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八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8-21 ~ 2025-08-24
举办场地:七修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渗流力学是研究多孔介质内流体流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自创立至今,在常规油气、页岩油气、煤岩(层)气、地下水、地热、核能、储能、CCS/CCUS等资源能源开发及水利、水电、采矿、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和医学等新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渗流理论在非达西、非牛顿、非等温、多尺度多相多场多重介质耦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开发进入非常规时代,新能源技术迭代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迅猛突破,大型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渗流力学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推动渗流力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迎接渗流力学发展的新挑战,促进渗流力学理论与应用的科技创新,第十八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8月21-24日(21日报到,24日返程)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积极参加。

会议主题

新时代渗流力学挑战与机遇

会议组织

(一)大会组委会

主席:李国欣

常务副主席:吕伟峰

副主席:(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军斌,冯其红,王光付,王国锋,何勇明,卢义玉,倪明玖,戚志林,苏彦春,孙建芳,唐巨鹏,熊伟,薛强,杨二龙,姚军,张广清,张凯,张烈辉

(二)学术指导委员会

学术顾问委员会:

主任:郭尚平

委员:

王德民,鲜学福,袁士义,周守为,蔡美峰,李晓红,李阳,何国威,刘合,邹才能,赵阳升,杨春和,陈掌星,孙焕泉,程杰成,周创兵,潘一山,张东晓,江同文,朱庆忠,沈平平,窦立荣,黄延章,孔祥言

学术委员会:

主任:刘曰武

副主任:张 凯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建超,柴军瑞,陈军斌,陈益峰,程林松,狄勤丰,丁秀丽,杜志敏,段祥宝,方海平,冯增朝,高树生,龚斌,郭照立,侯健,胡大伟,黄世军,黄朝琴,贾永禄,计秉玉,蒋恕,鞠杨,雷群,雷征东,李道伦,李宏义,李晓平,李宜强,李勇,梁冰,梁卫国,聂百胜,刘华,刘建军,刘庆杰,刘先贵,刘晓丽,刘义坤,卢德唐,蒲春生,钱跃竑,单文文,宋付权,宋考平,王恩志,王沫然,王晓宏,王媛,熊伟,徐克,胥蕊娜,许友生,杨天鸿,杨正明,郁伯铭,张健,赵国忠,赵辉,赵群,赵玉集,郑仟,钟太贤,周体尧,周志军,朱维耀

青年委员会:

主任蔡建超

副主任:骆雨田 曹仁义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柴振华,陈黎,董驰,端祥刚,冯子军,高辉,巩亮,胡冉,黄朝琴,黄小荷,贾虎,贾品,寇建龙,赖枫鹏,李波波,李道伦,李敬法,卢聪,罗万静,廉培庆,梁爽,林伟,刘丕养,刘晓丽,刘月亮,刘志峰,孟庆帮,孙海,孙维吉,王璐,王森,王学武,肖波齐,肖前华,熊生春,徐会金,徐鹏,杨典森,杨永飞,叶超,于海洋,张力为,赵辉,郑江韬,钟会影,魏兵,周军平

(三)执行组委会

主任:吕伟峰

副主任

张国生,赵玉集,熊伟,孙圆辉,高兴军,王建强,李靖,杨正明,刘建军,王晓宏,蔡建超,杨永飞,赵玉龙,赵辉,孙维吉,黄海,肖前华,骆雨田

委员:

李斌会,何应付,雷霄,刘志峰,曹仁义,孔德彬,赖枫鹏,徐鹏,谢坤,时宇,王学武,沈伟军,林伟,李波波,孙军昌,高明,熊生春,贾宁洪,周明辉,孙灵辉,胡大伟,宋睿,张力为,朱文卿,沈瑞,叶礼友,端祥刚,张亚蒲,刘华勋,许莹莹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渗流力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领域与热点

能源开发领域

油气开采:渗流力学是油气田开发的核心理论,研究重点包括多相流、非达西流、低渗透/致密油气藏渗流规律、水合物开采中的渗流问题等。例如,针对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学者们探索了纳米孔隙中的气体吸附-解吸-扩散耦合机制。

地热开发:研究地热流体在裂隙-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规律,优化地热井布局和换热效率。

核废料地质处置:模拟放射性物质在地下介质中的迁移过程,评估长期安全性。

环境工程领域

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开发高效修复技术(如原位化学氧化、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分析重金属/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渗流行为,指导土壤修复方案设计。

