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届中国气象学会金融气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6-01-16 ~ 2026-01-19
举办场地:广州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深入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中国气象局等五部门《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部署要求,持续增进金融行业与气象部门交流与合作,推动金融气象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金融气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拟定于2026年1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气象学会金融气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金融气象专业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

气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农业与能源市场: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能源需求(如取暖/制冷用电),进而通过价格波动传导至金融市场。例如,美国中西部干旱可能导致玉米期货价格上涨,影响食品加工企业成本。

消费与零售行业:温度、降水等气象因素显著影响消费者行为(如服装销售、餐饮消费)。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气象与零售数据的关联性,为库存管理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劳动力市场:高温天气可能降低户外工作者效率,甚至引发健康问题,间接影响企业生产率和经济产出。

气象对金融市场的微观影响

股票市场:气象条件通过影响企业盈利预期(如能源、农业、保险行业)传导至股价。例如,飓风预警可能引发保险股波动,而冷冬预期可能推高天然气公司股价。

债券市场: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如灾后重建),影响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和债券收益率。

商品市场:天气衍生品(如温度期货、降水期权)已成为管理气象风险的重要工具,研究聚焦于定价模型优化和市场流动性分析。

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增加,研究关注其对长期投资决策(如基础设施、房地产)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支持气候适应项目。

二、方法论创新

跨学科数据融合

整合气象数据(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金融市场数据(如股价、交易量)和宏观经济指标(如GDP、CPI),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LSTM神经网络)挖掘非线性关系。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预测区域性电力需求,为电力期货定价提供参考。

因果推断与情景分析

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合成控制法(SCM)等计量经济学工具,评估特定气象事件(如飓风)对金融市场的因果效应。

结合气候模型(如CMIP6)进行情景分析,量化2050年全球升温2℃对农业保险赔付率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视角

研究投资者情绪如何受气象条件影响(如“晴朗效应”),进而影响市场波动。例如,阴雨天气可能降低投资者风险偏好,导致市场交易量下降。

三、应用场景拓展

天气风险管理工具

天气衍生品: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已推出基于温度、降水的期货和期权,用于对冲能源、农业企业的气象风险。

参数化保险:根据气象指数(如累计降雨量)触发赔付,简化传统保险的核赔流程,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小农户。

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资

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或开发碳信用衍生品对冲气候政策风险。

研究聚焦于如何将气象数据纳入ESG(环境、社会、治理)评级体系,引导资本流向气候韧性强的企业。

政策与监管框架

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将气候风险纳入压力测试(如欧洲央行2022年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TCFD框架)。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数据可得性与质量

气象数据存在时空分辨率不足、历史记录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加强国际合作(如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共享平台)。

模型不确定性

气候模型对极端天气的预测能力有限,导致金融工具定价存在偏差。需结合物理模型与统计模型提高鲁棒性。

跨学科人才缺口

金融气象学需要兼具气象学、金融工程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和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伦理与公平性问题

天气衍生品可能加剧“气候不平等”(如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工具转移风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实际损失),需设计包容性风险管理框架。

五、典型案例

2021年得州寒潮:极端低温导致电力中断,天然气价格暴涨,能源企业亏损超百亿美元,推动天气衍生品市场扩容。

中国农业保险创新: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站的“保险+期货”模式,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有效分散农户风险。

金融气象专业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领域:稳定生产与收入

天气指数保险

应用场景:农民因干旱、洪涝、极端温度等导致作物减产时,保险公司根据气象站监测的降雨量、积温等指数自动触发赔付,无需现场核损。

案例:中国内蒙古的“玉米降水平安保险”,若种植季降水量低于历史均值30%,农户可获赔每亩200元,有效对冲干旱风险。

金融工具:保险产品、天气期权(如降雨量期权)。

农业供应链金融

应用场景: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气象预测调整贷款额度或利率。例如,若预报未来3个月降水充足,可降低农户贷款利率以鼓励扩大生产。

