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绿色生态养殖+碳汇渔业”理念,践行食物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智能化养殖技术、生态协同技术与碳减排技术的突破,加强本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定于2025年10月在新疆阿拉尔市召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养殖生态学分会2025年度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
聚焦水产养殖新质生产力,践行大食物观,创新驱动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
会议内容
(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养殖生态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总结分会工作进展,研讨分会未来发展举措。
(二)养殖生态学分会2025年度学术研讨,围绕“水生生物环境适应与气候变化”“养殖容量与污染控制”“养殖模式与双碳战略”“生态防病与健康养殖”“养殖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智能装备与深远海养殖”等主题设置相关专题。设立特邀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报告专场、墙报展示等4个模块。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养殖生态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养殖生态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核心方向
生态养殖模式创新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滤技术实现水体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已成为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重点。例如,挪威的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已实现高效生产与低环境影响。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结合鱼类、贝类、藻类等不同营养级生物的共生关系,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优化。中国沿海的贝藻混养模式已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利用生物间互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中国“稻虾共作”模式已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
生态友好型饲料开发
植物蛋白替代:为减少对鱼粉的依赖,研究豆粕、藻类蛋白等植物性原料的替代技术,同时通过发酵、酶解等工艺提高消化率。
昆虫蛋白应用:黑水虻、黄粉虫等昆虫因高蛋白、低污染特性,成为饲料原料的新方向,尤其在畜禽养殖中表现突出。
精准营养调控:基于养殖物种的生理需求,优化饲料配方,减少氮磷排放,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环境影响评估与修复
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生物滤池、膜分离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净化养殖废水,实现达标排放或回用。
底泥资源化利用:通过堆肥、厌氧发酵等技术将养殖底泥转化为有机肥或生物燃气,减少二次污染。
生态修复工程:在退化养殖区种植红树林、海草床等,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
温度与盐度调控:研究养殖物种对极端气候的耐受性,开发耐高温、耐低氧品种,优化养殖设施设计。
碳足迹评估:量化养殖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探索低碳养殖路径,如优化饲料配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技术创新与学科交叉
物联网与智能养殖
传感器、无人机和大数据技术被用于实时监测水质、饲料投喂和疾病预警,实现精准管理。例如,挪威的智能养殖网箱可自动调节养殖密度和环境参数。
基因编辑与生物技术
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培育抗病、生长快的养殖品种,减少药物使用和生态风险。
微生物组研究
解析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开发益生菌制剂替代抗生素,提升养殖可持续性。
三、区域发展差异与挑战
发达国家
挪威、丹麦等国通过严格的环境法规和科技创新,推动养殖业向集约化、生态化转型,但面临高成本和技术壁垒。
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等国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时,需平衡小农户利益与规模化需求,同时解决技术普及和资金短缺问题。
全球性挑战
资源约束:土地、水资源短缺限制养殖规模扩张。
疾病传播:集约化养殖增加疫病风险,需加强生物安全防控。
市场波动:饲料价格、国际贸易政策影响养殖效益,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四、未来趋势与展望
绿色低碳转型
碳中和技术(如碳捕集、可再生能源利用)将逐步融入养殖系统,推动行业向零排放目标迈进。
全产业链协同
从饲料生产、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生态化设计,减少中间环节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与市场驱动
消费者对可持续水产品的需求增长,将倒逼企业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同时政府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标准体系。
养殖生态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水产养殖业
