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节能减排、污废水及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中国煤炭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16日~10月18日在宁波召开2025年煤炭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讨会,现面向国内相关科技工作者征集宣讲报告,诚邀踊跃参与。
会议主题
聚焦煤炭前沿 共探绿色发展之路
会议议题
1. 煤矿矿井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高悬浮物大水量矿井水处理技术及工程案例,矿井水井下就地处理利用技术,含氟矿井水处理技术,高盐矿井水深度处理及近零排放技术及工程案例,预处理除硬新技术及装备,低耗能蒸发新技术及装备,高效处理药剂等。
2. 煤化工废水提标及近零排放技术
煤化工污水难降解有机物、氮磷深度脱除等技术,臭氧催化氧化、电化学、电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及工程案例,煤化工废水近零排放技术及工程案例。
3. 浓盐水高效处置及废盐资源化利用技术
高效浓缩技术极限突破与降耗策略,废盐(硫酸盐、氯化钠等)深度净化、高纯度分盐结晶、杂质定向脱除及高值化利用新技术及案例,浓盐水处置路径探索等。
4.煤基固废规模化处置与高价值综合利用路径
针对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等煤基固废,探索其在建材生产、土地修复、能源转化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路径,关注固废处理中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5.智慧水务技术赋能环保设施高效运维管理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与AI技术,构建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工艺参数实时优化,分享实际应用案例中的降本增效成果与智慧厂站建设经验。
6.碳中和及烟气治理与高效资源化利用
CO2捕集技术,CO2高值转化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技术,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烟气治理与余热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催化剂研发及应用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煤炭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煤炭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从末端控制到源头-过程-末端协同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
超低排放技术:燃煤电厂普遍应用超临界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配合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湿法脱硫(WFGD)和高效除尘(ESP/BF)技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2015年下降67%,部分示范项目通过耦合生物质能实现碳强度降低35%。
无组织排放控制:矿区采用封闭式储煤场、喷淋降尘系统及运输车辆冲洗装置,减少扬尘污染;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如低浓度瓦斯发电)降低甲烷排放。
水污染治理
矿井水处理:通过清浊分流、中和处理(石灰)及微生物降解技术,实现矿井水循环利用,回灌率提升至60%以上。
洗选废水闭路循环:采用重介选煤、跳汰选煤等物理洗选技术,配合煤泥水压滤回收,实现洗选废水零排放。
固体废弃物治理
煤矸石综合利用:通过粉煤灰制砖、矸石发电及充填开采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例如,山西平朔矿区将煤矸石用于填充复垦,恢复植被覆盖率超80%。
粉煤灰资源化:提取氧化铝、制备地聚物材料,部分企业实现粉煤灰全量利用。
二、资源化利用技术:从单一燃料到多联产与高值化利用
煤炭清洁燃烧与转化
高效燃烧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600MW以上机组占比超60%)使燃煤效率突破45%,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CFB)在中小电厂广泛应用,燃烧效率达98%以上。
煤炭气化/液化:固定床、流化床及气流床气化技术成熟,煤制天然气产能超500亿立方米/年;煤直接液化(如神华宁煤项目)和间接液化(煤制烯烃)技术实现商业化,百万吨级煤制烯烃项目投运。
多联产与协同利用
煤电-化工耦合:通过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同步生产电力、氢气及化工产品,能量转化效率提升10%-15%。
煤-可再生能源互补:煤电与风光发电耦合调峰,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煤电余热用于生物质干燥,降低碳排放。
高值化利用技术
煤基新材料:煤制芳烃、煤基碳纤维技术突破,首条百万吨级煤制聚乙醇酸(PGA)生产线投产,2030年煤基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特殊煤分级利用:富油煤通过低温热解提取焦油和天然气,褐煤干燥提质后用于循环流化床发电,提高资源附加值。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智能化与绿色低碳驱动
智能化矿山建设
全国建成2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综采工效提升40%;三维地震勘探和地质大数据分析使探明储量精度达95%,支撑亿吨级产能基地建设。
井下5G通信、智能巡检机器人及灾害预警系统缩短响应时间至3分钟内,事故死亡人数较十年前下降82%。
绿色低碳技术突破
CCUS技术:燃煤电厂碳捕集成本降至180元/吨以下,部分项目实现二氧化碳驱油利用。
氢能耦合:煤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协同,推动氢能产业链发展。
政策与市场驱动
政策支持:国家出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超低排放电价加成,鼓励技术改造。
市场规模:煤炭清洁利用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2万亿元,企业数量超5000家,研发投入占比达1.7%。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技术挑战
煤气化效率、CCUS商业化成本及煤基新材料稳定性需进一步提升。
小型煤矿洗选工艺落后,制约整体清洁利用水平。
未来趋势
技术创新:开发新型燃烧器、智能控制系统及低成本CCUS技术。
