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24 ~ 2025-10-26
举办场地: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Juergen Czarske 潘建伟 杨学明 张军
会议介绍

量子科技正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促进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与交叉融合,加速量子信息技术的产业转化与应用落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优势单位将于2025年10月24-26日浙江省温州市隆重举办“2025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QPhotoniX 2025)。本次大会聚焦量子信息科学与光学工程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届时全球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顶尖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将齐聚温州,围绕量子技术的最新进展、核心挑战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入研讨,并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组委会诚邀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得主、国内外院士及行业权威专家莅临,分享前沿洞见。诚邀全球量子光子领域同仁共襄盛会!

国际指导委员会(更新中)

Gilles Brassard,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Canada,沃尔夫奖获得者,科学突破奖获得者

Peter Zoller,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Austria,沃尔夫奖获得者

Peter Sho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科学突破奖获得者,狄拉克奖章获得者

Ignacio Cirac,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Quantum Optics, Germany,沃尔夫奖获得者

Steven Girvin, Yale University, USA,美国科学院院士

Marlan Scully,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美国科学院院士

Artur Ekert, University of Oxford, UK,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John Bowe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美国工程院院士

Ian A. Walmsle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Jelena Vuckovic, Stanford University, USA,美国科学院院士

Joerg Schmiedmayer,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沃尔夫奖获得者

Pascale Senellart, CNRS - Université Paris Saclay, France,法国科学院院士

Barry Sanders,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加拿大科学院院士

窦贤康 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龚昌德 院士, 浙江师范大学

于 渌 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祝世宁 院士,南京大学

房建成 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诗尧 院士,浙江大学

俞大鹏 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

王建宇 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龚新高 院士,复旦大学

贾金峰 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封东来 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会荣誉主席

Anton Zeilinger, 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Austria,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科学院院长

大会主席(音序)

Juergen Czarske, TU Dresden, Germany,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

潘建伟 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学明 院士,南方科技大学

张 军 院士,北京理工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陆朝阳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徐可米,北京理工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国际量子光子学研究现状

一、核心研究方向与进展

量子光源与探测器

单光子源:基于量子点、金刚石色心、原子系综等体系的单光子源技术日益成熟,重复频率和纯度显著提升。例如,量子点单光子源已实现超过1 GHz的发射速率,接近实用化需求。

纠缠光子源:通过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或半导体量子点产生偏振、时间-能量等维度的纠缠光子对,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提供基础资源。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探测效率突破95%,暗计数率低至10⁻³ Hz,成为量子密钥分发(QKD)和量子成像的核心器件。

量子通信与网络

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BB84、E91等协议的QKD系统已实现城域、城际和卫星链路部署。中国“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欧盟“量子旗舰计划”推动欧洲量子网络建设。

量子中继:针对光子损耗问题,研究基于原子存储器、量子纠缠交换的中继技术,延长量子通信距离。

量子互联网:结合量子存储、量子路由和量子纠错,构建全球量子信息传输网络,目前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

量子计算与光子芯片

光子量子计算:利用线性光学元件(分束器、相位调制器)和单光子探测器实现量子门操作,谷歌、IBM等公司通过超导量子比特与光子接口结合,探索混合量子计算架构。

集成光子芯片:硅基、氮化硅等平台集成光源、波导、探测器,实现光子量子态的操控与测量。例如,Xanadu公司基于压缩态光场的量子计算机已实现216个量子比特。

拓扑光子学:利用光子拓扑态实现鲁棒性量子传输,为抗干扰量子计算提供新思路。

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

量子光学陀螺仪:基于萨格纳克效应和纠缠光子,提升角速度测量精度,应用于导航和地球物理探测。

量子成像:利用量子关联特性实现超分辨成像和透射成像,突破经典光学极限。

量子时钟:基于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的光学钟,稳定度达10⁻¹⁸量级,推动全球定位系统(GPS)升级。

二、国际竞争格局

国家战略布局

中国:将量子科技纳入国家战略,建成“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网,发射“墨子号”卫星,并启动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发。

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投入12亿美元支持量子信息科学,IBM、谷歌等企业在量子计算和光子芯片领域领先。

欧盟:启动“量子旗舰计划”(2018-2028),聚焦量子通信、计算和传感,预算超10亿欧元。

日本:通过“量子跃进计划”推动量子计算和量子加密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光子集成芯片。