案例:巴西农业信贷机构结合ENSO气候模型预测大豆产量,动态调整贷款条件,减少违约风险。

农产品期货与期权

应用场景:气象数据影响期货价格波动。例如,美国中西部干旱预警可能推高玉米期货价格,投机者可据此调整持仓。

案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玉米期货价格与美国农业部(USDA)的干旱监测报告高度相关。

二、能源行业:优化供需与风险管理

电力需求预测与定价

应用场景: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用电需求(如夏季制冷、冬季取暖)。能源公司结合气象预报调整发电计划和电价。

案例:法国电力公司(EDF)利用高分辨率气象模型预测区域电力需求,优化核电站运行,减少备用容量成本。

可再生能源投资决策

应用场景:风速、光照强度等气象条件决定风电/光伏发电效率。金融机构通过气象数据评估项目收益,设计绿色债券或贷款产品。

案例:德国某风电场发行10年期绿色债券,票面利率与过去5年平均风速挂钩,吸引气候意识投资者。

天然气与取暖油市场

应用场景:寒潮预警可能引发天然气价格暴涨,能源交易商通过天气期货对冲风险。

案例:2021年得州寒潮期间,CME的天然气期货价格单日涨幅超30%,天气衍生品市场流动性显著提升。

三、零售与消费行业:精准营销与库存管理

季节性商品销售策略

应用场景:服装、饮料等行业根据气温、降水调整产品组合。例如,暖冬可能导致羽绒服滞销,零售商需提前减少库存。

案例:日本优衣库利用气象数据动态调整门店陈列,高温天气将短袖T恤置于显眼位置,销量提升15%。

餐饮与旅游行业

应用场景:降雨或极端天气影响客流量。餐厅可通过天气保险对冲收入损失,旅游公司推出“坏天气退款”套餐。

案例:英国某连锁餐厅购买降雨量保险,若单日降雨量超过20毫米,可获赔当日营收的10%。

电商物流优化

应用场景:暴雨、暴雪可能导致配送延迟,电商平台结合气象预报调整配送路线或提前备货。

案例:亚马逊中国在“双十一”期间利用气象数据预测华北地区雾霾风险,提前将商品调配至区域仓库,减少延误率。

四、保险与再保险行业:创新产品与风险定价

巨灾债券(Cat Bonds)

应用场景:保险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转移飓风、洪水等巨灾风险。债券本金或利息的支付与特定气象事件挂钩。

