杨华勇、王华明、徐红星、黄庆学、罗先刚、冷劲松、王国庆、王向明、张荻、韩恩厚、段慧玲、郭旭、张学军、李琳、吕坚
组织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化东、马修泉、尹俊、邓家科、全栋梁、孙玉春、何卫锋、何卫峰、武楠、卢建刚、刘丰、刘检华、刘斌、刘长猛、祁俊峰、李明、李隆球、李晓炜、杨毅、闵大勇、李爱国、张琦、张开虎、张永来、张志辉、林峰、林鑫、林学春、荣维淇、贺永、赵丙权、奚英伦、唐晔、郭斌、雷力明、卢昆忠、汪俊、姚建华、余家阔、庄昌辉、魏中宝
程序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修泉、王国彪、刘长猛、刘检华、杨毅、李隆球、何卫锋、张林、张琦、张喜军、李明、李晓炜、林峰、林鑫、武楠、姚建华、唐晔、奚英伦、魏中宝
大会秘书处(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梁、王书鹏、王安东、王相、石学智、田泽、田素坤、朱言言、刘文清、刘惠云、米高阳、李自祥、杨强、吴英丹、张凯、张向宇、韩冬冬、赵宇凡、姚喆赫、梁啸宇、梁晓晴、梁洋洋、熊凌达、缪云、樊星
大会内容
(一)开幕式暨主会场
开幕式拟邀请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方政府等领导致辞。主会场拟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作主旨演讲。
(二)平行会议
举办激光器与核心部件、激光表面工程、超快激光制造、激光复合制造、金属增材制造、非金属增材制造、创新材料与创新结构、极端环境与尺寸制造、生物制造前沿技术9个学术分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数智医疗、船舶与海洋装备领域制造4个产业分会,激光制造和增材制造2个国家重点专项成果交流会。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创新发展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研究现状
一、技术融合与产业化突破
激光增材制造(LAM)技术体系成熟化
激光选区熔化(SLM)与激光直接沉积(LDMD)技术已成为金属增材制造的主流方向。SLM技术通过高精度光斑控制(纳米级)实现复杂结构(如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的直接制造,其成型精度达微米级,表面粗糙度优于传统工艺。LDMD技术则以同步送粉方式实现大型构件(如飞机钛合金框)的快速修复,沉积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以上。
多材料梯度打印技术突破
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已实现钛合金与铝合金的过渡连接,通过控制能量密度与扫描策略,解决异种材料界面结合强度问题。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梯度材料打印技术,使航空结构件重量减轻40%,同时保持95%以上的力学性能。
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兴起
结合激光切割与增材制造的复合工艺,实现“制造-修复-精加工”一体化。德国SLM Solutions公司推出的增减材复合设备,通过五轴联动控制,将零件加工精度提升至±0.05mm,表面光洁度达Ra1.6μm,满足航空航天领域严苛标准。
二、应用领域深度渗透
航空航天领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采用3米级舱段一体化打印技术,零件数量减少82%,研发周期缩短50%。
GE航空通过SLM技术制造的LEAP发动机燃油喷嘴,将20个部件整合为1个,重量减轻25%,燃油效率提升15%。
医疗领域
碳纤维/PEEK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获FDA认证,全球骨科定制化植入物市场63%采用增材制造技术。
3D打印钛合金髋关节植入物实现个性化孔隙结构设计,骨长入速度提升3倍,术后恢复周期缩短40%。
汽车工业
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激光增材制造实现电池模组定制化,续航里程提升8%-10%。
宝马集团采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发动机缸体,修复成本降低60%,修复后寿命达新件90%。
三、产业链协同发展
核心部件国产化
锐科激光、创鑫激光突破万瓦级光纤激光器技术,国产激光器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65%,成本下降50%。
有研粉材开发的钛合金粉末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70%,推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爆发。
软件与工艺创新
达索系统、Autodesk开发的AI驱动工艺优化软件,将缺陷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材料利用率提高18%。
铂力特推出的“设备+材料+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使客户复购率提升至75%,设备故障率降至0.3%。
国际市场布局加速
大族激光、华工科技在欧美建立分支机构,推出符合ASTM标准的设备,海外营收占比达30%。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德国MIMTECH、美国3D Systems部分业务,获取激光烧结专利127项,技术壁垒显著提升。
四、技术瓶颈与未来方向
残余应力控制难题