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学术界与产业界深度融合,例如荷兰QuTech研究所与英特尔合作开发量子芯片,加拿大Xanadu与丰田合作探索量子机器学习应用。

初创企业涌现,如美国PsiQuantum、英国Toshiba Europe等,专注光子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商业化。

三、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

关键挑战

量子态保真度:光子损耗、噪声和退相干影响量子信息传输与计算精度。

规模化集成:光子芯片需解决非线性效应弱、耦合效率低等问题,实现大规模量子比特集成。

标准化与协议:量子通信协议、接口和安全认证体系尚需统一标准。

未来趋势

混合量子系统:结合光子、超导、离子阱等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如光子长距离传输、超导高速操作)。

人工智能赋能:利用机器学习优化量子实验设计、纠错码和算法开发。

产业化加速:量子通信网络、量子传感器和量子计算云服务逐步进入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量子科技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

四、典型案例

中国“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2020年实现76个光子操纵,求解高斯玻色取样问题比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

美国IBM Quantum Network:构建全球量子计算云平台,提供50-1000量子比特处理器访问服务。

欧盟Quantum Internet Alliance:联合13国30余机构,推动量子网络标准制定和实验验证。

国际量子光子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信息安全与通信产业

量子密钥分发(QKD)与量子保密通信

应用场景:政府、军事、金融等高安全需求领域的数据传输加密。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测量坍缩特性,实现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分发,抵御传统计算和量子计算攻击。

产业进展

中国建成“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网(2000公里),服务银行、政务系统;

欧盟“Quantum Flagship”计划推动欧洲量子网络建设,预计2030年覆盖全欧;

初创企业(如瑞士ID Quantique、中国科大国盾)已推出商用QKD设备。

未来潜力:与5G/6G融合,构建“量子+经典”混合安全网络,保护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大规模设备通信。

量子互联网

应用场景:全球分布式量子计算、时钟同步、分布式量子传感网络。

技术原理:通过量子中继和纠缠交换,实现远距离量子态传输和节点互联。

产业进展

中国“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荷兰QuTech研究所演示了跨城市量子网络原型;

美国能源部规划建设国家量子互联网(2030年目标)。

二、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

光子量子计算

应用场景:密码破解、药物设计、金融建模、优化问题求解。

技术原理:利用光子的叠加态和纠缠态实现并行计算,突破经典计算机算力瓶颈。

产业进展

中国“九章”光量子计算机(2020年)实现76光子操纵,求解高斯玻色取样问题比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

加拿大Xanadu公司基于压缩态光场的量子计算机已实现216个量子比特,提供云服务;

IBM、谷歌等企业探索超导量子比特与光子接口结合的混合架构。

未来潜力:与经典超级计算机结合,构建“量子优势”算力基础设施,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科学模拟。

量子机器学习

应用场景: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决策优化。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态的指数级存储能力加速机器学习算法(如量子支持向量机、量子神经网络)。

产业进展

初创企业(如美国Zapata Computing)开发量子机器学习软件平台;

科研机构演示了量子卷积神经网络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三、精密制造与工业检测

量子光学传感与计量

应用场景: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加工中的纳米级测量。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纠缠或压缩光提升测量精度,突破经典光学衍射极限。

产业进展

量子光学陀螺仪(基于萨格纳克效应)用于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系统,精度比传统设备高100倍;

量子激光雷达实现单光子级探测,应用于自动驾驶和无人机避障;

德国PTB研究所开发量子光学时钟,稳定度达10⁻¹⁸量级,支撑全球定位系统(GPS)升级。

量子成像与透射检测

应用场景:无损检测(如航空材料内部缺陷、生物组织成像)、安全检查(如行李透射扫描)。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关联光子实现“鬼成像”或“量子照明”,在低光照或强噪声环境下获取清晰图像。

产业进展

中国科大团队演示了量子成像技术在医疗内窥镜中的应用;

美国MIT研发量子增强型X射线成像系统,辐射剂量降低90%。

四、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

量子生物传感

应用场景:疾病早期诊断、药物筛选、脑机接口。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点、金刚石色心等材料的高灵敏度探测生物分子标记物或神经信号。

产业进展

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癌症标志物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方法高1000倍;

金刚石NV色心实现单神经元电信号测量,推动脑科学研究和神经疾病治疗。

量子增强医学影像

应用场景: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分辨率提升。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纠缠或超冷原子技术增强成像信号,减少辐射剂量。