案例:2022年佛罗里达州飓风“伊恩”触发多笔巨灾债券赔付,总金额超30亿美元。

参数化保险产品

应用场景:基于气象指数(如风速、降雨量)快速赔付,适用于传统保险难以覆盖的领域(如渔业、林业)。

案例:印度渔业保险计划,若沿海风速持续6小时超过30节,渔民可获赔渔船维修费用的50%。

气候风险评估模型

应用场景:保险公司利用气候模型预测未来30年极端天气频率,调整保费结构。例如,沿海地区房屋保险费率可能因海平面上升逐年上涨。

五、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与效率提升

航空与航运调度

应用场景:台风、大雾等天气影响航班起降和航线选择。航空公司结合气象预报动态调整航班计划,减少延误成本。

案例:新加坡樟宜机场利用AI气象系统预测雷暴,提前2小时调整航班顺序,延误率降低40%。

公路与铁路维护

应用场景:极端温度导致路面开裂或铁轨变形,交通部门根据气象预报安排维护窗口期。

案例:中国高铁部门在寒潮来临前对关键路段进行加热处理,防止钢轨收缩引发事故。

物流成本优化

应用场景:卡车运输公司根据降水预报选择绕行路线,避免道路封闭或拥堵。

案例:德国DHL利用气象数据规划欧洲跨境运输路线,燃油成本降低8%。

六、建筑与房地产行业:气候适应性设计

绿色建筑认证

应用场景:LEED、BREEAM等认证体系将气象数据纳入评分标准,鼓励采用隔热材料、雨水收集系统等气候适应技术。

案例:新加坡“滨海盛景”项目通过优化建筑朝向和通风设计,减少空调能耗30%,获LEED铂金认证。

房地产投资决策

应用场景:投资者结合海平面上升预测评估沿海房产价值。例如,迈阿密部分低洼地区房价因洪水风险下跌20%。

案例:黑石集团在收购美国南部商业地产时,要求卖家提供50年气候风险报告。

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应用场景:政府根据极端天气预测升级排水系统或加固桥梁。

案例:纽约市投资120亿美元建设“风暴防护墙”,以应对未来飓风引发的洪水。

七、政府与公共政策领域:灾害管理与气候治理

财政预算规划

应用场景:政府根据气候模型预测未来灾损规模,调整灾害救助基金储备。

案例:日本政府每年预留1万亿日元应对台风、地震等灾害,资金规模与气象预测结果挂钩。

碳交易市场

应用场景:气象数据影响碳排放权价格。例如,干旱可能导致水电减产,火电需求上升,进而推高碳价。

案例:欧盟碳市场(EU ETS)中,2022年夏季干旱导致碳价突破100欧元/吨,创历史新高。

气候信息披露监管

应用场景:央行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气候相关财务风险(如TCFD框架),推动行业向低碳转型。

案例:中国央行2023年发布《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指南》,明确要求银行评估贷款组合的气象敏感性。

金融气象专业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气象与气候科学顶尖机构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核心贡献:提供全球最权威的气象预报数据(如GFS模型),其气候预测中心(CPC)发布季节性气候展望,直接影响农业、能源等行业的金融决策。

合作案例: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合作开发天气期货指数,为金融市场提供基准数据。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核心贡献:运营全球最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型(IFS),其数据被保险、航空等行业用于风险定价。

创新应用:推出“极端天气指数”(ETI),量化飓风、热浪等事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

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

核心贡献:开发气候风险评估工具(如UKCP18),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长期气候情景分析。

商业合作:与劳合社(Lloyd’s)合作设计巨灾债券触发机制,覆盖欧洲洪水风险。

2. 金融与气候交叉研究机构

剑桥大学气候风险与韧性研究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Risk Studies)

核心贡献:开发“城市气候风险指数”(CCRI),量化极端天气对全球主要城市的经济损失,为保险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合作企业:与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发布《全球气候风险报告》,影响保险费率定价。

纽约大学气候金融中心(NYU Center for Climate Finance)

核心贡献:研究碳市场与天气衍生品的联动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

政策影响: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提供气候压力测试框架建议。

世界银行气候智能型金融部门(Climate-Smart Finance Sector, World Bank)

核心贡献:设计发展中国家气候适应型金融产品(如天气指数保险),支持小农户对抗干旱风险。

落地项目:在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推广基于卫星降雨数据的农业保险,覆盖超5000万农户。

二、领先企业与商业品牌1. 气象数据服务提供商

IBM The Weather Company

核心业务:全球最大商业气象数据平台,提供分钟级预报和历史气候数据库。

金融应用:与高盛(Goldman Sachs)合作开发“能源交易天气指数”,帮助交易员对冲气温波动风险。

AccuWeather

核心业务:专注于高精度局部天气预报,其“商业天气情报”服务覆盖零售、物流等行业。

案例:为沃尔玛(Walmart)提供暴雨预警,优化门店库存调配,减少滞销损失。

MeteoGroup(欧洲市场主导者)

核心业务:为能源、航空行业提供定制化气象解决方案。

案例:为德国风电场开发“风速-发电量”预测模型,提升电力交易收益12%。

2. 金融科技与保险创新企业

Swiss Re(瑞士再保险)

核心贡献:全球巨灾保险市场领导者,开发“气候风险定价模型”,将海平面上升、热浪频率等变量纳入保险费率计算。

创新产品:推出“参数化飓风保险”,根据风速自动触发赔付,无需现场核损。

Aon(怡安保险)

核心业务:提供气候风险咨询与天气衍生品交易服务。

案例:为美国农业部(USDA)设计玉米产量保险,结合NOAA降水数据动态调整赔付阈值。

CME Group(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核心业务:全球最大天气衍生品交易所,提供基于温度、降雨、降雪的期货和期权合约。

市场数据:2023年天气衍生品交易量突破1200万份,同比增长25%。

Climate Finance Partners(新兴领域先锋)