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基体与增材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残余应力达材料屈服强度的80%,引发开裂风险。北航王华明团队通过电磁预热技术,将残余应力降低45%,但异种材料界面应力控制仍需突破。
多材料打印工艺挑战
高反材料(如铜)与难熔金属(如钨)的激光吸收率差异达3倍,需开发波长可调激光器(如蓝光激光器)与动态能量控制算法。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已实现铜-钢异种材料打印,但界面结合强度仅达同种材料的60%。
智能化制造趋势
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设备运行状态,将工艺参数优化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5G+边缘计算支撑远程运维,华工科技“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生产,设备综合效率(OEE)达85%。
绿色制造方向
激光增材制造材料利用率达95%,较传统减材制造提升40%。采用回收钛粉生产的零件,碳排放较原生材料降低32%。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的ECO-LAM项目,已实现镍基合金粉末100%循环利用。
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航空航天领域
轻量化结构件制造
应用场景:航空发动机叶片、燃烧室、机匣等高温部件,以及卫星支架、航天器热防护结构等。
技术优势: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可实现复杂内流道设计,减轻重量同时提升耐温性。例如,GE航空的LEAP发动机燃油喷嘴通过SLM整合20个部件为1个,重量减轻25%,燃油效率提升15%。
案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采用3米级舱段一体化打印技术,零件数量减少82%,研发周期缩短50%。
维修与再制造
应用场景:飞机起落架、涡轮盘等高价值部件的修复。
技术优势:激光直接沉积(LDMD)技术通过同步送粉实现局部修复,成本较更换新件降低60%-70%。例如,波音公司采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发动机叶片,修复后寿命达新件的90%。
二、医疗领域
个性化植入物定制
应用场景:骨科(髋关节、椎间融合器)、牙科(种植体、义齿)、颅颌面修复等。
技术优势:多孔结构设计促进骨长入,提升生物相容性。例如,3D打印钛合金髋关节植入物表面孔隙率达60%-70%,骨长入速度提升3倍,术后恢复周期缩短40%。
案例:全球骨科定制化植入物市场中,63%采用增材制造技术,碳纤维/PEEK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已获FDA认证。
手术导板与模型
应用场景:肿瘤切除导板、正畸模型、解剖教学模型。
技术优势:激光切割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缩短手术时间30%以上。例如,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颌面肿瘤切除,定位误差小于0.5mm。
三、汽车工业
轻量化与功能集成
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电机壳体、轻量化底盘结构。
技术优势:拓扑优化设计结合激光增材制造,实现结构减重与性能提升。例如,特斯拉Model Y采用3D打印铝合金支架,重量减轻40%,刚度提升25%。
案例:宝马集团通过激光熔覆技术修复发动机缸体,修复成本降低60%,修复后寿命达新件90%。
定制化与小批量生产
应用场景:高端车型内饰件、赛车零部件、概念车原型。
技术优势:无需模具,缩短研发周期50%以上。例如,保时捷采用SLM技术打印赛车进气歧管,实现流道优化,功率提升8%。
四、能源与电子领域
核电与燃气轮机部件
应用场景: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燃气轮机叶片、换热器。
技术优势:耐腐蚀、耐高温合金的激光增材制造。例如,中核集团采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修复层厚度精度达±0.1mm,使用寿命延长10年。
微电子与传感器制造
应用场景:微纳结构、MEMS传感器、5G滤波器。
技术优势:超快激光(飞秒激光)实现亚微米级加工。例如,华为采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制造5G天线滤波器,插入损耗降低0.2dB,带宽提升15%。
五、模具与工具制造
随形冷却模具
应用场景:塑料注射模、压铸模、热冲压模。
技术优势:激光增材制造实现复杂冷却水道设计,缩短成型周期30%-50%。例如,德国DMG MORI公司推出的随形冷却模具,使汽车保险杠注塑周期从60秒降至35秒。
定制化工具
应用场景:航空航天专用夹具、医疗手术器械、珠宝模具。
技术优势:快速迭代设计,降低开发成本。例如,波音公司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生产飞机装配工装,开发周期从8周缩短至2周。
六、文化创意与消费领域
个性化消费品
应用场景:珠宝、眼镜、鞋模、文创产品。
技术优势:激光雕刻与增材制造结合,实现复杂纹理与结构。例如,卡地亚采用SLM技术打印钛合金珠宝,表面光洁度达Ra0.4μm,设计自由度提升3倍。
建筑与艺术装置
应用场景:异形建筑构件、雕塑、灯光装置。
技术优势:大型构件一体化打印。例如,迪拜未来博物馆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制作曲面外墙,单块构件尺寸达4m×2m,安装效率提升40%。
七、新兴领域拓展
食品3D打印
应用场景:个性化营养食品、巧克力雕塑、分子料理。
技术优势:激光辅助成型实现多层结构控制。例如,西班牙Natural Machines公司推出的激光固化食品打印机,可打印含蛋白质、纤维的定制化餐食。
