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环保产业、科技研发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支撑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举办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交流会。
会议主题
生态共建、科技共享、产业共生、金融共赢——合力共建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交流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研究现状
一、核心技术攻关:海洋油气田污染治理实现突破
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海河北海局、南京大学等9家机构,实施的“渤西近海油气田特征污染物多介质综合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标志着京津冀在海洋环境治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项目聚焦以下关键技术: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解析海上油田特征污染物在全流程水质净化中的行为机制。
低碳物理除油技术:开发旋流微气浮闪速预处理-异质材料深度破乳耦合技术,实现高盐含油废水绿色低碳处理。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针对非常规油田高浊强乳化废水,建立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去除体系。
智能治理平台构建:搭建近海油气田多介质污染物特征与控制决策平台,形成“资源升级-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体系。
该项目通过工程示范,实现了海上油气田特征污染物全流程协同净化处理,为京津冀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二、数据监测体系:卫星遥感构建生态评估新范式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导的“中国(京津冀)绿水青山指数”工程,以卫星遥感数据为核心,构建了涵盖水域、城区、空气质量、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城区的五维指标体系。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
指数值:111.20点,较2014年上升11.20点,表明区域生态空间状况持续改善。
监测领域:
水域质量:潮河、白河等跨界断面水质达Ⅱ类及以上,密云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空气质量:2024年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北京市优良天数达290天,创监测记录新高。
生态多样性: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类增至295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该体系通过实时追溯区域经济生态发展,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产业应用创新:绿色技术推动低碳转型
京津冀三地通过技术规范编制和试点认证,加速绿色低碳技术落地:
碳普惠技术规范:联合编制机动车“油换电”、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等标准,推动交通领域减排。
产品碳足迹认证:在电子电器、钢铁、光伏等五个领域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引导产业链绿色升级。
碳普惠平台建设:北京市、天津市制定管理办法,河北石家庄市搭建“碳惠燕赵”平台,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此外,天津院依托石化工业水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节水减排、减污降碳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助力石油石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四、区域协同机制:跨部门协作强化治理效能
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通过多层次协作,推动治理体系完善: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地结合区域特点,优化能源、产业、交通结构,2024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
水环境联保共治:河北省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北京市申报永定河美丽河湖建设,天津市纳入国家海湾单元名录。
生态共建共治:实施营造林510余万亩,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数据信息共享。
灾害联防联控:建立森林草原防火与有害生物防治协同网络,北京市向河北省提供专项资金,支援雄安新区开展美国白蛾飞防作业。
五、挑战与对策:科技支撑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尽管取得进展,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研究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挑战。未来需重点突破:
技术扩散与应用:推动发达地区先进治理经验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缩小区域治理能力差距。
政策协同创新:完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
资金与人才保障:加大环保资金投入,优化使用结构,培养跨学科环保人才。
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业与交通领域的技术突破
工业源减排
面向钢铁、冶金等行业,推广烟气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工业炉低氮燃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例如,首钢京唐水泵系统智慧节能改造项目通过自动化控制,实现每小时用电量从33千瓦时降至10.7千瓦时,节能率达67.5%。
电力行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净排放,结合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发电等技术,降低能耗。
交通源控制
在货运物流及公共出行领域,推广柴油车颗粒物捕集器、机动车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净化装置,以及汽油烃重组等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例如,天津市通过油品提升技术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
二、水环境治理:流域与近岸海域的协同修复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
针对重污染行业,加大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例如,河北省通过“提标改造”与“提效改造”工程,提升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效能。
流域与近岸海域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技术,动态监测白洋淀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渤海湾近岸海域赤潮。例如,天津市承担“白洋淀富营养化三维高精度水质模拟技术应用研究”,科技赋能水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建立“排查-监测-治理-长效管理”闭环机制,通过生物指标评估生态修复成效。例如,河北省对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实施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生物指标监测。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土壤修复:资源化与无害化并重
生活垃圾处理
推广生活垃圾减量化与分类回收、焚烧污染控制、垃圾渗滤液高效处理等技术。例如,河北省通过垂直屏障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工业场地土壤。
有机固废资源化
利用污泥水泥窑炉协同处置、有机固废热解处理等技术,实现污泥高效资源化。例如,天津市通过国家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推动污泥处置技术创新。
土壤环境监测与修复
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农田安全利用等场景,构建“监测-评估-修复”一体化体系。例如,河北省对高风险行业企业周边土壤实施加密监测,建立风险地块清单。
四、生态监测与智慧环保: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
河北省构建覆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等核心要素的监测网络,建成国控、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站超2000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监测点位增至700余个。
AI与大数据融合应用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污染源解析模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监测网络。例如,河北省利用AI算法对大气污染源进行精准溯源,提升污染防控效率。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
在跨区域监测数据共享中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溯源与不可篡改;通过隐私计算实现多部门数据协同分析,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五、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双重优化
新能源应用
