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21 ~ 2025-10-31
举办场地:南京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如约归来,时间:2025年10月下旬,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年会主题:促进学科融合气象赋能,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

会议聚焦20+个主题,期待您的参与!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气象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重点领域

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归因与预测:针对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研究其形成机理、变化规律及与气候系统的关联。例如,通过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拟,揭示东亚季风区极端降水增多的物理机制。

碳中和与气候工程:围绕“双碳”目标,开展碳循环监测、气候模式改进及地球工程(如太阳能辐射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融合

模式改进:发展全球-区域嵌套数值预报系统,提升台风路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精度。例如,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已实现72小时预报时效内关键要素误差显著降低。

AI赋能: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优化雷达回波外推、降水短临预报,部分模型在1小时内的降水预报准确率超过传统方法。

大气成分与空气质量

污染溯源与协同治理: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化学传输模型,解析PM2.5、臭氧等污染物的跨区域传输机制,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

碳监测体系构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网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提供数据支撑。

二、技术突破与创新

观测技术升级

卫星遥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实现全球覆盖,搭载的微波成像仪、高光谱探测仪等设备可实时监测台风、沙尘暴等灾害。

地面观测网络:建成由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站、6万余个区域站组成的立体观测网,并部署激光雷达、风廓线仪等特种观测设备。

超级计算应用

中国气象局“派-曙光”超级计算机集群算力达每秒61.88亿亿次,支持全球10公里分辨率气候模式运行,显著提升长时效预报能力。

数据共享平台

建成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整合历史观测、数值预报、灾害预警等数据资源,并向公众开放部分数据接口,促进科研与产业协同。

三、应用场景拓展

防灾减灾

构建“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服务体系,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稳定在70公里以内,暴雨预警信号提前量达42分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农业与生态

开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指导春耕春播、秋收秋种;通过生态气象评估模型,量化森林碳汇、湿地调节等生态服务价值。

能源与交通

为风电、光伏发电提供分钟级功率预测,助力新能源消纳;针对航空、航运开发低能见度、强对流天气预警产品,保障运输安全。

四、国际合作与挑战

全球气候治理参与

中国作为《巴黎协定》重要签署方,通过“一带一路”气象合作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技术培训等支持,提升全球气候适应能力。

核心领域自主可控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气象专用芯片、高性能计算软件等关键技术自主化,但高端传感器、模式耦合技术等仍需持续攻关。

未来研究方向

多圈层相互作用:加强大气-海洋-陆面-冰冻圈耦合研究,提升气候预测系统复杂性。

城市气象学:针对超大城市“热岛效应”、内涝等问题,发展高分辨率城市气象模型。

空间天气预报:完善太阳活动、电离层扰动监测网络,保障航天、通信等战略领域安全。

中国气象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领域

精准种植与灾害防御

作物生长周期管理:基于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数据,制定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的最佳时间表。例如,东北地区利用霜冻预报调整水稻收割期,避免低温损失。

灾害预警与保险:通过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预警,指导农户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如覆盖地膜、疏通排水)。气象数据还用于农业保险定价,降低赔付风险。

特色农业支持:针对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开发小气候监测系统,优化微环境调控(如通风、遮阳),提升品质与产量。

畜牧业与渔业

牧区根据降雪量预测草场承载力,合理安排牲畜转场;沿海渔业利用风浪预报规划出海作业,减少渔船倾覆风险。

二、能源行业

新能源开发与消纳

风电/光伏功率预测: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前24-72小时预测风速、光照强度,指导电网调度,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例如,甘肃酒泉风电基地通过气象预测将弃风率从30%降至10%以下。

储能系统优化:根据极端天气(如连续阴天、无风期)调整储能设备充放电策略,保障供电稳定性。

传统能源安全

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依赖冻土监测(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沙尘暴预警,防止设备损坏;火电厂利用高温预警提前安排设备检修,避免非计划停机。

三、交通运输业

航空与航运

航班起降决策:机场通过低能见度、雷暴、侧风预警调整航班计划,减少延误。例如,北京大兴机场部署激光雷达,实现3公里外风切变提前探测。

海上航行安全:船舶利用台风路径预报、海浪高度数据规划航线,避免遇险。中国气象局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海上安全信息”,覆盖全球90%以上航线。

陆路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根据大雾、积雪预报实施限速或封闭措施;铁路部门利用暴雨预警加强山区路段巡查,防范泥石流冲毁轨道。

四、建筑业与城市规划

施工安全与进度控制

高层建筑工地根据大风预警暂停高空作业;桥梁建设利用洪水预报调整混凝土浇筑时间,避免冲刷损坏。

冬奥会场馆(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通过微气象监测系统,实时调整赛道温度、湿度,确保比赛条件。

海绵城市与防洪设计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参考极端降水频率分析,提升内涝防治能力。例如,深圳通过气象数据优化排水管网标准,将内涝风险降低40%。

