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定于2025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
会议主题
立体感知,数智赋能: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新格局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一、环境监测技术: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治理”的跨越
技术范式升级
第三代智能感知网络:激光雷达、高光谱遥感、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突破,使检测精度提升至PPB级(十亿分之一浓度),检测周期从天级缩短至分钟级。例如,量子点荧光光谱技术实现重金属检测精度突破,MEMS气体传感器推动微型监测站普及。
物联网与AI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监测终端编织成环境感知网络,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污染源智能识别与趋势预测。如“空气质量巡航无人机”可实时绘制三维污染地图,“水环境AI诊断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藻类种类与密度。
全生命周期监测:环境监测从污染监测向碳足迹核算、生态价值评估等新领域延伸,例如碳监测设备需求随全国碳市场扩容而激增。
市场需求分化
政府主导: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持续投入,如全国碳市场监测体系、重点流域水质监测站等。
企业需求:企业ESG信息披露强制化推动环境风险管理需求增长,如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预警系统覆盖率提升至75%。
消费级市场:公众环保意识觉醒催生C端检测市场,家用甲醛检测仪、水质检测笔等消费级产品销量激增。
竞争格局与挑战
国产替代加速:国内企业在中低端监测设备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但高端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数据质量与安全:部分中小企业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突出,行业需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安全标准。
区域发展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市场规模领先,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监测意识提升,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二、预警技术:从“单一监测”到“智能决策”的范式转变
技术融合驱动
AI与边缘计算:AI模型在洪水预测中的准确率提升至92%,较传统水文模型提高25个百分点;边缘计算技术使系统能够在本地处理数据,降低延迟,提高响应速度。
多源数据整合:通过整合气象、交通、工业排放等多源数据,实现污染来源精准溯源。例如,大气污染预警系统结合气象数据与交通流量,预测未来3-5天空气质量变化。
5G与物联网:5G技术支撑大规模监测设备实时数据传输,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控制,如矿山智能安全帽年出货量突破500万套,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
应用场景拓展
自然灾害预警:地震预警系统覆盖人口超8亿,洪水预警系统实现“街区级”精准推送,北斗卫星与地面传感器融合技术将地震预警时间提前至震前数十秒。
工业安全预警: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预警系统覆盖率提升至75%,通过多源传感器与AI分析平台,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
金融风险预警: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渗透率超80%,证券市场高频交易风险监控需求激增,金融机构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源,实现贷后风险预警时间大幅缩短。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地方政府通过建设“智慧应急”平台推动预警系统采购量增长。
市场需求升级:公共安全领域政府防灾预算年均增长10%,工业与交通领域设备状态监测需求激增,推动预警系统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合作拓展海外版图,如某企业凭借“智能远程监控系统”获东南亚市场3亿美元订单。
三、未来趋势:技术、市场与政策的协同演进
技术趋势
认知智能阶段:量子传感技术、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融合,推动环境监测与预警向“认知智能”跃迁。
绿色制造与低碳转型:开发低功耗、易维护的监测设备,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推动监测仪器循环利用与报废处理。
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区块链技术确保碳交易数据不可篡改,提升预警系统数据可信度。
市场趋势
细分赛道爆发:网络安全预警、能源供应链预警等新兴领域市场规模增速达18%,成为增长新引擎。
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合作拓展海外版图,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服务化转型:从硬件销售向“硬件+数据+服务”生态闭环转型,第三方监测服务市场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普及而快速增长。
政策趋势
标准国际化:国内机构正将GB/T 45577与欧盟GDPR、美国CCPA标准对接,争夺跨境企业客户。
监管趋严:环保法规趋严推动高精度传感器价格下降,但同时也对企业的环保投入提出更高要求。
产学研合作: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等方式,缩短技术转化周期,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的基石领域
大气环境监测
应用场景: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工业区排放监控、交通污染溯源。
技术实现:激光雷达、高光谱遥感、微型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PM2.5、臭氧、VOCs等污染物浓度,结合气象数据预测污染扩散路径。
