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24 ~ 2025-10-25
举办场地:嘉兴龙之梦大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 2025 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定于2025年10月24-25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研究现状

一、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构建跨域治理框架

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政策与制度的跨域协同。当前研究聚焦于以下方向:

三级协同政策体系

构建“国家—省级—市县”纵向政策网络,统一绿色城市建设标准与治理导向。例如,省级政府制定分行业实施细则,组织跨市联合治理平台;市县级政府通过本地操作规程强化日常监管。上海崇明生态岛、苏州太湖水环境治理等案例表明,纵向政策协同可显著提升治理效率。

横向协作机制

推动三省一市在数据互通、决策协同、执法标准统一等方面深化合作。例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理事会+执委会”框架,实现跨域水体共保联治、生态补偿协商等机制创新。2023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提升至96.2%,AQI优良率达84.1%,印证了横向协作的实效。

区域协同立法

针对跨界环境问题,长三角探索“完全一致型”“基本相同型”“核心协同型”三类立法模式。例如,沪苏浙皖联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设立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专章,为跨域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分析: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是智慧治理的基础,但当前仍面临地方性法规与府际协议关系模糊、权力配置混乱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明确立法主体事权,完善协同立法程序,以法治化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二、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打造智慧治理工具

智慧治理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环境问题的精准感知与科学决策。当前研究热点包括:

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体系

融合遥感、物联网、传感网络等技术,构建覆盖大气、水体、土壤的动态监测网络。例如,长三角示范区智慧大脑项目通过统一空间基准框架与数据标准,实现跨域时空数据共享,为治理决策提供实时支撑。

数字孪生与模拟预测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减污降碳路径、预测生态风险。例如,江苏新禹河灌区通过孪生平台实现用水精准计量,将灌溉周期缩短30%;上海奉贤区开发“节水精灵”智能体,推动校园节水效率提升20%。

AI与大数据分析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环境数据规律,优化治理策略。例如,浙江义乌市建立工业“水效论英雄”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用水效率,倒逼产业升级。

分析: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了治理精细化水平,但数据安全、标准统一等问题仍待解决。未来需加强跨域数据平台对接,完善技术转化激励机制,推动绿色技术从核心城市向周边辐射。

三、治理模式创新:从单一管控到多元共治

长三角智慧治理正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协同模式,具体实践包括:

生态补偿与市场机制

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如溧阳通过水生态产品量化补偿投入3000万元,形成上下游政府、企业、农户共赢格局。此外,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碳金融)为治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

推动环保组织、社区团体参与治理。例如,长三角公益组织联盟开展跨城湿地保护科普行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上海城镇智慧节水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普及。

产业协同与绿色转型

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倒逼高污染产业退出。例如,示范区通过“联合河湖长”机制,统一重点水体保护标准,推动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节水技改。江苏盛虹集团印染废水回用率达70%,年减成本600万元。

分析:多元共治模式增强了治理社会动员力,但公众参与深度不足、企业绿色转型动力有限等问题仍存。未来需完善生态信用评价机制,强化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协同效能。

四、挑战与对策:迈向可持续治理未来

尽管取得进展,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仍面临以下挑战:

治理任务艰巨与资金短缺

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需长期投入,但部分地区治理能力有限。对策包括建立长三角绿色专项基金池,整合政府、社会资本,实现跨域项目共建共投。

法律法规不完善与执法乏力

跨界执法依据不足,强制性标准不统一。需加快修订《立法法》《地方政府组织法》,明确府际环境协议法律地位,推动执法标准统一。

技术标准分散与人才流动障碍

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标准不统一,制约数据共享。建议制定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跨域人才流动机制,支持重点工程人才共享。

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环保领域:水、大气与固废治理的精准化

水环境治理

通过构建“水乡客厅”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沪苏浙交界水域的“规、建、管、用”全流程管理。例如,太浦河流域水质从2019年的75%Ⅲ类断面提升至2024年的98.5%,2025年核心段水质达Ⅱ类标准,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案例。该平台整合水质监测站点、无人采样船及光谱遥感设备,形成“监测—分析—预警”闭环系统,显著提升治理效率。