五、旅游业与文化产业

旅游安全与体验优化

景区根据暴雨、山洪预警关闭危险区域;滑雪场利用降雪量预测调整造雪机运行时间,节约水资源。

气象景观开发:如黄山云海、青海湖日出等特色旅游产品,结合气象预报推出“最佳观赏期”推荐,提升游客满意度。

文化遗产保护

敦煌莫高窟通过风速、湿度监测控制游客参观人数,防止壁画褪色;故宫利用雷电预警系统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

六、金融与保险业

风险评估与定价

保险公司利用台风、洪水历史数据制定差异化保费,例如沿海地区房屋财产险费率高于内陆。

气象衍生品开发:如基于降水的天气期货,帮助农业、能源企业对冲气候风险。

投资决策支持

风电、光伏项目选址依赖长期风速、光照资源评估;农业投资基金根据气候预测调整种植结构投资建议。

七、公共卫生与健康

疾病传播预警

结合气温、湿度数据预测登革热、流感等传染病高发期,指导疫苗接种和消毒措施。例如,广东省通过蚊媒密度监测与气象模型联动,将登革热发病率降低60%。

热浪与寒潮应对

城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时,开放纳凉点、调整户外作业时间;北方地区利用寒潮预报提前供暖,减少低温冻伤病例。

八、生态环境与碳中和

碳汇监测与交易

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量化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为碳市场提供数据支撑。例如,福建三明市利用气象数据核算林业碳汇量,促成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

污染协同治理

结合风向、湿度数据追踪PM2.5跨区域传输路径,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策略。

九、军事与国防

装备适应性与作战规划

坦克、舰艇等装备需通过极端温度、沙尘试验;军事行动依赖实时气象保障,如无人机侦察避开强对流天气。

边境安全监测

利用气象卫星监测边境地区积雪、洪水变化,防范非法越境行为。

中国气象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

定位: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承担气候系统模式、灾害天气机理等基础研究。

成果

牵头研发中国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CASM),提升东亚季风区气候预测精度;

建立全球首个台风涡旋初始化技术,将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缩小至70公里以内;

主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风险评估与调控”。

国家气候中心(NCC)

定位:国家级气候业务中心,负责气候监测、预测及气候变化应对。

成果

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系统评估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开发“一带一路”气候服务系统,为海外项目提供定制化气候风险评估;

构建中国首个碳监测评估体系,支撑全国碳市场交易。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

定位: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体单位,推动卫星遥感技术突破。

成果

风云四号卫星实现全球首次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可实时监测闪电、台风眼结构;

风云三号G星搭载全球首个主动降水测量雷达,提升洪涝灾害预警能力;

建立“风云地球”平台,向130个国家共享卫星数据。

二、行业特色院所与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

定位:全球规模最大的气象高等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

特色

拥有大气科学“双一流”建设学科,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国际领先;

牵头组建“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与WMO、IPCC等机构深度合作;

研发“数值天气预报创新平台”,服务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如冬奥会、航天发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

定位:大气科学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地球系统模拟与气候变化。

成果

开发全球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CAS-ESM),参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建成“拉萨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机制;

主导“碳中和路径与政策”国家重大咨询项目,为“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方案。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定位:亚太地区台风研究中心,专注台风监测、预报与防灾减灾。

成果

建立台风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将台风强度预报误差降低20%;

研发“台风眼墙置换”预测技术,提升超强台风防范能力;

联合国际台风研究中心(ITRC)发布《全球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

三、企业品牌与技术服务商

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

定位: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气象装备国产化龙头。

产品

自主研发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核心装备,打破国外垄断;

承建“国家气象信息工程”,构建全球最大气象数据资源池;

拓展智慧气象服务,为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气象遥感大数据与AI应用领军企业。

技术

开发“GEOVIS气象数字地球平台”,实现全球气象数据实时可视化;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优化短临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15%;

承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气象遥感卫星地面系统”,支撑风云卫星数据应用。

海尔气象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定位:家电巨头跨界气象服务,聚焦场景化气象解决方案。

创新

推出“智慧空气管家”系统,整合温湿度、空气质量数据,自动调节家电运行;

研发农业气象物联网设备,实现大棚环境精准调控;

与气象部门合作发布“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报告”,助力绿色城市建设。

彩云天气(北京彩彻区明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互联网气象服务标杆品牌,以分钟级降水预报闻名。

特色

基于雷达回波外推与AI算法,提供“未来2小时每分钟降水预报”;

覆盖全国99%的县区,用户超1亿,成为出行、物流等行业必备工具;

开放API接口,与滴滴、美团等平台深度合作,优化调度效率。

四、国际合作与区域创新平台

中国气象局世界气象中心(北京)

定位:全球10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气象治理。

职能

向亚太、非洲地区提供台风、沙尘暴等灾害预警技术支持;

举办“一带一路”气象合作论坛,培训发展中国家气象人员超5000人次;

主导制定《全球气象数据共享标准》,推动国际数据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定位: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极端天气与城市安全。

成果

建成“大湾区气象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实现1公里分辨率、10分钟更新;

研发“城市内涝智能预警平台”,在广州、深圳试点应用,减少经济损失超10亿元;