产业协同:推动煤电-化工-新能源多能互补,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引进先进技术(如美国洁净煤技术CT项目经验)。
煤炭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能源领域: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燃煤发电行业
超低排放技术:SCR脱硝、WFGD脱硫、ESP/BF除尘技术可应用于火电厂,使烟尘、SO₂、NOx排放浓度低于10mg/m³、35mg/m³、50mg/m³,满足超低排放标准。
CCUS技术:燃煤电厂碳捕集成本降至180元/吨以下,捕集的CO₂可用于驱油、合成燃料或封存,推动火电行业近零排放。
多能互补:煤电与风光发电耦合调峰,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煤电余热用于生物质干燥,降低碳排放。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
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用于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工业园区或社区提供热电联产服务,减少对传统燃气的依赖。
二、化工领域:延伸煤基产业链
煤制化学品
煤制烯烃/芳烃:通过煤气化-费托合成技术,将煤炭转化为乙烯、丙烯、苯等基础化工原料,替代石油路线,保障国家化工原料安全。
煤基新材料:煤制聚乙醇酸(PGA)、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应用于包装、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氢能产业
煤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协同,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提供低成本氢源,推动氢能产业链发展。
三、建材领域:固废资源化利用
煤矸石制建材
煤矸石经破碎、筛分后用于生产烧结砖、空心砌块、水泥掺合料等,替代黏土和石灰石,减少资源开采与废弃物堆存。
案例:山西平朔矿区利用煤矸石填充复垦,恢复植被覆盖率超80%,同时生产建材实现经济效益。
粉煤灰综合利用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制备地聚物材料,用于道路基层、混凝土掺合料,提升建材强度与耐久性。
技术突破:粉煤灰全量利用技术使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降低建材行业碳排放。
四、环保领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矿区生态修复
煤矸石充填开采技术减少地表塌陷,结合植被恢复、土壤改良,重建矿区生态系统。
矿井水处理后回灌地下或用于农业灌溉,解决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可迁移至钢铁、水泥等工业窑炉,降低工业领域PM2.5、SO₂排放。
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如低浓度瓦斯发电)减少煤矿甲烷排放,甲烷温室效应是CO₂的25倍,治理效益显著。
五、农业领域:废弃物资源化与土壤改良
煤矸石土壤改良
煤矸石经风化、化学活化后,可补充土壤微量元素,改善酸性或盐碱土壤结构,提升农作物产量。
粉煤灰农业利用
粉煤灰含硅、钙、镁等元素,可作为硅肥或土壤调理剂,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
六、交通领域:低碳燃料与基础设施
煤制燃料
煤制天然气(SNG)作为清洁燃料,可用于城市燃气、工业燃料或交通领域(如LNG重卡),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煤制柴油、航空煤油技术突破,为航空、航运业提供低碳替代燃料。
固废路基材料
煤矸石、粉煤灰经稳定化处理后,可用于公路、铁路路基填筑,降低工程造价并减少天然砂石开采。
七、新兴领域:碳中和技术与循环经济
碳资源化利用
捕集的CO₂用于合成甲醇、尿素、可降解塑料等,推动“负碳”产业发展。
案例:兰州新区煤制烯烃项目配套CCUS装置,实现CO₂资源化利用。
循环经济园区
构建“煤炭开采-洗选-发电-化工-建材”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废弃物零排放。
典型案例:神华宁煤循环经济工业园,煤炭转化效率达45%,单位GDP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0%。
八、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技术标准输出
中国超低排放、CCUS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参与制定ISO、IEC等国际标准,推动全球煤炭清洁利用。
“一带一路”合作
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输出煤电、煤化工技术,帮助当地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同时带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煤炭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平台依托:作为“煤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聚焦煤基固废材料化全利用、低热值煤能质耦合利用等五大方向。
科研实力:拥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团队平均年龄38岁,博士化占比91.7%,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
历史积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煤炭行业唯一专业从事煤化工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下设洁净煤技术发展研究所等7个专业部门。
技术优势:在煤炭液化、气化、焦化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承担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职能,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5项。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领域: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炭材料制备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拥有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单元。
