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工程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为促进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融合,探索AI时代工程教育新范式,推广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提升工程人才与产业界的适配性,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拟于2025年8月13-15日在重庆举办“2025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旨在搭建教育、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会议将邀请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的工程教育专家,高校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等参加,共同探讨面向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适应AI时代的工程教育教学,着力解决工程教育认证等新管理理念下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助力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会议内容
1.产业需求与工程教育
2.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
3.工程教育认证与标准体系
4.聚焦能力产出的专业建设
5.课程与教学创新
6.师资队伍建设
7.产教融合案例分享
8.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教学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教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进展
跨学科融合教学
人工智能与电子电气工程结合:研究如何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融入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电力系统优化等课程,例如通过AI辅助设计集成电路(EDA工具的智能化升级)。
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教育:聚焦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低功耗设计等方向,推动“硬件+软件+通信”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新能源与电力电子技术:围绕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系统、电动汽车驱动等场景,开发实验平台与案例库,强化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虚拟仿真实验:利用MATLAB/Simulink、Multisim、LabVIEW等工具搭建虚拟实验室,解决高成本设备(如高压实验室、半导体工艺线)的实践难题。
项目制学习(PBL):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如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智能电网调度优化)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系统集成与问题解决能力。
竞赛驱动教育: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为载体,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
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科技报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例如通过分析特高压输电技术、芯片制造“卡脖子”问题,增强学生使命感。
强化工程伦理教育,针对人工智能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等议题,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文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如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等,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工具,实现“线上理论+线下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互动性。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
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
传统教材更新周期长,难以覆盖5G通信、量子计算、碳化硅功率器件等前沿技术,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高校实验设备老化、企业实习基地合作深度有限,学生缺乏对复杂工程系统(如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的完整认知。
评价体系单一化
过度依赖期末考试,忽视过程性评价(如实验报告、项目答辩、团队协作能力),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工程化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程经验,对行业动态(如芯片设计流程、新能源政策)理解不深,影响教学针对性。
三、未来发展趋势
产教融合深化
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如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项目,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联合攻关。
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能力模型,提供“微专业”“模块化课程”等灵活选择,满足新能源、半导体、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需求。
国际化教育合作
引入IEEE、IEC等国际标准认证课程,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提升学生全球视野与跨文化协作能力。