联合港澳高校开展“热岛效应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研究。

中国气象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科研与技术开发岗

气候与气象建模工程师

职责:开发气候系统模式、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优化参数化方案。

典型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技能需求:精通Fortran/Python编程、高性能计算(HPC)、大气动力学理论。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

职责:处理风云卫星、高分卫星数据,开发反演算法(如降水、气溶胶反演)。

典型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科星图、航天宏图。

技能需求:熟悉遥感原理、IDL/ENVI软件、机器学习在遥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员

职责:利用深度学习优化短临预报、极端天气识别模型。

典型单位:彩云天气、华为气象大数据团队、国家气候中心AI实验室。

技能需求:掌握TensorFlow/PyTorch框架、气象数据预处理、模型评估指标(如CSI、ETS)。

2. 业务应用与服务岗

气象灾害预警工程师

职责:构建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预警系统,制定应急响应方案。

典型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各省气象台、应急管理部。

技能需求:熟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GIS空间分析、公共沟通技巧。

农业气象服务专员

职责:开发作物生长模型,提供种植区划、灌溉调度、灾害防御建议。

典型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先正达集团、地方气象局农气中心。

技能需求:了解作物生理学、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农业保险产品设计。

能源气象分析师

职责:预测风电/光伏功率,优化新能源并网调度,评估气候风险对能源系统的影响。

典型单位: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金风科技、龙源电力。

技能需求:掌握功率预测模型(如WRF-Chem)、能源市场规则、碳交易机制。

3. 产品与项目管理岗

气象大数据产品经理

职责:设计气象数据平台功能(如API接口、可视化看板),对接农业、物流、零售等行业需求。

典型单位:华云气象科技、墨迹天气、阿里云气象团队。

技能需求:熟悉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用户调研方法、跨部门协作能力。

气象项目合规专员

职责:确保气象数据使用符合《气象法》《数据安全法》,管理涉密数据脱敏流程。

典型单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大型国企法务部。

技能需求:了解气象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隐私计算技术、合同审核经验。

二、行业分布与典型单位

行业 典型单位 岗位方向
科研教育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气候模式研发、大气化学研究、气象教育讲师
政府气象部门 中国气象局、各省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世界气象中心(北京) 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国际气象合作、公共气象服务
能源与环保 国家电网、中石油、金风科技、隆基绿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新能源功率预测、碳排放核算、气候风险评估
农业与食品 先正达集团、中粮集团、地方农科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气象保险、作物生长模型开发、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
交通与物流 民航局空管局、中远海运、滴滴出行、顺丰科技 航空气象保障、海上航行安全、物流路径优化
金融与保险 中国再保险、平安产险、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 天气衍生品设计、巨灾模型开发、气候投资策略研究
互联网与科技 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彩云天气、墨迹天气 气象大数据平台开发、AI预报算法优化、气象场景化服务(如出行、健康、旅游)
装备制造 华云气象科技、中电科27所、四创电子、航天科工二院 天气雷达研发、自动气象站生产、卫星地面系统集成

三、技能需求与职业发展路径1. 核心技能矩阵

硬技能

编程语言:Python(数据分析)、Fortran(模式开发)、IDL(遥感处理)

工具链:WRF/CMAQ模式、NCL/GrADS绘图、QGIS空间分析、Docker容器化

领域知识:大气动力学、气候统计学、机器学习(如LSTM时序预测)

软技能

跨学科协作:与能源、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专家沟通需求

数据解读能力:将气象数据转化为行业可操作的决策建议

政策敏感度:跟踪《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等政策导向

2. 职业发展路径

技术专家路线

初级工程师(1-3年)→高级工程师(3-5年,主导项目)→首席科学家(5-10年,领域内权威)

示例:从气象数据处理专员晋升为气候模式研发团队负责人。

管理路线

项目助理项目经理部门总监CTO/CDO

示例:从农业气象服务专员晋升为智慧农业事业部总经理。

跨界路线

气象+金融:气候风险分析师 → 天气衍生品交易员 → 碳中和投资基金经理

气象+互联网:AI预报算法工程师 → 气象大数据产品总监 →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架构师

四、新兴就业机会与趋势

碳中和领域

碳监测工程师:利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核算企业碳排放。

气候投融资顾问:为绿色债券、碳基金提供气候风险评估服务。

空间天气监测

太阳活动预报员:预测地磁暴对电网、卫星通信的影响(需求随商业航天发展增长)。

气象元宇宙

虚拟气象实验室开发:结合VR/AR技术模拟极端天气场景,用于培训与科普。

区域气候服务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候适应性规划师:帮助海外项目应对高温、干旱等风险。

五、求职建议

学历与专业匹配

科研岗建议博士学历(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专业);

业务岗本科/硕士即可(气象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均可)。

实习与项目经验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专项);

在地方气象局、环保局完成短期实习,积累业务案例。

证书与资质

注册气象工程师(需通过中国气象局考试);

PMP项目管理认证(适合管理岗);

CFA/FRM(金融气象方向)。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