碳封存:模拟CO₂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制,评估泄漏风险。

地质灾害防治

滑坡与泥石流:研究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建立渗流-应力耦合模型。

隧道与地下工程:分析地下水渗流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作用,优化防水设计。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进展

实验技术

微观可视化实验:利用CT扫描、核磁共振(NMR)等技术,观测孔隙结构中的流体流动行为。

大型物理模拟实验: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模拟真实地层条件下的渗流过程。

原位监测技术:在油气田或污染场地部署分布式光纤传感(DTS/DAS)等设备,实时监测渗流参数。

数值模拟

多尺度建模:结合分子动力学、孔隙网络模型和连续介质理论,构建跨尺度渗流模型。

高性能计算:利用GPU加速或并行计算技术,解决大规模复杂渗流问题的计算效率瓶颈。

机器学习应用:通过数据驱动方法(如深度学习)优化渗流参数反演和预测模型。

理论创新

非线性渗流理论:针对高流速、非均质介质,发展非达西流、分形渗流等理论。

多场耦合理论:建立渗流-应力-温度-化学(THMC)多场耦合模型,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渗流行为。

三、研究机构与团队

高校与科研院所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廊坊)在油气渗流、地热开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聚焦油气藏工程中的渗流问题,开发了多项商业软件(如VIP、Eclipse)。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环境渗流、碳封存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研究地下水污染修复和地质灾害渗流机制。

企业合作

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设立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开展油气田开发中的渗流问题研究。

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推动成果转化。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术会议

定期举办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国际多孔介质会议(InterPore)等,促进国内外学者交流。

联合研究项目

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深部碳封存国际合作计划等,提升国际影响力。

人才流动

国内学者通过海外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引入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挑战

复杂介质渗流: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尚未完全掌握。

多场耦合机制:渗流与应力、温度、化学场的相互作用需进一步量化。

数据驱动与物理模型融合:如何结合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提高预测精度。

未来方向

非常规资源开发:深化页岩气、可燃冰等渗流机理研究。

碳中和目标:优化碳封存技术,评估长期安全性。

智能化渗流工程:结合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渗流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优化。

全国渗流力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能源资源开发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业

油气藏开发:渗流力学是油气田开发的核心理论,用于优化注水、压裂、水平井设计等方案,提高采收率。例如,通过研究低渗透油藏的非达西渗流规律,开发高效驱油技术。

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分析纳米孔隙中的气体吸附-解吸-扩散耦合机制,指导水平井多级压裂和水力割缝等工艺。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水合物分解后气-水两相流的渗流特性,评估海底滑坡等环境风险。

地热能开发

研究地热流体在裂隙-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规律,优化地热井布局和换热器设计,提高地热发电效率。

评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潜力,防止热储层冷却和地面沉降。

核废料地质处置

模拟放射性核素在地下介质(如黏土、岩石)中的迁移过程,评估长期封存安全性,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设计提供依据。

可再生能源储能

地下储气库:研究天然气在盐穴或枯竭油气藏中的渗流-压缩行为,优化储气库运行策略。

氢能储存:分析氢气在多孔介质中的吸附-扩散机制,探索地下储氢可行性。

二、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

地下水污染修复

预测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路径,设计原位化学氧化、生物修复或抽出处理方案。

评估污染场地修复效果,为环境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治理

研究污染物在土壤孔隙中的吸附-解吸-渗流行为,优化土壤淋洗、植物修复等技术参数。

评估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指导农田排水系统设计。

碳捕集与封存(CCS)

模拟CO₂在深部咸水层中的注入、扩散和溶解过程,评估泄漏风险及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优化CO₂监测网络布局,确保封存安全性。

海洋污染防控

分析石油泄漏后油滴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中的迁移规律,指导溢油应急处置和生态修复。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安全领域

滑坡与泥石流

研究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建立渗流-应力耦合模型,预测滑坡发生时间及规模。

设计排水孔、抗滑桩等工程措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隧道与地下工程

分析地下水渗流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作用,优化防水设计(如注浆加固、排水系统)。

评估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结构抗浮稳定性,防止渗流引发上浮事故。

坝体与堤防安全

模拟水库渗流场分布,评估坝体渗透稳定性,预防管涌、流土等渗透破坏。

优化堤防抢险中的渗流控制措施(如反滤层铺设、减压井设置)。

四、农业与水利领域

农田灌溉与排水

研究土壤水运动规律,优化滴灌、喷灌系统设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设计农田排水网络,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涝渍灾害。

