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丰富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感知物质的本质,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近年来,在广大的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刻苦钻研下,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相关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了工程应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对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为共同研讨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的最新进展,共享近年来该领域的学术和技术成果,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相关单位,定于2022年9月在西安市举办“红外、毫米波、太赫兹技术及应用大会暨第三届红外技术及其应用大会”。组委会将邀请各领域专家共同研讨并交流相关技术,促进行业上下游交流与合作,搭建协同创新的技术交流平台。诚挚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踊跃投稿并参会。
专题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
专题报告(更新中):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热点与趋势
唐鑫,北京理工大学——非倒装键合体制红外胶体量子点焦平面制备及成像技术
史衍丽,云南大学——短波红外单光子探测器的发展
曹文翰,上海科技大学——基于近红外量子点的柔性微纳光电探测器
胡旭,昆明物理研究所——高光谱探测用碲镉汞大面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蓝新正,华中科技大学——高品质HgTe量子点材料与红外探测器
梁厚昆,四川大学——双波长可调谐中红外飞秒激光及高次谐波调控
任晶,哈尔滨工程大学——纳米晶复合中红外激光玻璃和光纤研究进展
王春阳,西安工业大学——红外激光相控阵雷达波束调制系统分数阶建模与控制
杨光,上海大学——梯度折射率红外硫系玻璃的显微热极化研究
张济清,昆明物理研究所——超高速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及应用
周仁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弱连续光调控的中红外超连续谱输出
专题2. 红外信息处理技术
专题报告(更新中):
金伟其,北京理工大学——红外分焦平面偏振IRFPA及其性能评价方法
王岭雪,北京理工大学——红外成像在车辆驾驶中的应用
韩静,南京理工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跨模态红外感知技术
李子园,北京理工大学——应用于多光谱成像的GaAsSb 纳米线阵列光电探测器
刘源,南京理工大学——基于条件自注意力机制生成对抗学习的红外真彩色研究
李丽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低空目标光电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王晓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可信度红外成像数字工程发展与思考
王炳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杂地面背景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徐召飞,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远距离被动红外车辆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专题3. 红外系统及应用
专题报告(更新中):
陈长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红外空间遥感载荷的发展及应用
付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轻小型金属基增材制造红外光学系统
顾明剑,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技术研究所——红外高光谱定量化探测技术
郝小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红外遥感定标与计量技术联合实验室——红外遥感定标与计量技术研究进展
李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技术研究所——基于红外光谱成像的气体多要素探测方法与应用
李宪圣,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大口径红外空间相机辐射定标
专题4. 太赫兹物理
专题报告(更新中):
胡旻,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纳米超分辨近场成像成谱系统及其应用
金钻明,上海理工大学——自旋光电子学太赫兹宽频辐射源及其应用研究
李宏光,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题目待定
刘伟伟,南开大学——超强宽带THz源产生与探测技术
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半导体太赫兹器件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研究
吴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光电探测器参数测试与校准技术
张栋文,国防科技大学——单发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及其应用
张亮亮,首都师范大学——题目待定
专题5. 太赫兹核心器件技术
专题报告(更新中):
王晓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研究所——高灵敏、大面阵、宽光谱甚长波红外探测技术
侯磊,西安理工大学——利用高激发态惰性气体原子探测太赫兹波的研究
范飞,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太赫兹手性光场调控与应用
符张龙,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题目待定
王玥,西安理工大学——新型碳纳米管薄膜THz超表面特性及其应用
文岐业,电子科技大学——基于Mxene的太赫兹电磁吸波材料及其性能优化
张彩虹,南京大学——实时近场太赫兹光谱成像及应用研究
张学迁,天津大学——题目待定
专题6. 太赫兹系统与应用
专题报告(更新中):
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面向6G的太赫兹高性能射频芯片及通信技术思考
吕容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星载太赫兹被动遥感技术
曾泓鑫,电子科技大学——基于超构芯片的太赫兹器件与通信系统
高文权,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太赫兹雷达系统及成像技术进展
侯丽伟,江苏亨通太赫兹技术有限公司——被动式太赫兹成像安检技术
林长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全电子太赫兹高速远距离通信技术
王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太赫兹雷达空间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杨帆,清华大学——基于智能超表面的大规模太赫兹相控阵天线
杨琪,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雷达目标精细探测与识别研究
赵自然,清华大学——短距毫米波太赫兹精准感知技术
专题7. 毫米波器件与电路技术
专题报告(更新中):
陈继新,东南大学——硅基太赫兹放大器研究进展
马晓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氮化镓毫米波器件研究进展
王维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太赫兹固态器件研制与模型提取问题探讨
王燕,清华大学——基于CMOS工艺的毫米波移相器研究
张勇,电子科技大学——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太赫兹单片集成电路关键技术
魏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周亮,上海交通大学
梁士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
专题8. 毫米波探测与成像技术
专题报告(更新中)
程强,东南大学——超材料电磁调控技术研究
崔国龙,电子科技大学——车载毫米波雷达视觉盲区目标探测技术与应用
高昭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毫米波被动成像探测制导技术研究进展
全英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敏捷雷达抗干扰技术
王甲富,空军工程大学——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及应用
谢永乐,电子科技大学——毫米波近场合成孔径(SAR)成像技术及在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专题9. 毫米波通信与通感一体化
专题报告(更新中):
朱忠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太赫兹波束高精度自适应跟踪通信技术
韩充,上海交通大学——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的波形设计
陈文华,清华大学——宽带高效硅基太赫兹电路与应用
成彬彬,中物院——太赫兹稀疏MIMO阵列成像技术
姜昊,电子科技大学——高频段毫米波光电融合宽带相控阵技术
宋瑞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4所——毫米波通感一体化技术应用与分析
姚远,北京邮电大学——题目待定
产业论坛:太赫兹器件模块化与产业化应用论坛
专题报告(音序,更新中):
程洁嵘/常胜江,南开大学——太赫兹折衍射型超表面器件技术
邓贤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太赫兹固态器件模块:机遇、挑战及未来
侯丽伟/潘鸣,江苏亨通太赫兹技术有限公司——太赫兹成像安检技术
南建军,上海铭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THz以上固态器件产品与技术
秦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氮化镓太赫兹探测器及其成像阵列
施卫,西安理工大学——光电导脉冲太赫兹波全息探测器
谭智勇/曹俊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激光器与探测器模块化技术与应用
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基于二维电子有源动态超表面的太赫兹调控器件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