技术赋能教学创新
探索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例如构建虚拟工厂、智能变电站等沉浸式学习场景。
四、典型案例
清华大学:开设“人工智能+电子工程”双学位,联合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开发AI芯片设计课程。
浙江大学:建设“智能电网综合实验平台”,集成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电网控制、需求响应等模块,支持多学科交叉实验。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推行“双元制”教育,学生每周3天在企业实习,2天在校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
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教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核心应用领域:支撑传统产业升级
能源与电力行业
智能电网建设:通过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分布式能源接入等课程研究,培养掌握电网调度自动化、需求响应管理、微电网控制技术的工程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新能源开发:针对风电、光伏、储能系统等领域,研究电池管理系统(BMS)、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等,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电力电子技术:在高压直流输电(HVDC)、柔性交流输电(FACTS)等场景中,应用教学研究中的器件建模、控制策略优化成果,提升能源传输效率。
制造业与自动化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结合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数字孪生等教学内容,开发智能工厂的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系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机器人技术:通过电机驱动、运动控制、机器视觉等课程研究,培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设计能力,应用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围绕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测试等环节,开展EDA工具使用、低功耗设计等教学,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通信与信息技术
5G/6G通信:研究射频电路设计、天线阵列优化、毫米波通信等,培养基站建设、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服务“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
物联网(IoT):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课程,推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农业物联网等场景落地。
数据安全与电磁兼容:针对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数据泄露问题,开展电磁屏蔽、加密算法等教学研究,保障信息安全。
二、新兴交叉领域:驱动未来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与电子电气融合
AI驱动的电路设计:利用深度学习优化芯片布局布线、模拟电路参数调优,缩短研发周期(如Google的Chiplet设计)。
智能控制系统:在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结合强化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开发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算法。
能源管理AI:通过机器学习预测电力负荷、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提升微电网运行经济性。
新能源汽车与交通电气化
电池管理系统(BMS):研究电池状态估计、均衡控制、热管理技术,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寿命。
电机驱动与电控系统:开发高效永磁同步电机、碳化硅功率器件,提升车辆动力性能与能效。
车联网(V2X):结合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的实时交互,支撑自动驾驶安全落地。
生物医学与电子工程交叉
医疗电子设备:设计便携式心电图仪、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应用低功耗设计、生物信号处理技术。
脑机接口(BCI):研究神经信号采集、解码算法,推动残障人士辅助设备、神经疾病治疗技术创新。
医学影像处理:利用图像处理、深度学习技术,提升CT、MRI等设备的成像质量与诊断效率。
三、社会服务与公共领域:解决民生关键问题
智慧城市与基础设施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交通信号优化、车路协同(V2I)技术,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环境监测网络:部署空气质量、水质传感器,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污染溯源与预警。
应急通信保障:在地震、洪涝等灾害中,利用自组织网络(Ad Hoc)恢复通信,支撑救援指挥。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精准农业:应用无人机植保、土壤湿度监测、智能灌溉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农村电网改造:研究分布式光伏接入、微电网储能配置,解决偏远地区用电难题。
国防与航空航天
雷达与导航系统:开发高精度定位、抗干扰通信技术,服务国防安全。
卫星电子设备:研究抗辐射芯片设计、空间电源系统,支撑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
四、典型案例与行业联动
华为“智能基座”项目:与高校合作开设“AI+电子工程”课程,将鲲鹏芯片、昇腾AI处理器融入教学,培养5G、云计算领域人才。