推广低阶粉煤气化蓄热式锅炉技术、氢气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推动钢铁等行业低碳转型。例如,张家口市崇礼区二道沟热源厂采用110千伏直入式大模块固体电蓄热技术,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
高效节能技术
推动高效煤粉锅炉、生物质锅炉、复合循环流化床焚烧锅炉技术应用,实施热电联产项目应用示范。例如,河北省通过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降低工业能耗。
碳汇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在雄安新区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试点,在塞罕坝林场建立碳汇监测标杆站点,拓展生态监测范围。
六、跨区域协同治理: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
联合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
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联合制定《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支持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发。
生态补偿与政策创新
推动京津冀生态环保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例如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一体化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与产业推广
京津冀绿色金融合作深化,为监测技术创新与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三地联合发布23个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涵盖建筑、工业、交通等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成立背景:隶属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2014年成立,是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核心平台。
研究方向:聚焦水资源供给与水环境保护、大气质量协同控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等领域。
科研成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理基金等科研项目23项,提交研究报告14篇,多项政策文件被生态环境部采纳,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
社会影响:为中央及京津冀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供决策建议,推动区域生态治理体系完善。
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
成立背景:2023年由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
研究方向:以“站网观测—遥感监测—创新研究—智库咨询—合作交流”五位一体为总体思路,下设京津冀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等6个机构。
科研目标:开展资源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安全与应急减灾、气候变化影响及“双碳”目标实现途径等研究,为京津冀乃至世界大都市群生态治理提供原创策源和科技支撑。
社会影响:作为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智囊和决策智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二、知名企业品牌
先河环保
企业定位:国内环境监测领域龙头企业,深耕环境技术研发三十年。
技术优势:拥有大气、水、噪声、温室气体等全系列监测产品线,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满足固定监测、移动监测、便携式执法和污染预警溯源等需求。
科研成就:成功获批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覆盖环境气象智能感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京津冀地下水质预警与修复等关键技术领域,为区域污染治理提供“硬支撑”。
社会影响:与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服务京津冀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北排京津冀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定位: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全资控股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企业,专注于水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技术优势:依托母公司科技力量和产业链资源,开展水处理项目运营、智能水务系统开发等业务,为区域水环境治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项目实践:在京郊村镇级水环境治理中经验丰富,服务京津冀地区五大水系(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等),出水水质涵盖国标一级A、一级B、地表B及北京市地标A、地标B等五大类标准。
社会影响: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村镇级小水厂高效运营,助力京津冀地区实现“碧水清流”。
京安生态集团
企业定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领军企业,致力于提供全产业链的可再生资源利用解决方案。
技术优势:通过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沼气发电、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沼渣沼液制生物有机肥、生物质热电联产等技术,形成“气、电、热、肥”联产的“京安模式”。
项目实践:服务范围包括项目咨询、方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等,运营范围涵盖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生物天然气、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及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
社会影响:在首届京津冀环保科技展上亮相,吸引众多企业及专业人士合作洽谈,为推动区域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贡献力量。
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究机构:博士后与科研岗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招聘岗位: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水文水生态等领域。
要求: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备生态学、植物学、林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背景;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
待遇:研究经费和监测数据保障,工资及福利按国家博士后相关规定执行,提供学术交流机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招聘岗位:水生态环境模拟团队人员,要求博士学历,经验不限。
研究方向: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研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京津冀专项办公室
招聘岗位:科研行政助理(项目主管、研究助理),负责支撑京津冀国家重大专项工作。
要求:非事业编制,享受五险一金待遇,不解决北京户口。
二、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
北京北排京津冀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技术专员、市场拓展经理、安全环保主管等。
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3-5年相关工作经验;熟悉水处理、环境工程等领域。
待遇:薪资范围8-15K,部分岗位提供15薪。
先河环保
招聘岗位:生态环境技术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
要求:硕士学历,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等技能。
其他环保企业
招聘岗位:生态环境规划师、生态修复工程师、环境咨询工程师等。
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1-3年相关工作经验;熟悉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
三、高校与平台:教学与科研支持
高校教学岗位
招聘机构: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等。
岗位类型: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要求博士学位,具备相关领域教学与科研经验。
“京津冀高校生态环境就业平台”
平台功能:联合高校及企业资源,搭建应届生与企业的对接桥梁,覆盖求职招聘、就业实习、创新创业等业务领域。
参与单位: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等。
四、新兴领域:智慧环保与交叉学科
智慧环保系统工程师
岗位需求:随着环境物联网发展,需具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能,从事智慧环保系统开发与应用。
ESG服务顾问
岗位需求:在咨询公司提供环境、社会、治理(ESG)服务,要求熟悉国际ESG标准,具备跨学科知识。
碳中和战略实施专员
岗位需求:在跨国企业或国内大型企业负责碳中和战略制定与实施,要求熟悉碳交易市场、低碳技术等。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