科研成果: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36项,在煤炭转化、碳纤维制备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专长:作为我国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开拓者,开发了高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应用:完成我国处理规模最大的矿井水净化处理项目及首个矿井水零排放分盐项目。
二、知名企业品牌
中煤(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煤环保)
行业地位:国内矿井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环境工程专项设计甲级资质等认证。
技术优势:自主研发高密度迷宫水处理技术、重介速沉水处理技术等30余项专利,矿井水处理细分领域排名行业第一。
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科研机制,承接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
绿色转型实践:通过光伏发电与瓦斯利用项目,综合治理735万平方米矿区,建成1148亩生态林,推动“矸石渣堆”向生态修复现场转型。
品牌建设:构建“公司品牌+产品品牌+要素品牌”多轮驱动模式,获15项“绿能星”荣誉,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兰花科创)
产业布局:以煤炭、化肥、化工为主导产业,拥有14座矿井,年设计能力2020万吨。
绿色治理: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煤炭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技术研发类岗位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煤炭洗选、脱硫、脱硝、气化、液化等清洁利用技术,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
需求企业: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如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煤化工企业、环保技术公司。
技能要求:熟悉煤炭加工转化技术,掌握物理加工和化学转化核心技能,具备实验室检测或工艺优化经验。
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员
职责: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降低煤炭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需求企业:能源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环保部门。
技能要求:跟踪国际技术动态,具备实验验证能力,熟悉碳足迹核算与低碳技术研发。
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师
职责:研究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的建材化、土壤改良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堆存。
需求企业:建材企业、环保工程公司、矿山治理企业。
技能要求:掌握固废材料化全利用技术,熟悉相关标准与工艺流程。
二、工程管理类岗位
环保工程项目经理
职责:统筹环保工程(如废水处理、固废处置)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确保项目符合环保标准。
需求企业:环保工程公司、能源企业、矿山治理企业。
技能要求:具备项目管理经验,熟悉环保法规,能协调设计院、设备供应商等多方资源。
煤矿环境治理工程师
职责:负责矿区生态修复、采空塌陷控制、保水采煤等环境治理项目,推动“绿水青山”建设。
需求企业:中煤地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矿山治理企业。
技能要求:熟悉生态修复技术,具备市场开拓或科研项目管理经验。
煤化工项目规划工程师
职责:参与煤化工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生产管理,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需求企业:煤化工企业、能源咨询公司。
技能要求:了解煤化工工艺,具备产业政策解读与技术路线规划能力。
三、环境监测与安全监管类岗位
环境监测专员
职责:负责煤炭企业废水、废气、固废的采样、化验及污染溯源,确保排放达标。
需求企业:能源企业、环保监测机构、第三方检测公司。
技能要求:熟练操作光谱仪、色谱仪等设备,具备数据分析能力。
安全工程师
职责:制定煤炭企业应急预案,开展风险评估,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率。
需求企业:煤矿、煤化工企业、安全监管机构。
技能要求:熟悉安全法规,具备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能力。
EHS(环境、健康、安全)经理
职责:统筹企业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需求企业:大型能源企业、跨国公司。
技能要求:具备EHS管理体系经验,熟悉国际标准与法规。
四、跨行业应用类岗位
冶金行业焦化工艺优化工程师
职责:利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优化焦化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
需求企业:钢铁企业、焦化厂。
技能要求:熟悉焦化工艺,具备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能力。
建筑行业煤基建材研发工程师
职责:将煤基材料(如煤矸石、粉煤灰)应用于新型建材研发,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需求企业:建材企业、科研院所。
技能要求:掌握建材研发技术,熟悉煤基材料性能。
食品/日化行业煤化工副产品开发工程师
职责:利用煤化工副产品开发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拓展煤炭利用链条。
需求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日化企业。
技能要求:了解煤化工副产品特性,具备产品开发经验。
五、政策咨询与智库类岗位
环保政策研究员
职责:参与制定和实施环保政策,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与创新。
需求机构:政府环保部门、科研院所、智库机构。
技能要求:熟悉政策法规,具备政策分析与解读能力。
能源咨询顾问
职责: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产业政策解读、技术路线规划等智力支持。
需求企业:能源咨询公司、行业协会。
技能要求:兼具技术背景与市场洞察力,熟悉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