特斯拉与高校合作:联合开发电池回收技术课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闭环发展。
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特高压输电、虚拟电厂等关键技术,保障能源安全。
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教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学术研究机构与高校实验室1. 国际顶尖研究机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研究实验室(RLE)
研究方向:微电子、光电子、量子计算、通信系统、生物医学电子等。
贡献:发明了晶体管、雷达技术,开发了首个集成电路设计工具,推动EDA技术发展。
教育特色:与产业界(如Intel、IBM)合作开设“6.S078(人工智能与电子系统)”等前沿课程。
斯坦福大学集成系统中心(CIS)
研究方向:系统级芯片(SoC)设计、异构集成、智能传感器网络。
贡献:提出“More than Moore”理念,引领芯片设计从单一功能向系统集成转型。
产业合作:与NVIDIA、AMD共建联合实验室,培养AI芯片设计人才。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电力电子系统实验室(PESL)
研究方向:宽禁带半导体器件(SiC/GaN)、高效电源转换、新能源并网。
贡献:开发了全球首款1500V SiC MOSFET模块,应用于光伏逆变器,效率提升3%。
教育项目:开设“电力电子与可再生能源”硕士方向,与ABB、Siemens合作实习。
2. 国内重点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智能感知、通信网络、计算成像。
成果:研发“天机芯”类脑计算芯片,入选《Nature》封面论文;牵头制定中国首个AI芯片评测标准。
产教融合:与华为、寒武纪共建“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柔性直流输电、电动汽车电驱系统、储能变流器。
成果:突破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应用于“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世界首个)。
教育特色:开设“电力电子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与特变电工、阳光电源合作实践基地。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智能电网、机器人控制、电磁兼容。
成果:研发“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集群,应用于杭州亚运会安保;牵头制定中国智能电网标准体系。
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智能电网联合实验室”。
二、企业品牌与产业联盟1.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
Intel教育计划
项目:推出“Intel AI for Youth”课程,覆盖全球18国,教授FPGA编程、神经网络部署。
合作高校: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建“Intel中国大学合作中心”,提供芯片设计工具链支持。
台积电(TSMC)大学合作计划
内容:开放7nm/5nm工艺制程数据,支持高校开展先进制程芯片设计研究。
案例:与台湾大学合作研发“3D堆叠芯片散热技术”,获IEEE ISSCC最佳论文奖。
中芯国际(SMIC)产学研平台
目标:培养国产芯片设计人才,提供MPW(多项目晶圆)流片服务。
成果:支持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完成多款RISC-V处理器流片。
2. 能源与电力领域
Siemens全球大学计划
合作:与同济大学共建“中德工程学院”,开设“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双学位。
工具支持:免费提供PSS/E电力系统仿真软件、TIA Portal自动化编程平台供教学使用。
国家电网技术学院
定位:全球最大电力技能培训基地,年培训量超10万人次。
课程:特高压输电运维、智能变电站调试、电力市场交易模拟等实战课程。
特斯拉教育合作项目
内容: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微专业,提供电池管理系统(BMS)实验平台。
实习机会:优秀学生可进入特斯拉超级工厂参与电机驱动系统研发。
3. 通信与物联网领域
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项目
规模:覆盖全国200余所高校,投入超1亿元。
课程:开发“鲲鹏芯片架构”“昇腾AI计算”等课程,提供NPU开发板供实验使用。
竞赛:举办“华为ICT大赛”,设置“5G+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车”赛道。
Qualcomm无线通信技术教育计划
资源:向高校开放5G毫米波信道模型、AI-RAN算法库。
案例: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研发“6G太赫兹通信原型系统”,频段达300GHz。
小米物联网开发者生态
支持:推出“小米IoT开放平台”,提供智能家居设备SDK、云服务接口供教学实验。
课程: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设“物联网系统设计”课程,学生可开发自定义智能设备。
三、国际组织与标准机构
IEEE教育协会(IEEE Education Society)
职能:制定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标准,出版《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期刊。
认证:推动“IEEE专业工程师(PE)”认证与高校课程对接。
ABET(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
标准:对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进行“ABET认证”,要求课程涵盖数学、科学、工程设计、实验实践等模块。
影响:全球超500所高校通过ABET认证,学位互认度高。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贡献:制定电子电气领域国际标准(如IEC 61850智能电网标准、IEC 62680 USB Type-C标准)。
教育合作:与高校合作开设“标准制定流程”工作坊,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
电子电气工程教育教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行业分类与就业方向1.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行业