水土保持

分析植被覆盖对坡面径流-渗流的影响,评估生态修复工程(如植草沟、梯田)的减蚀效果。

盐碱地改良

通过渗流控制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盐分向地表聚集,改善土壤质量。

五、新兴交叉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药物在组织多孔介质(如骨骼、肿瘤)中的扩散机制,优化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模拟血液在血管支架孔隙中的流动,评估支架生物相容性。

材料科学

分析电解质在电池电极孔隙中的传输特性,优化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性能。

研究3D打印多孔材料的渗流行为,开发轻量化、高强度结构材料。

食品工业

模拟水分在食品多孔结构中的迁移,优化干燥、冷冻工艺,延长保质期。

六、其他领域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评估地铁、地下商业街等设施的渗流影响,防止地下水渗漏对结构造成破坏。

考古与文物保护

研究地下水对遗址稳定性的影响,设计排水系统保护文物。

极端环境工程

模拟月球/火星土壤中的渗流行为,为地外基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全国渗流力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1. 高校与科研院所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廊坊)

定位:国内渗流力学研究的“国家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油气藏渗流、地热开发、核废料地质处置、CO₂封存等。

成果:主导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开发了渗流实验模拟平台和数值模拟软件。

国际合作: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机构长期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

定位:油气渗流领域领军高校,拥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非常规油气渗流机理、多相流数值模拟、智能完井技术。

成果:开发了商业软件VIP(北京)和Eclipse(华东,与斯伦贝谢合作),广泛应用于国内油气田。

企业合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建联合研究院,推动技术落地。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定位:环境渗流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权威机构。

研究方向:地下水污染修复、土壤渗流-应力耦合、滑坡渗流机制。

成果:提出“原位化学氧化-生物修复”联合技术,应用于多个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

定位:深部资源开发与渗流理论创新高地。

研究方向:深部地热开发、页岩气水合物渗流、多场耦合数值模拟。

成果:建立深部热储渗流-传热-传质耦合模型,指导川西地热田开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定位:地下水污染防控与碳封存领域特色机构。

研究方向:污染物迁移模拟、CO₂地质封存监测、渗流实验技术。

成果:开发了分布式光纤传感(DTS/DAS)技术,实现CO₂泄漏实时监测。

2.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油气藏改造与评价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定位:专注油气藏渗流增强与改造技术。

成果:研发了“体积压裂+多级暂堵转向”技术,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

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定位:煤层气渗流与煤矿水害防治领域核心机构。

成果:提出“煤层气-水合物共采”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定位:深部工程渗流与灾害防控领域权威平台。

成果:建立深部隧道渗流-应力耦合模型,指导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二、知名企业品牌1. 能源开发企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

下属机构: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塔里木油田公司等。

应用领域:油气藏渗流模拟、智能完井技术、深部地热开发。

案例:在长庆油田应用渗流理论优化注水方案,实现超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

下属机构: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胜利油田分公司、中石化石科院等。

应用领域:页岩气渗流机理、化学驱油技术、碳封存监测。

案例: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中,通过渗流实验优化压裂设计,单井产量提升30%。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

下属机构:研究总院、天津分公司、中海油服等。

应用领域:深海油气渗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底管道防腐。

案例:在南海神狐海域开展水合物试采,通过渗流模拟优化排采制度,连续产气60天。

2. 环保与工程企业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龙头企业。

技术:基于渗流模拟的“抽出处理-原位化学氧化”联合技术。

案例:完成北京某化工场地修复项目,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降低90%以上。

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定位:土壤渗流治理与碳封存技术服务商。

技术:多相抽提(MPE)技术结合渗流监测系统。

案例:在河北某焦化厂修复项目中,实现土壤和地下水协同治理。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定位:水利渗流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综合服务商。

技术:渗流-应力耦合分析软件(GeoStudio)应用。

案例:在白鹤滩水电站设计中,通过渗流模拟优化大坝排水系统,确保百年防洪标准。

3. 科技服务企业

北京石大科睿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油气渗流数值模拟软件开发商。

产品Petrel(油藏建模)、Eclipse(数值模拟)国产化替代软件。

客户: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

武汉地大华睿地学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渗流实验设备与监测系统供应商。

产品:高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分布式光纤渗流监测系统。

客户:高校、科研院所及能源企业。

三、行业影响力与趋势

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如清华-壳牌创新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推动技术快速转化。