生态养殖模式优化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滤技术实现水体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例如,挪威的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已实现高效生产与低环境影响。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结合鱼类、贝类、藻类等不同营养级生物的共生关系,优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国沿海的贝藻混养模式已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利用生物间互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中国“稻虾共作”模式已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
环境友好型饲料开发
通过植物蛋白(如豆粕、藻类蛋白)、昆虫蛋白(如黑水虻)替代鱼粉,减少对野生渔业资源的依赖,同时降低养殖废水中的氮磷排放。
养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利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技术净化养殖废水,实现达标排放或回用;通过堆肥、厌氧发酵等技术将养殖底泥转化为有机肥或生物燃气。
二、畜禽养殖业
生态化养殖设施设计
发酵床养殖:利用锯末、稻壳等垫料与微生物发酵分解畜禽粪便,减少臭味和污染排放,同时提供舒适生长环境。
林下养殖:在林地中放养鸡、鸭等家禽,利用昆虫、杂草等天然饲料,减少饲料投入,同时促进森林生态修复。
粪污资源化利用
通过沼气工程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实现“养殖-能源-种植”循环农业模式。例如,德国的生物天然气项目已将规模化猪场粪污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低碳饲料与营养调控
优化饲料配方,减少豆粕等高碳排放原料使用,添加酶制剂、益生菌等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三、农业种植业
种养结合模式
稻鸭共作:鸭子在稻田中捕食害虫、除草,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鸭粪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
果园养鸡:鸡群在果园中活动,控制害虫和杂草,鸡粪促进果树生长,形成生态互补系统。
有机农业与生态修复
利用养殖废弃物(如沼渣、堆肥)替代化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面源污染;在退化农田中引入蚯蚓等生态工程生物,加速土壤修复。
四、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通过养殖贝类(如牡蛎、蛤蜊)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结合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湖泊和近岸海域。例如,美国切萨皮克湾的贝类养殖项目已显著改善水质。
土壤污染修复
利用超积累植物(如蜈蚣草)与养殖动物(如蚯蚓)协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实现生态安全利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养殖区域构建生态廊道、保留湿地和林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例如,中国江苏盐城的滩涂养殖区通过生态修复成为候鸟重要栖息地。
五、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
沼气发电与生物天然气
利用畜禽粪便、养殖废水等有机废弃物建设沼气工程,生产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依赖。例如,巴西的甘蔗渣沼气项目已为糖厂提供稳定电力。
微藻生物燃料
通过养殖微藻吸收养殖废水中的氮磷,同时生产生物柴油或航空燃料,实现污染治理与能源生产的双重目标。
六、食品加工与供应链管理
生态产品认证与品牌建设
基于养殖生态学标准(如有机认证、低碳标签)开发高端水产品、畜禽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例如,挪威的可持续三文鱼品牌已占据全球高端市场。
全产业链生态管理
从饲料生产、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程生态化设计,减少中间环节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例如,中国的“正大生态农场”模式已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循环。
七、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
观光养殖与科普教育
结合生态养殖基地开发休闲渔业、牧场体验等项目,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同时增加产业附加值。例如,日本的“渔家乐”模式已吸引大量城市游客。
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
通过养殖区域的碳汇功能(如红树林、海草床养殖)参与碳交易市场,获取经济收益,同时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八、政策制定与咨询服务
生态养殖标准制定
为政府提供养殖环境容量评估、生态红线划定等技术支撑,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企业生态转型咨询
帮助养殖企业设计低碳技术路线、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环境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
养殖生态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挪威海洋研究所(NIFES/IMR)
定位:全球水产养殖生态研究的标杆机构,隶属于挪威研究委员会。
研究方向: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优化,降低三文鱼养殖的环境足迹;
鱼类营养与饲料效率,减少鱼粉依赖;