核心业务:专注于气候债券与绿色金融产品设计。

案例:为加州太阳能项目发行“阳光债券”,票面利率与当地日照时长挂钩,吸引ESG投资者。

3. 科技巨头跨界布局

Google Climate Insights

核心业务:利用AI分析气候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资组合气候风险评估。

合作案例:与黑石集团(Blackstone)合作,量化其房地产投资组合的海平面上升风险。

Microsoft Sustainability Cloud

核心业务:通过云计算整合气象、碳交易数据,支持企业ESG报告与气候战略制定。

客户案例:为马士基(Maersk)优化航运路线,减少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延误成本。

三、政策与监管推动者

网络金融气象服务中心(中国)

背景:由中国气象局与央行联合成立,推动气象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核心成果:发布《金融气象数据白皮书》,建立农业、能源行业气象风险评估标准。

欧洲中央银行(ECB)气候风险中心

核心任务:评估气候风险对欧元区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

政策工具:要求银行披露贷款组合的气象敏感性,推动压力测试常态化。

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

国际影响:由G20发起,制定全球统一的气候信息披露框架。

企业应用:超5000家金融机构(包括摩根大通、汇丰等)已采用TCFD标准披露气候风险。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方向

数据精度提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推动气象数据分辨率从公里级迈向米级,支持更精细的风险定价。

AI模型融合:深度学习与气候模型结合,实现极端天气事件的提前72小时预测(如AI飓风路径预测准确率提升40%)。

绿色金融爆发:全球气候债券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5万亿美元,金融气象学将成为核心定价工具。

新兴市场机遇: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因气候脆弱性高,对天气保险、气候适应型贷款的需求年增速超30%。

金融气象专业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金融行业核心岗位1. 气候风险分析师

职责

评估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对金融机构资产组合(如房地产、农业贷款)的潜在影响。

开发气候压力测试模型,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金融损失(如暴雨导致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技能要求

气候科学基础(如IPCC报告解读)、金融风险管理(VaR、压力测试)、Python/R数据分析。

典型雇主

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央行及监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欧洲央行)。

案例

某银行气候风险团队需分析台风路径变化对沿海地区房贷违约率的影响,并调整信贷政策。

2. 天气衍生品交易员

职责

交易基于温度、降雨、降雪等气象变量的期货、期权合约,对冲企业或投资者的天气风险。

设计结构化产品(如“温度挂钩债券”),将天气波动与金融收益联动。

技能要求

金融工程(衍生品定价、Black-Scholes模型)、气象数据分析(历史气候模式识别)、交易策略设计。

典型雇主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瑞士再保险(Swiss Re)、能源交易公司(如BP、壳牌)。

案例

某能源公司通过购买“低温期货”对冲冬季供暖需求不足导致的利润下滑风险。

3. ESG投资分析师

职责

筛选气候友好型投资标的(如可再生能源项目、低碳技术企业),评估其气象敏感性(如风电场的风速稳定性)。

构建气候主题投资组合,跟踪碳价格、极端天气事件等指标。

技能要求

ESG评级框架、气候科学、财务分析、Python/SQL数据处理。

典型雇主

黑石集团(Blackstone)、贝莱德(BlackRock)、高瓴资本等资产管理公司。

案例

某基金需分析加州太阳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考虑干旱对日照时长的影响。

二、保险行业关键岗位1. 巨灾模型开发工程师

职责

构建飓风、洪水、野火等灾害的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气象数据(如风速、降雨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灾害路径。

优化保险费率定价,确保覆盖极端天气下的赔付风险。

技能要求

灾害建模软件(如RMS、AIR)、气象学、Python/MATLAB编程、地理空间分析。

典型雇主

瑞士再保险(Swiss Re)、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中国平安再保险。

案例

某再保险公司需更新台风模型,纳入气候变化导致的风速增强因素。

2. 农业保险精算师

职责

设计基于卫星降雨数据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无需现场核损即可自动触发赔付。

计算不同作物(如小麦、玉米)的产量与气象变量(如积温、降水)的关联性。

技能要求

农业气象学、精算模型(如广义线性模型)、遥感数据处理(如NDVI植被指数)。

典型雇主

安联保险(Allianz)、中国人保财险(PICC)、世界银行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