案例: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大气污染预警系统提前3天预测重污染天气,指导临时减排措施实施,保障赛事空气质量。
水环境监测
应用场景:河流湖泊水质监测、饮用水源地保护、海洋污染预警。
技术实现:生物传感器、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检测pH值、溶解氧、重金属含量,AI算法识别藻类爆发风险。
案例:太湖蓝藻预警系统通过多参数传感器网络,提前72小时预测藻类聚集区域,指导打捞作业。
土壤与固废监测
应用场景: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危险废物运输监控。
技术实现:近红外光谱、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土壤污染物,物联网标签追踪固废全生命周期。
案例:某化工园区通过土壤监测网络定位泄漏点,将修复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2个月。
二、工业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保障
化工与能源行业
应用场景:油气管道泄漏检测、炼化装置安全预警、煤矿瓦斯监测。
技术实现: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监测管道应力变化,红外热成像识别设备过热隐患,AI模型预测爆炸风险。
案例:某石化企业通过预警系统将设备故障率降低40%,年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超2亿元。
制造业
应用场景:车间空气质量监控、废水排放合规检测、供应链环境风险评估。
技术实现:可穿戴传感器监测工人暴露于有害物质的剂量,区块链技术确保供应链碳排放数据可信。
案例:某电子厂通过实时监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将职业病发病率下降65%。
采矿业
应用场景:矿井瓦斯浓度监测、尾矿库溃坝预警、粉尘爆炸防控。
技术实现:激光甲烷传感器实现0.1%LEL精度检测,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尾矿库稳定性。
案例:某金矿通过预警系统提前2小时发现瓦斯超标,避免重大事故。
三、公共安全与灾害管理:生命线的守护者
自然灾害预警
应用场景:地震、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等灾害的早期识别与影响评估。
技术实现:北斗卫星与地面传感器融合监测地壳形变,AI模型结合气象数据预测洪水淹没范围。
案例:2023年京津冀暴雨期间,洪水预警系统提前12小时发布红色预警,转移群众超50万人。
城市安全
应用场景:地下管网泄漏检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城市内涝预警。
技术实现:声波传感器定位水管破裂点,光纤光栅技术监测桥梁应力变化,城市数字孪生平台模拟排水系统负荷。
案例:深圳通过内涝预警系统将积水路段处置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
公共卫生
应用场景:传染病传播路径追踪、饮用水微生物污染预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
技术实现:基因测序技术快速识别病原体,物联网浮标实时监测水源地微生物指标。
案例:武汉新冠疫情期间,环境监测技术助力定位病毒传播热点区域。
四、农业与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障
智慧农业
应用场景: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作物病虫害预警、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技术实现:多光谱无人机识别作物营养缺失,土壤电导率传感器指导精准灌溉。
案例:荷兰温室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产量增加30%。
食品供应链
应用场景:冷链物流温度监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食品加工车间空气质量控制。
技术实现:RFID标签记录运输温度波动,近红外光谱仪实现农药残留快速筛查。
案例:某乳企通过预警系统将产品变质率从2%降至0.3%。
五、能源与交通:绿色转型的推动者
新能源领域
应用场景:风电场叶片结冰检测、光伏电站灰尘覆盖监测、储能电站热失控预警。
技术实现:毫米波雷达监测叶片形变,红外热成像识别电池组过热风险。
案例:某风电场通过预警系统减少因结冰导致的停机时间,年发电量提升8%。
交通运输
应用场景:船舶尾气排放监测、航空器燃油泄漏检测、轨道交通隧道空气质量监控。
技术实现:无人机搭载传感器追踪船舶硫氧化物排放,激光气体分析仪检测地铁隧道一氧化碳浓度。
案例:上海港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将船舶违规排放查处效率提升5倍。
六、金融与保险:风险定价的新维度
气候风险评估
应用场景:农业保险定价、房地产气候韧性评级、碳资产价值核算。
技术实现:气候模型结合历史灾害数据预测极端天气损失,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
案例:某保险公司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将玉米种植险费率差异化调整,赔付率下降15%。
ESG投资
应用场景:企业环境风险筛查、绿色债券发行审核、供应链碳足迹追踪。
技术实现:AI分析企业排放数据与监管记录,区块链技术确保碳交易数据不可篡改。
案例:某资管公司通过预警系统排除高污染风险企业,投资组合收益率提升2.3%。
未来趋势:技术融合与场景深化
技术融合:量子传感、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将推动监测精度与响应速度质的飞跃。
场景深化:从单一环境参数监测向生态价值评估、碳足迹核算等综合服务延伸。
全球化应用:中国技术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助力发展中国家构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作为生态环境部的直属机构,该机构承担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及前沿设备开发任务,为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依托顶尖科研团队和实验室资源,该学院在环境监测与评估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