养殖鱼类健康与疾病生态学,开发无抗生素养殖技术。
贡献:推动挪威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产业化的国家,其技术被全球多个国家引进。
2.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USDA-ARS)
定位:美国联邦政府直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下设多个水产与畜禽生态研究单元。
研究方向: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如沼气工程、堆肥技术);
水产养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互作机制;
低碳饲料开发与养殖温室气体减排。
贡献:开发了“畜禽粪便-生物天然气-有机肥”全链条利用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发展中国家典范。
3.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定位:澳大利亚国家级科研机构,水产养殖生态研究领先。
研究方向: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在海洋牧场的应用;
养殖品种的生态适应性选育(如耐高温、耐低氧品种);
养殖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贡献:主导设计了澳大利亚“蓝色经济”框架下的可持续水产养殖标准,影响亚太地区政策制定。
4.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WUR)
定位:全球农业与生态领域顶尖学府,下设水产养殖生态学系。
研究方向:
精准养殖与物联网技术(如智能投喂、水质监测);
昆虫蛋白替代鱼粉的规模化生产技术;
养殖系统碳足迹评估与低碳路径设计。
贡献:研发的“黑水虻养殖-饲料转化”技术被欧盟列为循环经济重点推广项目。
二、国内知名研究机构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定位:国内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的权威机构,隶属中国科学院。
研究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化(如“稻虾共作”生态机理);
养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微生物滤池);
鱼类行为生态学与集约化养殖福利研究。
贡献:牵头制定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推动模式在全国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定位: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专注海洋养殖生态研究。
研究方向:
深远海养殖生态工程(如大型养殖工船、深海网箱);
贝藻混养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养殖区域生态修复技术(如海草床重建)。
贡献:设计建造全球首座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实现工业化封闭养殖。
3.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定位:国内畜禽养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研究方向:
发酵床养殖技术(如林下养鸡、生态猪场);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如沼气-有机肥联产);
低碳饲料配方优化与甲烷减排。
贡献:研发的“异位发酵床”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畜禽粪污治理主推模式,覆盖全国80%以上规模化猪场。
4.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定位:国内海洋养殖生态与工程研究的领先团队。
研究方向:
数字化海洋牧场建设(如物联网监测、智能投喂);
养殖品种的生态选育(如抗病、耐低温品种);
养殖区域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
贡献:主导设计了中国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烟台),年增渔业资源量超10万吨。
三、国际知名企业品牌1. 挪威Mowi(原Marine Harvest)
定位:全球最大三文鱼养殖企业,生态养殖技术领导者。
核心实践:
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规模化应用;
深海大型网箱与智能投喂技术;
全程可追溯的生态养殖认证体系。
市场影响:产品占全球三文鱼市场份额的25%,其生态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2. 泰国正大集团(CP Group)
定位:亚洲领先的综合农牧企业,生态养殖模式推广者。
核心实践:
“四位一体”生态农场(种植-养殖-沼气-加工);
零排放畜禽养殖技术;
生态水产品品牌“卜蜂水产”全球销售。
市场影响:在中国、越南等国建设超100个生态农场,带动农户超10万户。
3. 美国AquaBounty Technologies
定位:全球首家商业化转基因三文鱼企业,生态效率创新者。
核心实践:
转基因“AquAdvantage”三文鱼(生长周期缩短50%);
陆基封闭养殖系统减少环境风险;
低碳饲料与能源自给模式。
争议与贡献:虽面临伦理争议,但推动行业对养殖效率与生态平衡的重新思考。
四、国内知名企业品牌1. 广东海大集团
定位:中国水产饲料与养殖龙头,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商。
核心实践:
“饲料+种苗+动保+养殖”全产业链生态服务;
循环水养殖设备研发与推广;
低碳饲料配方(如植物蛋白替代鱼粉)。
市场影响:饲料销量居全球前五,服务养殖户超100万户。
2. 江苏立华牧业
定位:中国黄羽肉鸡生态养殖领军企业。
核心实践:
“公司+合作社+农户”生态养殖模式;
发酵床养殖技术减少污染;
有机禽产品品牌建设。
市场影响:年出栏肉鸡超3亿只,生态养殖占比超80%。
3. 浙江青莲食品
定位:中国生猪生态养殖与品牌肉领导者。
核心实践:
“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养殖-食品加工”全链条;
发酵床养殖与粪污资源化利用;
高端黑猪品牌“膳博士”市场占有率第一。