大气治理

建立示范区大气超级站科学观测网,统筹青浦、嘉善、吴江三地大气数据,推行“一个大气”理念,打造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物化特征多维立体观测平台。通过AI算法分析历史调水数据,优化生态流量阈值与航运需求的平衡点,减少高峰时段跨流域调水量。

固废资源化

在固废协同处理处置领域,研究聚焦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跨域处置机制。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固废运输与处理流程,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碳汇权益证书的不可篡改记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

二、城市规划与管理:空间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

跨域空间数据底座建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大脑项目,通过统一空间基准框架、数据标准和服务,构建覆盖沪苏浙的时空数据库。该系统已汇聚242项数据资源,支撑社保、医保、公积金异地使用等区域一体化应用场景,为规划管理提供统一基底。

多维度项目监管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示范区重点项目多维度监管场景,实现项目“一屏统揽、实时监管”。例如,在指挥端形成统一项目管理底板,在业务端集成三地项目数据,为近40个委办局提供在线管理服务,提升跨域业务协同效率。

三、农业领域:智能养殖与资源高效利用

智能养殖示范

绍兴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环境全方位监控,养殖户可实时获取水质、空气质量等数据,及时调整饲养策略,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结合生态循环系统,养殖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农业灌溉优化

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气象预报数据,动态调整灌溉计划,保障农作物需水的同时减少农业退水污染负荷。例如,在太湖流域协调水源调度,减少高峰时段跨流域调水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水利领域:AI赋能的滨水空间治理

生态修复决策支持

运用AI算法构建生态修复决策体系,试点黄浦江—苏州河多目标协同优化平台。例如,针对黄浦江防洪堤改造工程,系统通过输入历年水位数据、潮汐规律及生态修复目标,自动生成“软硬结合”的岸线设计方案。

智能调水与防汛调度

太湖流域防汛调度系统接入三省实时雨量、水库水位及排水泵站数据,AI模型可自动模拟极端天气下的泄洪路径,生成分区域、分时段的闸门启闭方案,较传统人工调度效率显著提升。

五、产业经济领域:绿色转型与碳汇交易

产业地图与绿色转型

智慧大脑产业经济平台可直观展示长三角区域重点企业分布情况,包括企业类型、细分行业和产业链位置,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识别高污染产业迁移路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碳汇认证与交易

创建数字化湿地资源管理平台,开发碳汇计量系统,试点青浦区湿地修复工程碳汇认证。通过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量化湿地植被覆盖面积与碳汇能力,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修复过程,生成不可篡改的碳汇权益证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

六、公共服务领域:便民服务与跨域协同

一网通办与公共信用

智慧大脑围绕“一网通办”“公共信用”等场景,打通苏浙沪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支撑社保、医保、公积金异地使用等便民服务。例如,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跨域业务“一次办理”。

移动端查询与管理

在移动端开展现势化的规划项目综合展示分析,满足示范区随时随地的移动查询管理需求。例如,游客可通过手机APP查看黄浦江当前水质参数与物种分布,参与“碳积分”游戏,兑换生态体验权益。

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研究机构:技术驱动与产学研融合

长三角智慧环境科学研究院

成立背景:2022年由中车环境与无锡市锡山区政府合作设立,依托中车技术优势及无锡产业基础,聚焦低碳环境科技创新。

核心定位:以“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为理念,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综合平台。

发展目标:计划5年内引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含独角兽企业1家),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累计实现税收贡献3500万元。

产业生态:联合发起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共建中车低碳产业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成立时间:2006年,为浙江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

核心方向:以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为核心,拥有“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技术成果

开发平原河网污染精准溯源及水体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助力嘉兴市成为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

建立水质数据库和污染源指纹库,实现污染源快速锁定。

形成平原河网污染源快速识别、水生态修复集成、流域水质动态模拟三大技术体系。

生态修复实践:在嘉兴南湖、胥山村山浜实现黑臭水体治理,生态系统恢复率达80%。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前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义乌)长三角中心。

业务范围:涵盖生态环境研究、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技术、环境评价与规划等领域,服务义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拥有专利信息55条,参与招投标项目18次,对外投资8家企业。

资质认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

二、企业品牌:技术应用与产业实践

上实环境西岑污水处理厂

项目概况:2025年初投入商业运行,总投资7.19亿元,占地44.85亩,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准Ⅲ类标准,为全国最优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之一。