产业进展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量子增强型MRI,空间分辨率达微米级;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利用量子传感器实现活体细胞代谢过程实时监测。

五、能源与环境保护

量子光谱分析

应用场景:温室气体监测、工业排放检测、深海资源勘探。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级联激光器或频率梳技术实现高精度气体成分分析。

产业进展

欧洲“Quantum Flagship”计划支持量子光谱仪在气候监测中的应用;

美国NASA将量子光谱技术用于火星大气成分分析。

量子催化与材料设计

应用场景:新能源电池、催化剂开发、高温超导材料研究。

技术原理:通过量子模拟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加速新材料发现。

产业进展

IBM量子计算机模拟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反应,缩短研发周期;

德国马普研究所利用量子光子学技术设计高效光催化材料。

六、未来产业融合方向

量子+6G/卫星通信:构建全球量子安全通信网络,支撑6G时代海量设备互联。

量子+自动驾驶:通过量子传感和量子计算提升环境感知和决策速度。

量子+金融科技:利用量子算法优化投资组合、风险评估和加密货币安全。

量子+智慧城市:量子时钟同步网络支撑智能交通、电网和物联网系统的高精度协同。

国际量子光子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顶尖科研机构与高校实验室1.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方向:量子光学、量子成像、量子网络。

成果:开发量子增强型激光雷达,实现单光子级探测;领导量子互联网联盟(Quantum Internet Alliance)。

斯坦福大学

研究方向:集成光子芯片、量子计算架构。

成果:在硅基光子芯片上实现高效量子纠缠生成,推动光子量子计算规模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研究方向:量子传感、生物量子技术。

成果:利用金刚石NV色心实现单神经元信号测量,推动脑机接口发展。

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研究方向:量子计量、量子时钟。

成果:研发全球最精准的光晶格原子钟,稳定度达10⁻¹⁸量级。

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oratory)

研究方向:量子通信、量子安全。

成果:为美国国防部开发抗干扰量子密钥分发系统。

2. 欧洲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PI)

分支机构:量子光学研究所(MPIQO)、微结构物理研究所(MPISP)。

研究方向:量子纠缠、量子模拟。

成果:首次实现14光子纠缠,刷新世界纪录。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 & QuTech研究所

研究方向:量子计算、量子网络。

成果:演示跨城市量子网络原型,与英特尔合作开发量子芯片。

英国剑桥大学 & 牛津大学

研究方向:量子通信、量子材料。

成果:剑桥大学开发低损耗光子晶体光纤,牛津大学研发高效量子点单光子源。

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

研究方向:量子传感、同步辐射技术。

成果:利用量子干涉效应提升X射线成像分辨率。

欧盟“量子旗舰计划”(Quantum Flagship)

参与机构:30余国200+科研单位(如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西班牙ICFO)。

目标:2028年前实现量子互联网、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的产业化突破。

3. 亚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

研究方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

成果: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建成“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网,研发“九章”光量子计算机。

中国科学院(CAS)

分支机构:物理研究所、微系统所、上海光机所。

研究方向:量子光源、量子存储、集成光子芯片。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 & 东京大学

研究方向:量子点技术、拓扑光子学。

成果:开发高纯度量子点单光子源,探索量子拓扑态传输。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 南洋理工大学(NTU)

研究方向:量子传感、量子成像。

成果:利用量子关联光子实现超分辨显微成像。

二、国际领先企业与初创品牌1. 量子通信与安全

ID Quantique(瑞士)

定位:全球首家量子加密技术商业化公司。

产品:QKD设备、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服务政府、金融和数据中心。

东芝欧洲研究所(Toshiba Europe,英国)

定位:量子通信技术领导者。

产品:高速QKD系统(速率达10 Gbps),与英国电信合作部署城域量子网络。

科大国盾量子(中国)

定位:中国量子通信产业龙头。

产品:QKD终端、量子安全路由器,支撑“京沪干线”和“墨子号”项目。

QuintessenceLabs(澳大利亚)

定位:量子密钥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产品:基于激光的量子随机数生成器,通过美国NIST认证。

2. 量子计算与光子芯片

Xanadu(加拿大)

定位:光子量子计算领军企业。

产品:基于压缩态光场的量子计算机(216量子比特),提供云服务;与丰田合作探索量子机器学习。

PsiQuantum(美国)