市场影响:年出栏生猪超100万头,生态养殖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广。
五、趋势与展望
技术融合:物联网、基因编辑、微生物组等前沿技术将加速与养殖生态学结合,推动智能化、精准化养殖。
模式创新:从单一养殖向“养殖-能源-种植-旅游”多产业融合转型,提升系统生态服务价值。
品牌竞争:生态认证(如有机、低碳)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养殖生态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与教育机构岗位1. 科研助理/技术员
单位类型:高校、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岗位职责:
协助开展养殖生态实验(如水质监测、物种行为观察);
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养殖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建模);
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与执行。
技能要求:生态学、水产养殖、环境科学背景;熟悉实验室操作或野外调查技术;具备基础数据分析能力(如SPSS、R语言)。
2. 博士后/研究员
单位类型:国家级科研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
研究方向:
养殖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估;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优化;
养殖品种的生态适应性选育。
技能要求:博士学历,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熟悉跨学科研究方法(如生态模型、遥感技术)。
3. 高校教师/讲师
单位类型: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院。
岗位职责:
教授养殖生态学、水产养殖技术等课程;
指导学生实践(如养殖场实习、生态项目设计);
开展应用型科研(如地方养殖品种改良)。
技能要求:博士学历或硕士+行业经验;具备教学能力;熟悉产业需求。
二、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1. 养殖技术工程师
单位类型:水产养殖企业(如海大集团、Mowi)、畜禽养殖企业(如立华牧业、温氏股份)。
岗位职责:
设计生态养殖系统(如循环水养殖、发酵床养殖);
优化养殖工艺(如投喂策略、水质调控);
解决生产中的生态问题(如病害防控、粪污处理)。
技能要求:水产养殖、动物科学背景;熟悉养殖设备操作;具备问题解决能力。
2. 生态养殖项目经理
单位类型:农业科技公司、生态农场。
岗位职责:
规划生态养殖项目(如“稻渔综合种养”“林下养殖”);
协调资源(如土地、资金、技术);
监控项目进度与效益(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评估)。
技能要求:项目管理经验;熟悉农业政策;具备跨部门协作能力。
3. 可持续发展专员
单位类型:跨国企业(如正大集团)、食品加工企业。
岗位职责:
制定企业生态养殖标准(如低碳饲料、减排技术);
推动供应链可持续认证(如有机、ASC认证);
对接国际市场(如欧盟、美国生态产品准入要求)。
技能要求: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背景;熟悉国际标准;英语流利。
三、政府与公共服务岗位1. 农业技术推广员
单位类型: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
岗位职责: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如沼气工程、堆肥技术);
培训农户(如循环水养殖操作、病害生态防控);
收集产业数据(如养殖规模、污染排放)。
技能要求:农业技术背景;熟悉地方政策;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2. 环境监管专员
单位类型:生态环境局、渔业执法大队。
岗位职责:
监督养殖场环保合规(如废水排放、固废处理);
开展生态影响评估(如养殖区域承载力分析);
参与污染事故调查与处理。
技能要求:环境科学、法学背景;熟悉环保法规;具备现场执法能力。
3. 政策研究员
单位类型:农业农村部下属机构、智库。
岗位职责:
研究养殖生态学相关政策(如碳交易、生态补偿);
撰写政策建议报告;
参与国际合作(如FAO、世界银行农业项目)。
技能要求:公共政策、经济学背景;具备数据分析与写作能力。
四、新兴领域与跨界岗位1. 养殖生态大数据分析师
单位类型:农业科技公司(如大疆农业、极飞科技)。
岗位职责:
收集养殖环境数据(如水质、气象、物种行为);
构建预测模型(如病害爆发、产量预测);
开发智能化管理平台(如物联网投喂系统)。
技能要求:数据科学、计算机背景;熟悉农业传感器技术;掌握Python/SQL。
2. 生态养殖品牌运营
单位类型:有机食品企业、电商平台。
岗位职责:
打造生态养殖产品品牌(如“低碳三文鱼”“有机稻田鱼”);
设计营销策略(如故事化传播、碳足迹标签);
对接消费者需求(如健康、环保理念)。
技能要求:市场营销、品牌管理背景;熟悉消费者行为;具备创意能力。
3. 碳交易咨询师
单位类型:碳资产管理公司、咨询机构。
岗位职责:
评估养殖项目碳减排潜力(如沼气工程、饲料优化);
开发碳信用产品(如CCER、VCS);
参与碳市场交易(如欧盟碳关税应对)。
技能要求:环境经济、金融背景;熟悉碳交易规则;具备项目开发经验。
五、就业趋势与建议
技术驱动:随着物联网、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渗透,养殖生态学领域对“生态+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如智能养殖系统开发、生态模型构建)。
政策导向:国家“双碳”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生态养殖岗位增长(如碳管理、生态项目规划)。
国际化机会:全球对可持续食品的需求上升,具备国际视野(如熟悉ASC认证、欧盟环保标准)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实践经验:企业更青睐有养殖场实习、科研项目经历的候选人,建议通过实习、创业竞赛积累经验。
示例企业招聘渠道:
国内:海大集团官网、温氏股份招聘公众号、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国际:Mowi careers、AquaBounty Technologies job board、FAO就业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