生物制造
应用场景: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药物释放系统。
技术优势:激光生物打印实现细胞精准定位。例如,美国Organovo公司采用激光辅助生物打印技术,成功构建出厚度达0.5mm的肝组织小片,功能维持超过28天。
八、跨行业融合趋势
增减材复合制造:结合激光切割与增材工艺,实现“制造-修复-精加工”一体化。例如,德国SLM Solutions公司推出的五轴联动设备,将零件加工精度提升至±0.05mm,表面光洁度达Ra1.6μm。
数字孪生与AI优化:通过模拟设备运行状态,将工艺参数优化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例如,铂力特开发的AI驱动工艺软件,使缺陷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材料利用率提高18%。
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激光增材制造研究所
研究方向:聚焦激光增材制造表面强化材料与工艺,突破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熔覆层微观结构调控等技术难题。
应用领域:轨道交通、轴承、泵阀、汽车零部件、工业模具、特种刀具等机械制造领域。
成果:开发适用于不同工况的梯度功能材料涂层体系,提升工业核心零部件的耐磨损、耐腐蚀性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研究方向:强激光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
成果:建成国内唯一的“神光Ⅱ”综合高功率激光装置,研发峰值功率12.9拍瓦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推动超强激光与科学技术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
研究方向:激光3D打印、激光高精密制造、激光绿色制造及智能化制造。
应用领域:能源、模具、汽车、五金、纺织、冶金、电子、化工等。
成果: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2项。
德国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ILT)
研究方向:新型激光束源开发、激光测量与测试技术、激光制造工艺(切割、焊接、增材制造等)。
应用领域:能源、移动性、医疗、环境技术及量子技术。
成果:开发用于气候研究的卫星测量系统及光纤量子互联网频率转换器。
二、知名企业品牌
大族激光(002008.SZ)
总部:广东省深圳市
业务:亚洲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商,覆盖切割、焊接、打标等全产业链。
应用领域:消费电子、锂电、光伏、半导体、汽车等。
成果: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35亿元,净利润约8.5亿元。
锐科激光(300747.SZ)
总部:湖北省武汉市
业务:国产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产品应用于金属材料切割、焊接、表面处理等。
成果:2024年实现营收约42亿元,净利润约4.8亿元,推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替代。
华工科技(000988.SZ)
总部:湖北省武汉市
业务:中国最大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专注高功率激光切割与焊接领域。
成果: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00亿元,净利润约16亿元。
铂力特(未上市,但行业领先)
业务:金属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服务,包括设备研发、材料生产、工艺优化等。
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
成果:为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卫星支架等提供一体化打印解决方案。
德国EOS公司
业务:全球领先的工业级3D打印设备制造商,专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技术。
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
成果:推出ProX SLS 6100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支持尼龙等材料的高精度打印。
美国3D Systems公司
业务:立体光刻(SLA)技术发明者,提供从原型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3D打印解决方案。
应用领域:消费电子、医疗、航空航天等。
成果:推出Figure 4 Standalone 3D打印机,实现快速、低成本的非金属部件生产。
三、行业趋势与影响
技术融合: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正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工艺参数智能优化及缺陷预测。
产业化突破:核心部件(如万瓦级光纤激光器)国产化率提升至65%,成本下降50%,推动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大规模应用。
绿色制造:激光增材制造材料利用率达95%,较传统减材制造提升40%,符合碳中和目标。
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技术研发类岗位
增材制造工程师