行业背景:全球芯片短缺与国产替代表需驱动,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人才缺口超30万人。
典型岗位:
芯片设计工程师:负责数字/模拟电路设计、验证与流片(如RISC-V处理器、ADC/DAC转换器)。
EDA工具开发工程师:开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如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算法)。
半导体工艺工程师:优化光刻、蚀刻、封装测试等制程参数(如3D堆叠、Chiplet技术)。
失效分析工程师:通过SEM、FIB等设备定位芯片缺陷,支撑良率提升。
2. 能源与电力行业
行业背景:全球能源转型加速,2025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000万辆。
典型岗位:
电力系统工程师:负责电网调度、需求响应管理、微电网控制(如虚拟电厂优化算法)。
电池管理系统(BMS)工程师:开发电池状态估计、均衡控制、热管理策略(如宁德时代CTP3.0电池包)。
电力电子工程师:设计高压直流输电(HVDC)变流器、电动汽车电驱系统(如SiC MOSFET应用)。
可再生能源工程师:优化光伏逆变器MPPT算法、风电变桨控制系统(如金风科技2.5MW机组)。
3. 通信与信息技术行业
行业背景:5G用户数突破8亿,6G研发进入关键阶段,AI与通信融合催生新需求。
典型岗位:
射频电路工程师:设计5G毫米波天线阵列、低噪声放大器(LNA)(如华为Mate 60卫星通信模块)。
通信协议工程师:开发6G太赫兹信道模型、AI-RAN资源调度算法(如高通X75 5G调制解调器)。
物联网(IoT)工程师:构建低功耗广域网(LPWAN)、边缘计算节点(如阿里云IoT平台开发)。
网络安全工程师:设计通信系统加密协议、电磁屏蔽方案(如量子密钥分发(QKD)应用)。
4.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行业
行业背景: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322台/万人,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600亿元。
典型岗位:
机器人控制工程师:开发运动学/动力学算法、视觉伺服系统(如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
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设计STM32/ARM Cortex-M微控制器驱动、实时操作系统(RTOS)移植。
数字孪生工程师:构建工厂设备3D模型、预测性维护系统(如西门子MindSphere平台)。
协作机器人(Cobot)工程师:优化力控传感器、人机交互界面(如优傲UR5e机械臂)。
二、新兴交叉领域岗位1. 人工智能与电子电气融合
AI驱动的电路设计工程师:利用深度学习优化芯片布局布线、模拟电路参数调优(如Google Chiplet设计)。
智能控制系统工程师:开发自动驾驶决策算法、无人机避障系统(如特斯拉FSD视觉感知模块)。
能源管理AI工程师:通过机器学习预测电力负荷、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如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平台)。
2. 生物医学电子工程
医疗电子设备工程师:设计便携式心电图仪、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如苹果Watch Series 9 ECG功能)。
脑机接口(BCI)工程师:开发神经信号采集芯片、解码算法(如Neuralink N1植入体)。
医学影像处理工程师:优化CT/MRI图像重建算法、AI辅助诊断系统(如联影医疗uAI平台)。
三、技能要求与知识体系1. 硬技能
专业基础:电路理论、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
工具链:EDA软件(Cadence、Synopsys)、MATLAB/Simulink、LabVIEW、Python/C++。
实验能力:PCB设计、焊接调试、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使用、EMC测试。
行业标准:IEEE 802.11(Wi-Fi)、IEC 61850(智能电网)、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
2. 软技能
跨学科协作:与机械、计算机、材料工程师共同开发复杂系统(如机器人项目)。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故障树分析(FTA)、鱼骨图定位系统问题(如电源噪声抑制)。
持续学习能力:跟踪GaN/SiC器件、RISC-V架构、6G等前沿技术动态。
四、职业发展路径与薪资水平1. 技术路线
初级工程师(0-3年):参与模块设计、测试验证,年薪15-30万元(一线城市)。
高级工程师(3-5年):主导系统架构设计、技术攻关,年薪30-60万元。
技术专家/首席科学家(5-10年):引领行业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突破,年薪60-150万元+股权。
2. 管理路线
项目经理:协调跨部门资源、控制项目进度与成本,年薪25-50万元。
部门总监:制定技术战略、组建团队,年薪50-100万元+分红。
CTO/首席架构师:规划公司技术路线、对接资本市场,年薪100-300万元+期权。
3. 典型企业薪资对比
企业类型 岗位示例 年薪范围(一线城市) 半导体 芯片设计工程师(3年经验) 35-60万元 电力电子 BMS系统工程师(5年经验) 40-70万元 通信 5G射频工程师(高级) 45-80万元 智能制造 机器人控制工程师(3年经验) 30-55万元 新兴领域 AI电路设计工程师(初级) 25-45万元 五、就业策略与资源推荐
校招渠道:
企业官网:Intel、华为、Siemens等官网“校园招聘”板块定期发布岗位。
行业专场:参加“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招聘会”“IEEE中国学生分会双选会”。
高校合作:关注清华大学“芯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学院”等定向推荐。
社招平台:
技术社区:EETOP、CSDN、知乎电子电气板块常发布内推信息。
猎头服务:联系科锐国际、翰德等专注高科技领域的猎头公司。
开源项目:通过GitHub贡献代码、参与RISC-V国际基金会等组织,积累项目经验。
技能提升:
在线课程:Coursera《纳米电子学与量子计算》、edX《智能电网技术》。
竞赛认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考取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
论文专利:在IEEE Transaction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