国际化合作加强:国内机构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等,提升国际话语权。

数字化转型加速:AI、大数据与渗流力学结合,开发智能预测模型(如数字孪生油藏)。

绿色低碳导向:碳封存、地热开发等低碳技术研究成为新增长点。

全国渗流力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能源开发行业:核心需求领域1. 油气勘探与开发

岗位方向

油藏工程师:负责油气藏渗流模拟、数值建模及开发方案优化(需掌握Eclipse、Petrel等软件)。

压裂工程师:研究水力压裂中裂缝扩展与渗流耦合机制,优化压裂设计(中石油、中石化、斯伦贝谢等企业需求大)。

智能完井工程师:结合渗流理论与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中海油、杰瑞股份等企业布局该领域)。

典型企业

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属研究院及油田公司(如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

民营油服企业:杰瑞股份、安东石油、通源石油等。

国际油服公司: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中国分公司)。

2. 新能源开发

岗位方向

地热开发工程师:研究深部热储渗流-传热耦合机制,优化地热井布局(中石化新星公司、冰岛极地能源等)。

页岩气/水合物工程师:分析非常规资源渗流规律,开发高效开采技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中海油研究总院)。

碳封存工程师:设计CO₂地质封存方案,监测渗流-扩散过程(国家能源集团、延长石油)。

典型企业

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地热储能)、协鑫集团(页岩气开发)。

科研机构: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实验室。

二、环保与地质工程行业:绿色转型方向1. 地下水污染修复

岗位方向

环境修复工程师:利用渗流模拟技术设计污染场地修复方案(如抽出处理、原位化学氧化)。

监测技术员:操作分布式光纤传感(DTS/DAS)系统,实时监测地下水渗流与污染物迁移。

典型企业

环保工程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中科鼎实、高能环境。

检测机构:SGS通标标准、华测检测(环境渗流监测业务)。

2. 地质灾害防治

岗位方向

岩土工程师:研究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的渗流-应力耦合机制,设计防护工程(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下属设计院)。

水利工程师:优化水库大坝排水系统,防止渗流破坏(长江设计集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典型项目

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渗流控制项目。

三、科研与教育行业:高端人才需求1. 高校与科研院所

岗位方向

研究员/博士后:从事渗流理论创新(如多相流、多场耦合数值模拟)。

实验技术员:操作高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开展渗流实验研究。

典型机构

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科研院所:中科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科技服务企业

岗位方向

软件开发工程师:开发渗流数值模拟软件(如Petrel国产化替代、智能完井控制系统)。

数据分析师:利用机器学习优化渗流模型参数(如油藏历史拟合、产量递减分析)。

典型企业

石大科睿(油藏模拟软件)、武汉地大华睿(渗流实验设备)、华为数字能源(地热储能数字化平台)。

四、交叉学科领域:新兴就业方向1. 数字孪生与AI应用

岗位方向

数字孪生工程师:构建油气藏/地热田的虚拟模型,实现渗流过程实时仿真(阿里云能源团队、腾讯云智慧能源)。

AI算法工程师:训练神经网络预测渗流参数(如渗透率、含水饱和度)。

典型案例

中石油与华为合作开发“数字油藏”平台,通过AI优化注水方案。

2. 深海与极地工程

岗位方向

深海渗流工程师:研究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的渗流-相变耦合机制(中海油研究总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极地工程师:分析冻土区渗流-冻胀过程,设计基础设施防护方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五、就业趋势与技能要求

技能复合化

核心技能:渗流力学理论、数值模拟(COMSOL、OpenFOAM)、实验技术(CT扫描、核磁共振)。

加分技能:编程(Python、MATLAB)、AI工具(TensorFlow、PyTorch)、工程软件(AutoCAD、SolidWorks)。

行业差异化需求

能源行业:偏好油气田开发经验,熟悉行业标准(如SPE、API)。

环保行业:强调环境法规(如《地下水污染防治条例》)与修复技术认证。

国际化机遇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如ITER、ICDP),需具备英语沟通能力及跨文化协作经验。

六、求职渠道与建议

企业官网:关注“三桶油”、斯伦贝谢等企业招聘板块,定期投递简历。

行业招聘会:参加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等,与HR面对面交流。

科研机构合作:通过高校导师推荐,申请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助理或博士后岗位。

在线平台:利用领英、猎聘等平台搜索“渗流力学”“油藏工程”等关键词,关注行业动态。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