定位:容错量子计算开发者。

技术路线:利用光子芯片实现百万量子比特规模,与英国罗罗尔斯·罗伊斯合作优化航空发动机设计。

IBM Quantum

定位:混合量子计算体系倡导者。

产品:超导量子比特处理器(最高1121量子比特),探索光子接口与量子纠错技术。

英特尔(Intel)

定位:量子芯片制造参与者。

合作:与荷兰QuTech研究所联合开发硅基自旋量子比特,集成光子互联技术。

光子盒(Photonic Inc.,中国)

定位:集成光子芯片初创企业。

产品:硅基光子量子处理器,支持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应用。

3. 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

Lockheed Martin(美国)

定位:量子传感军事应用领导者。

产品:量子陀螺仪、量子磁力仪,用于导航和潜艇探测。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ies(STI,美国)

定位:超导量子传感器开发商。

产品: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应用于地质勘探和医疗成像。

Q-CTRL(澳大利亚)

定位:量子纠错软件提供商。

产品:基于机器学习的量子控制算法,提升量子传感器稳定性。

国仪量子(中国)

定位: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化先锋。

产品:金刚石NV色心量子传感器,用于材料缺陷检测和生物成像。

4. 综合量子科技平台

IonQ(美国)

定位:离子阱量子计算与光子互联。

产品:32量子比特离子阱计算机,通过AWS Braket提供云服务。

D-Wave Systems(加拿大)

定位:量子退火计算先行者。

产品:5000+量子比特退火机,与大众合作优化交通流量。

本源量子(中国)

定位:全栈量子计算服务商。

产品:超导和半导体量子比特处理器,结合光子通信技术构建量子云平台。

三、产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IBM Quantum Network:联合全球150+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提供量子计算资源与开发工具。

欧盟Quantum Internet Alliance:整合欧洲20+科研单位,推动量子网络标准制定和实验验证。

中国“量子信息科学产业联盟”:由中科院、科大国盾、华为等发起,加速量子技术成果转化。

美国“国家量子计划”(NQI):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协同,2024年预算达8.7亿美元,重点支持量子光子学研究。

国际量子光子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学术界:科研机构与高校岗位

学术界岗位以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核心,适合追求学术突破、长期从事前沿探索的人才。典型岗位包括:

1. 研究员/博士后(Research Fellow/Postdoc)

研究方向

量子光源与探测(如单光子源、纠缠光子对生成)

量子通信协议与网络架构(如QKD、量子中继)

光子量子计算(如线性光学量子计算、光子芯片集成)

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如量子磁力仪、量子成像)

典型机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量子工程实验室、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荷兰QuTech研究所等。

要求

博士学历,量子光学、光子学、凝聚态物理等相关专业背景;

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发表过高水平论文;

熟悉量子实验平台(如超导腔、冷原子系统)或数值模拟工具(如QuTiP、COMSOL)。

2. 助理教授/副教授(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

职责

独立领导科研团队,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如欧盟“量子旗舰计划”、美国NSF量子计划);

开设量子光子学相关课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

与产业界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典型机构

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瑞士ETH Zurich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量子信息中心等。

要求

博士学历+3-5年博士后经验;

在顶级期刊(如Nature PhotonicsPRL)发表多篇论文;

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如与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交叉)。

3. 科研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

职责

搭建和维护量子光子学实验平台(如光路调试、低温系统操作);

开发量子器件测试与表征技术(如单光子探测器效率校准);

协助研究员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

典型机构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量子科学中心等。

要求

硕士学历,光子学、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

熟悉光学实验设备(如激光器、光谱仪)或编程语言(如Python、LabVIEW);

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产业界:企业与初创公司岗位

产业界岗位聚焦技术落地与产品开发,适合希望将量子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才。典型岗位包括:

1. 量子算法工程师(Quantum Algorithm Engineer)

职责

开发适用于光子量子计算平台的算法(如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

优化量子电路设计以减少光子损耗;

与硬件团队协同,提升量子处理器性能。

典型企业

Xanadu(加拿大,光子量子计算)、IBM Quantum、PsiQuantum(美国,容错量子计算)。

要求

硕士/博士学历,量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

精通量子编程框架(如Qiskit、PennyLane);

熟悉线性代数、优化理论及机器学习基础。

2. 光子芯片设计工程师(Photonic Chip Design Engineer)

职责

设计集成光子量子芯片(如硅基光子回路、氮化硅波导);

