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共同主办的“迈向碳中和:新气候行动与新发展路径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定于2025年12月6日至7日在上海市召开。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迈向碳中和:新气候行动与新发展路径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分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新气候行动与新发展路径研究现状
一、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从“共识”到“行动分化”
国际气候政策转折
美国政策倒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终止“绿色新政”,取消电动汽车补贴,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推动化石燃料生产,并质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欧盟政策调整:受经济与地缘政治危机影响,欧盟碳中和目标执行放缓,如豁免80%企业碳边境税、放宽汽车排放考核期限,但绿色新政仍吸引2000亿欧元投资,创造50万个绿色岗位。
中国“双碳”目标: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集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气候科技市场规模占全球35%。
全球气候治理挑战
减排与经济矛盾:全球碳排放量虽有所下降,但仍超《巴黎协定》目标16%,化石燃料消耗占比仍达80%。
气候融资缺口:发展中国家每年需6万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但当前融资总额仅1.2万亿美元,制约减排能力。
二、新气候行动的核心领域
能源转型: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爆发: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年增12%,光伏、风电成本持续下降,中国光伏组件成本降至0.3元/kWh以下。
储能技术突破:液流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5元,压缩空气储能效率提升至70%,支撑电网稳定性。
氢能经济崛起:中国内蒙古百万吨级“风光氢储”项目投运,绿氢生产成本较2020年下降60%。
工业减排: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
钢铁行业转型:氢基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15%,减少碳排放80%以上。
塑料回收创新:化学回收技术实现废塑料100%转化,单线产能达10万吨/年。
碳捕集与利用(CCUS):全球首个百万吨级项目落地,技术商业化前景逐步明朗。
交通领域:电动化与智能化
新能源汽车普及: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0.9%,动力电池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十均为中国企业。
航空燃料革命:清洁航空燃料通过生物质与合成路径,覆盖全球5%航空需求。
农业与建筑:低碳化与韧性提升
生态农业推广:农村社会组织开展免耕覆盖、化肥减量等低碳实践,提升土壤碳汇能力。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成本降至200元/㎡,年新增装机超10GW,实现建筑能源自给。
三、新发展路径的技术与政策驱动
技术创新:从“政策驱动”到“技术-市场双轮驱动”
气候科技产业崛起: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8.6%,中国占35%。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应用:AI优化电网调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物联网实现碳排放实时监测。
区块链技术:保障供应链绿色可信,促进碳交易透明化。
政策协同:碳定价与绿色补贴
碳市场机制:中国碳交易市场覆盖发电企业,推动碳排放成本内部化。
绿色补贴政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税收优惠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给予财政支持。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试点碳关税,倒逼全球产业链低碳转型。
社会参与: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
农村社会组织作用:开展气候适应项目,聚焦生计、防灾减灾、健康等领域,但面临资金与能力建设缺口。
消费者绿色意识觉醒:65%消费者愿为可持续产品支付溢价,推动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如产品即服务、共享经济)。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核心挑战
技术成本与农户收益矛盾:低碳农业技术推广难,小农户参与度低。
政策不平等:农村社会组织话语权弱,减排贡献未被充分认可。
气候冲击叠加结构性矛盾:极端天气频发,农村生计系统脆弱性加剧。
未来趋势
技术突破颠覆性影响:光伏LCOE下降31%,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支撑深度减排。
新兴市场机遇:印度、东南亚加速光伏布局,中国企业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
全球合作新范式:多边环境协定下行业协作加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技术转移机制逐步完善。
五、结论与建议
明确工作逻辑:社会组织需直面农村问题,将气候行动与生计改善、灾害预防结合。
优化资助与支持:资助方应提供长期资金与能力建设,避免项目“名义化”。
政府角色强化:提升应对能力,保障小农户能源权益,完善气候预案并支持社会组织。
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推动碳定价、绿色补贴与碳市场联动,降低低碳技术成本。
新气候行动与新发展路径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能源行业:清洁化与智能化转型
可再生能源开发
应用方向:光伏、风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部署,结合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解决间歇性问题。
案例:中国内蒙古“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光伏制氢与储能系统,实现绿电100%消纳。
技术需求:高效光伏组件、低风速风电技术、智能电网调度算法。
传统能源低碳改造
应用方向:煤炭清洁利用(如超低排放燃煤技术)、天然气掺氢燃烧、碳捕集与封存(CCUS)。
案例:全球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落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原料。
技术需求:低成本碳捕集材料、氢能掺混比例优化。
能源系统智能化
应用方向:人工智能优化电网负荷预测,物联网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区块链保障绿电交易透明。
案例:欧洲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能源,通过AI调度实现供需平衡。
技术需求:边缘计算、5G通信、区块链智能合约。
二、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
高耗能行业减排
钢铁行业:氢基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替代高炉炼铁,减少碳排放80%以上。
水泥行业:电石渣替代石灰石、余热发电技术降低能耗。
技术需求:低成本绿氢生产、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
化工行业循环化
应用方向:塑料化学回收(将废塑料转化为单体)、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原料。
案例:某企业通过酶解技术实现PET塑料100%回收,单线产能达10万吨/年。
技术需求:高效催化剂、生物降解材料研发。
工业园区低碳化