围绕国家生态保护需求,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系统评估及生态预警技术研究,为生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四川省极端环境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研究中心
聚焦地震、地质灾害等极端环境下的监测预警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构建智能预警系统,提升灾害预报准确率。
地方性科研机构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环境监测站及科研院所,通过区域性监测网络和技术创新,为地方环境管理提供精准支持。
二、知名企业品牌
国际企业
霍尼韦尔(Honeywell):全球技术领导者,提供空气质量、温湿度等多参数环境监测设备,以高精度和可靠性著称。
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涵盖大气、水质、土壤等领域监测,集成物联网与AI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岛津(Shimadzu):日本知名品牌,以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环境监测设备闻名,产品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业领域。
夏普(SHARP):在环境监测系统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产品涵盖空气质量监测、温湿度控制等,市场认可度高。
国内企业
聚光科技(FPI):中国领先的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商,产品覆盖大气、水、土壤监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先河环保:专注于环境监测仪器研发,产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连续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环保、气象领域。
中检CCIC、华测检测、SGS通标、Intertek、Bureau Veritas必维:第三方检测服务市场领导者,提供专业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服务。
smartmi智米、绿之源、绿驰Greensky:消费级环境监测品牌,推出家用甲醛检测仪、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满足公众环保需求。
创新型企业
柒贰零(720):专注于智能环境监测与智能家居平台研发,通过跨行业技术融合推动产品创新。
皓庭新风(HOOTIM):聚焦室内空气治理,提供空气质量监测与净化整体解决方案。
拓康、妙创MCMADE:在工业过程分析、环境大数据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体制内就业方向
政府环保部门
岗位示例:环境监测工程师、环境规划师、生态修复专员
职责:参与环境政策制定、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及生态保护规划。
优势:工作稳定,待遇较好,可参与宏观环境管理工作。
要求:需通过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具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
环境监测站
岗位示例:现场监测技术员、实验室分析员、数据管理工程师
职责:负责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管理监测数据。
优势:实践机会多,技术积累快,适合技术型人才。
要求:熟悉监测技术规范,掌握仪器操作(如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
科研院所
岗位示例:环境科研助理、环境模型研究员、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师
职责:参与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污染机理研究及环境政策效果评估。
优势:接触前沿技术,适合学术型人才。
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具备科研能力(如论文撰写、项目申报)。
二、体制外就业方向
环保企业
岗位示例:
技术岗:环境监测工程师、污染治理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
管理岗:环保项目经理、EHS(环境、健康、安全)经理
销售岗:环保设备销售经理、环境咨询顾问
职责:参与环保项目设计、施工、运营,或销售环境监测设备、提供咨询服务。
优势:市场化程度高,发展空间大,薪资与业绩挂钩。
要求:具备项目管理能力或销售技巧,熟悉环保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厂家
岗位示例:设备研发工程师、生产技术员、售后技术支持
职责:研发新型监测设备(如遥感监测、在线监测系统),优化生产工艺,提供设备维护服务。
优势:技术迭代快,适合创新型人才。
要求:掌握电子、机械、软件等相关技术,具备跨学科能力。
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
岗位示例:环境检测采样员、实验室技术员、报告编制员
职责:独立开展环境监测服务,为客户提供数据报告及整改建议。
优势:工作灵活,接触客户类型多样,适合服务型人才。
要求:熟悉CMA(中国计量认证)标准,具备数据审核能力。
三、新兴领域就业机会
碳交易与ESG管理
岗位示例:碳交易员、ESG咨询师、碳排放核算员
职责:参与碳市场交易、企业ESG评级提升、碳排放数据核算与报告编制。
优势:政策支持力度大,薪资水平领先行业。
要求:了解碳交易机制(如全国碳市场),掌握ESG评估框架(如GRI标准)。
环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岗位示例:环境数据分析师、AI算法工程师、数字孪生建模师
职责:利用大数据、AI技术优化环境监测模型,提升预警准确性。
优势:技术融合度高,适合复合型人才。
要求:掌握Python、TensorFlow等工具,具备数据挖掘能力。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岗位示例:国际环境政策研究员、气候谈判代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员
职责: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推动国际环境合作。
优势:视野开阔,适合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要求:英语流利,熟悉国际环境公约(如《巴黎协定》)。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