职责:制定增材制造工艺方案,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参与设备研发并提出改进措施。
专业要求:增材制造、材料学、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技能需求:熟悉3D打印设备操作、材料性能分析、工艺参数优化。
薪资范围:12-15K/月(初级),25-35K/月(高级)。
代表企业:武汉英泰斯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光纤激光器设计师
职责:负责激光器的方案论证、产品设计、技术协调及改进。
专业要求:光学、光学工程、热物理、物理电子学等相关专业。
技能需求:掌握激光器原理、光学设计软件、热管理技术。
薪资范围:12-15K/月(初级),面议(高级)。
代表企业:武汉英泰斯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工程师(3D打印/增材制造方向)
职责:负责激光加工工艺开发、设备调试及技术优化。
专业要求:光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技能需求:熟悉激光加工原理、3D打印设备操作、材料适配性分析。
薪资范围:15-30K/月(经验不限至5年)。
代表企业:大族激光、深圳希禾增材。
二、生产制造类岗位
工艺工程师(增材制造)
职责:优化3D打印工艺参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专业要求: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增材制造技术等相关专业。
技能需求:掌握SLM、SLS等工艺,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如IATF16949)。
薪资范围:8-14K/月(初级),20-40K/月(高级)。
代表企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西安某机械/设备公司。
机械工程师(增材制造设备方向)
职责:负责增材制造设备的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安装调试及技术文档编制。
专业要求: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
技能需求:精通CAD/CAE软件、机械传动设计、设备调试技能。
薪资范围:12-15K/月(硕士)。
代表企业:武汉英泰斯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切割操作工
职责:操作激光切割设备,完成金属/非金属材料的切割任务。
专业要求:无强制专业要求,需通过设备操作培训。
技能需求:熟悉激光切割工艺参数、设备安全操作规范。
薪资范围:5-10K/月(学历不限)。
代表企业:山东中翊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鸿云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三、应用推广类岗位
品质工程师(增材制造方向)
职责:制定质量目标,监控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质量问题。
专业要求:工科类相关专业,熟悉质量管理工具(如SPC、APQP)。
技能需求: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如IATF16949)、数据分析能力。
薪资范围:8-14K/月(本科)。
代表企业: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工程师(激光/增材制造设备)
职责:推广激光加工设备或3D打印解决方案,完成销售目标。
专业要求:机械工程、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有行业经验者优先。
技能需求:熟悉设备技术参数、客户需求分析、商务谈判技巧。
薪资范围:底薪+提成(综合10-30K/月)。
代表企业:力星激光、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
应用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增材制造在新领域的应用(如医疗、航空航天)。
专业要求: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等相关专业。
技能需求:掌握跨学科知识(如生物相容性材料、航空结构优化)。
薪资范围:面议(博士优先)。
代表企业:乾元实验室、某杭州大型通信设备公司。
四、跨学科与新兴领域岗位
AI增材制造专家(航天卫星结构方向)
职责:结合AI技术优化航天器增材制造结构,提升性能与可靠性。
专业要求:航空航天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复合背景。
技能需求:熟悉AI算法、航天器结构设计、增材制造工艺。
薪资范围:50-70K/月(5-10年硕士)。
代表企业:某成都知名公司。
生物3D打印工程师
职责:开发用于组织工程或药物释放的3D打印技术。
专业要求: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
技能需求:掌握生物墨水配方、细胞打印技术、体外实验设计。
薪资范围:面议(博士优先)。
代表企业: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
五、就业机会分布
地域:武汉、苏州、深圳、西安、杭州等制造业密集城市需求旺盛。
行业: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电子、能源等领域对增材制造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激光与增材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