案例

某保险公司为印度农民推出“干旱指数保险”,根据卫星监测的土壤湿度数据赔付。

三、能源与农业领域岗位1. 能源交易气象顾问

职责

为电力、天然气交易提供短期(小时级)和长期(季节性)气象预测,优化发电计划(如风电场的风速预测)。

分析气候政策(如碳税)对能源价格的影响。

技能要求

能源市场分析、气象预报、Python/Power BI数据可视化。

典型雇主

国家电网、壳牌(Shell)、维斯塔斯(Vestas,风电设备制造商)。

案例

某风电场需根据72小时风速预测调整涡轮机启停,减少发电损失。

2. 农业供应链风险经理

职责

监测全球主要产区的天气异常(如拉尼娜现象导致的澳大利亚干旱),评估对农产品价格和供应链的影响。

设计对冲策略(如期货合约、库存调整)应对气候风险。

技能要求

农业气象学、供应链管理、期货交易知识。

典型雇主

嘉吉(Cargill)、中粮集团(COFCO)、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案例

某粮食贸易商需提前3个月预测巴西大豆产区的降雨量,决定采购时机。

四、科技与数据服务岗位1. 金融气象数据工程师

职责

整合多源气象数据(如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与金融数据(如股票价格、保险赔付),构建数据库。

开发API接口,供金融机构实时调用气象风险指标(如“未来72小时暴雨概率”)。

技能要求

数据工程(ETL流程、Hadoop/Spark)、气象数据格式(如GRIB、NetCDF)、云计算(AWS/Azure)。

典型雇主

IBM The Weather Company、AccuWeather、阿里云金融气象解决方案团队。

案例

某数据公司需为银行提供“台风影响半径内房贷余额”的实时查询服务。

2. 气候AI模型研究员

职责

开发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Transformer)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寒潮)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优化模型解释性,满足金融监管对“可解释AI”的要求。

技能要求

机器学习(PyTorch/TensorFlow)、气象数值模式(如WRF)、模型可解释性技术(SHAP值)。

典型雇主

谷歌气候洞察团队、微软可持续性云部门、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实验室。

案例

某AI公司需训练模型预测欧洲洪水风险,精度需达到90%以上。

五、政策与咨询领域岗位1. 气候金融政策顾问

职责

为政府或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IMF)设计气候适应型金融政策(如绿色债券标准、气候压力测试规则)。

评估政策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技能要求

公共政策分析、气候经济学、利益相关方沟通。

典型雇主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

案例

某咨询公司需为东南亚国家设计“农业保险补贴计划”,应对干旱风险。

2. 碳市场分析师

职责

分析碳价格与气象变量(如温度、降水)的关联性(如高温推动电力需求,间接影响碳价)。

开发碳交易策略,结合天气衍生品对冲风险。

技能要求

碳市场机制(EU ETS、中国全国碳市场)、计量经济学、Python数据分析。

典型雇主

洲际交易所(ICE)、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普华永道碳服务团队。

案例

某交易员需预测欧洲碳价在夏季热浪期间的波动,调整持仓。

六、职业发展路径与薪资水平

初级岗位(0-3年经验):

气候风险分析师、农业保险精算师助理

薪资范围:国内15-30万/年,国际7-12万美元/年

中级岗位(3-5年经验):

天气衍生品交易员、巨灾模型开发工程师

薪资范围:国内30-60万/年,国际12-20万美元/年

高级岗位(5年以上经验):

ESG投资总监、气候金融政策专家

薪资范围:国内60万+年薪+奖金,国际20万美元+年薪+股权

七、行业趋势与就业前景

需求激增:全球气候债券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5万亿美元,带动气候风险分析岗位需求年增25%。

技术驱动:AI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如Google的GraphCast模型)将创造更多“气候数据科学家”岗位。

新兴市场机遇:东南亚、非洲因气候脆弱性高,对天气保险、气候适应型贷款的需求年增速超30%。

政策强制披露:TCFD框架要求全球超5000家金融机构披露气候风险,推动合规岗位需求。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