使用EDA工具(如Lumerical、Ansys)进行光子器件仿真与优化;

与晶圆厂合作完成芯片流片与测试。

典型企业

光子盒(中国,集成光子芯片)、英特尔(美国,量子芯片制造)、Luxtera(美国,光子集成电路)。

要求

硕士学历,微电子、光子学相关专业;

精通光子器件物理及半导体制造工艺;

具备CAD工具使用经验(如Cadence Virtuoso)。

3. 量子通信系统工程师(Quantum Communication System Engineer)

职责

设计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架构(如BB84协议实现);

开发量子网络节点设备(如量子路由器、中继器);

测试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符合国际标准(如ETSI QKD标准)。

典型企业

ID Quantique(瑞士,量子加密)、东芝欧洲研究所(英国,高速QKD)、科大国盾量子(中国,量子通信设备)。

要求

硕士学历,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相关专业;

熟悉经典通信协议(如TCP/IP)及量子信息理论;

具备FPGA开发或嵌入式系统设计经验。

4. 量子传感器应用工程师(Quantum Sensor Application Engineer)

职责

开发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器(如金刚石NV色心磁力仪);

针对医疗、地质、国防等领域定制解决方案(如脑磁图成像、地下资源勘探);

优化传感器性能(如灵敏度、动态范围)。

典型企业

国仪量子(中国,量子精密测量)、Lockheed Martin(美国,量子陀螺仪)、Q-CTRL(澳大利亚,量子控制软件)。

要求

硕士学历,应用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

熟悉量子传感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

具备跨学科项目经验(如与医学、地质学合作)。

5. 量子软件工程师(Quantum Software Developer)

职责

开发量子计算云平台(如用户界面、任务调度系统);

优化量子算法运行效率(如并行化处理、资源管理);

集成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如混合量子-经典算法)。

典型企业

IBM Quantum Experience、AWS Braket、本源量子(中国,量子云平台)。

要求

本科学历以上,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相关专业;

精通Python、C++及云计算架构(如AWS、Azure);

了解量子计算基础概念(如量子比特、门操作)。

三、交叉领域:新兴岗位与跨界机会

随着量子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跨界岗位需求日益增长,例如:

1. 量子产业分析师(Quantum Industry Analyst)

职责

分析量子光子学市场趋势(如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评估投资机会(如初创公司估值、技术成熟度);

为政府或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如量子政策制定、技术采购)。

典型机构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量子经济智库(Quantum Economics)。

要求

硕士学历,科技管理、经济学相关专业;

熟悉量子技术原理及产业生态;

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如使用Tableau、Python)。

2. 量子技术专利工程师(Quantum Patent Engineer)

职责

撰写量子光子学领域专利申请(如新型量子光源、QKD协议);

分析竞争对手专利布局,制定知识产权策略;

参与专利诉讼与技术标准制定。

典型机构

跨国科技公司法务部(如IBM、华为)、专利代理机构(如Fish & Richardson)。

要求

硕士学历,电子工程、物理相关专业+法律背景;

熟悉国际专利法规(如PCT、EPO);

具备技术文档撰写能力。

3. 量子科普与教育专员(Quantum Science Communicator)

职责

设计量子光子学科普内容(如动画、互动展览);

组织公众科普活动(如科技节、线上讲座);

开发量子教育课程(如中小学STEM课程、企业培训)。

典型机构

科技博物馆(如美国探索博物馆)、在线教育平台(如Coursera)、量子科技媒体(如Quantum Zeit)。

要求

本科学历以上,科学传播、教育学相关专业;

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与多媒体制作技能;

对量子技术有基本理解。

四、就业趋势与技能建议

技术融合趋势:量子光子学与AI、5G、生物技术的交叉将催生新岗位(如量子机器学习工程师、生物量子传感器开发)。

地域分布:北美(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德国、荷兰)、亚洲(中国、日本、新加坡)是主要就业市场,初创公司集中于波士顿、硅谷、合肥、上海等科技枢纽。

核心技能

硬技能:量子力学、光子学、编程(Python/C++)、EDA工具、实验操作;

软技能:跨学科协作、项目管理、技术商业化思维。

学习资源

在线课程:edX《Quantum Mechanics for Everyone》、Coursera《Quantum Computing Fundamentals》;

行业会议:CLEO(美国光电子会议)、QCRYPT(国际量子密码会议)、中国量子大会。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