技术亮点

依托“AI+智慧水务”系统,动态调整运行参数,精准应对污水处理需求。

曝气池采用精准曝气与纯氧曝气技术,根据水质精准控制曝气量,降低能耗。

中控室实时监测COD、BOD、氨氮等12项关键水质指标,保障出水水质达标。

生态效益:光伏发电、光导照明等技术降低整体运营碳排放,实现资源增值。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公司

成立背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全资子公司下属分支机构,成立于2020年,承担长三角区域水环境治理、环保科技研发等核心业务。

业务覆盖:环保工程建设、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等领域,参与苏州环保科创园等项目可行性研究。

战略意义:作为三峡集团华东战略布局的重要实体,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

嘉源集团

党建品牌:以“红炉匠心 双碳‘恒’行”为理念,打造长三角生态环保行业党建标杆品牌。

项目实践

接手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七步法净化工艺流程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

将垃圾焚烧厂打造成“花园式工厂”和公众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社会效益:通过党建共建活动,为周边居民谋福利,实现从月投诉电话量超90个到0的跨越式突破。

三、行业协同:平台构建与资源整合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

成立背景:由浙江大学与嘉善县共建,成立于2022年,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核心领域:聚焦“生态+”“绿色+”“智慧+”领域,布局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设计等八大实验室。

生态目标:打造“学科会聚-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绿色发展”生态系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办单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权威机构。

会议主题:“智联生态 慧治未来 数字赋能 共护绿水青山”,搭建创新技术、成果和项目交流平台。

参会机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转化应用。

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政策执行与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监管岗位

招聘单位: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等。

岗位职责:负责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环境执法等工作。

技能要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熟悉环保政策法规,具备数据分析与现场执法能力。

案例:2025年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局公开招聘10名工作人员,涵盖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等岗位。

水利与水资源管理

招聘单位:地方水利部门、智慧水务研究院。

岗位职责:参与流域调水、防汛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项目。

技能要求: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专业,掌握AI算法、数字孪生技术者优先。

案例: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招聘水文水利模型工程师,要求具备计算水力学算法开发能力。

二、科研院所与高校: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环境科学研究岗位

招聘单位: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中车环境等。

岗位职责: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研发、政策研究及成果转化。

技能要求:环境工程、生态学等专业背景,具备科研项目经验或国际合作能力。

案例: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2025年发布博士后招聘启事,涉及未来环境实验室、未来健康实验室等多个方向。

智慧治理平台开发

招聘单位: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实验室。

岗位职责:参与数字孪生平台、时空数据库等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技能要求: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编程能力(如Python、R)。

案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大脑项目,需跨学科团队支持空间数据整合与业务协同。

三、企业领域:技术应用与产业实践

环保项目管理

招聘单位:环保工程公司、水务集团。

岗位职责:负责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废处理等项目的全流程管理。

技能要求: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等专业,具备项目管理经验或特定技术(如机械雾化处理浓盐废水)。

案例:某企业招聘环保项目经理,要求实施过新疆地区印染行业中水回用尾水零排项目。

智慧水务与生态修复

招聘单位:智慧水务企业、生态修复公司。

岗位职责:开发智能调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方案,推动产业化应用。

技能要求:水利模型、生态学背景,熟悉AI算法或区块链技术。

案例:上实环境西岑污水处理厂采用“AI+智慧水务”系统,动态调整运行参数,需技术人才支持。

碳汇交易与绿色金融

招聘单位:碳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

岗位职责:参与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及绿色金融产品设计。

技能要求:环境经济、金融专业背景,熟悉碳市场规则及国际标准。

案例:长三角试点湿地修复工程碳汇认证,需专业人才量化碳汇能力并生成权益证书。

四、社会组织与公益机构:公众参与与教育推广

生态教育岗位

招聘单位:环保NGO、生态科普基地。

岗位职责: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公众参与活动策划及教育课程设计。

技能要求:环境教育、社会学专业背景,具备活动组织与沟通能力。

案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社会组织招聘会,提供社会工作相关岗位。

社区治理与低碳推广

招聘单位:社区服务中心、低碳发展协会。

岗位职责:推动社区低碳生活、垃圾分类及生态修复项目落地。

技能要求:公共管理、环境政策专业,熟悉社区动员与资源整合。

案例:青浦区民政局引导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参与生态治理。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