应用方向:园区内能源梯级利用(如蒸汽余热供暖)、碳足迹追踪系统。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需求响应,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30%。
技术需求:数字孪生技术、碳管理平台。
三、交通领域:电动化与低碳燃料
新能源汽车产业
应用方向: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车网互动(V2G)。
案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0.9%,动力电池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十均为中国企业。
技术需求:高能量密度电池、超快充技术、电池回收体系。
航空与航运减排
航空领域: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通过生物质或合成路径生产,覆盖全球5%航空需求。
航运领域:氨燃料动力船舶、风帆辅助推进技术降低油耗。
技术需求:SAF低成本生产路径、氨燃料储运安全标准。
城市交通智能化
应用方向:共享出行平台优化路线、自动驾驶减少空驶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案例:新加坡通过动态定价调节拥堵,减少私家车使用。
技术需求:大数据分析、车路协同系统。
四、建筑领域:零碳建筑与智慧运维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应用方向:将光伏组件集成到屋顶、幕墙,实现建筑能源自给。
案例:中国某商业综合体通过BIPV系统,年发电量满足自身30%用电需求。
技术需求:柔性光伏材料、建筑结构安全设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应用方向:外墙保温升级、智能温控系统、LED照明替代。
案例:德国“能源转型建筑”计划,通过政府补贴推动10万栋住宅改造。
技术需求:低成本保温材料、能效监测传感器。
绿色建材研发
应用方向:低碳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竹结构材料。
案例:某企业利用工业废渣生产低碳水泥,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40%。
技术需求:材料性能优化、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
五、农业领域:低碳生产与生态修复
低碳农业技术
应用方向:免耕覆盖减少土壤侵蚀、精准施肥降低氮排放、沼气工程处理畜禽粪便。
案例:中国农村社会组织推广“稻田养鸭”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30%。
技术需求:土壤碳汇监测设备、有机肥生产技术。
林业碳汇开发
应用方向: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提升碳汇能力,参与碳交易市场。
案例:广西某林场通过VCS标准认证,年出售碳汇收入超千万元。
技术需求:遥感监测技术、碳汇计量模型。
气候适应型农业
应用方向:耐旱作物品种选育、灌溉系统智能化、灾害预警平台。
案例:非洲通过手机APP向农民推送极端天气预警,减少作物损失。
技术需求:气象大数据分析、移动端应用开发。
六、金融行业:绿色金融与风险管控
气候投融资机制
应用方向:设计碳期货、绿色债券、气候保险等金融产品。
案例:中国发行全球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规模200亿元。
技术需求:ESG评级体系、碳资产定价模型。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应用方向:评估贷款项目碳排放,规避“搁浅资产”风险。
案例:欧洲某银行将气候风险纳入信贷审批流程,拒绝高碳项目融资。
技术需求:气候情景分析工具、压力测试框架。
七、消费领域: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生活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应用方向:从设计、生产到回收的碳足迹追踪,推动“产品即服务”模式。
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租赁模式延长产品寿命,减少资源消耗。
技术需求:区块链溯源技术、循环经济设计方法。
消费者行为引导
应用方向:通过碳积分、绿色标签等机制激励低碳消费。
案例:中国“蚂蚁森林”平台吸引6亿用户参与植树,累计种树3亿棵。
技术需求:行为经济学模型、移动端互动设计。
八、新兴领域:碳移除与数字技术
直接空气捕集(DAC)
应用方向:在偏远地区部署DAC设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或封存。
案例:冰岛某项目通过DAC技术每年捕集4000吨CO₂,成本降至100美元/吨以下。
技术需求:高效吸附材料、规模化部署方案。
数字孪生与气候模拟
应用方向:构建城市、工业园区的数字镜像,优化减排路径。
案例:新加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极端天气影响,提升城市韧性。
技术需求:高性能计算、三维建模软件。
新气候行动与新发展路径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的正司级事业单位,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交流窗口。该中心承担气候变化战略规划、政策机制研究及低碳发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国际谈判合作等技术支持工作,组织实施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等研究成果,通过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等框架推进国际合作。
2035气候行动山西实验室:由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聚焦区域开展气候行动面临的实际难题,推动气候行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实验室围绕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话题以及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培训和研讨,支持跨省跨行业的交流和实践案例分享。
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等NGO型研究机构,以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等政府设立型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
知名企业品牌:
达能中国饮料:旗下脉动品牌在绿色发展方面表现卓越,通过成立“同护地球”产业链气候行动基金,计划两年内投入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助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减碳进程。达能中国饮料已实现所有脉动生产工厂碳中和,武汉工厂成功入选湖北首批5G全连接工厂,西安工厂获得“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称号。
百胜中国: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目标,承诺力争实现2050年价值链净零排放,并成为中国首家中期减排目标获得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批准的餐饮企业。百胜中国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打造低碳供应链作为实现2050年净零承诺的三大战略支柱。
中国企业气候行动成员单位:包括万科集团、比亚迪、隆基绿能等跨行业企业,行动策略涵盖碳管理、可再生能源推广等八大领域,涉及绿色供应链构建及碳市场建设。截至2023年,该行动已推动地产建筑、纺织时尚等行业开展低碳转型活动。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二期项目是国内首个契合新一代煤电指标体系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集成创新“六个首次”,供电煤耗低至256.86克/千瓦时,采用全国产核电分布式控制系统(iDCS)。该项目还将电厂打造为城市“能源枢纽”,每年处理15万吨污泥、循环利用800万吨LNG冷却水,为城市节省320万立方米天然气。
京能集团:以“智算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智能算力、服务器和人工智能软件等产品矩阵,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其在乌兰察布建设的1500兆瓦风电项目配套30万度储能系统,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此外,京能科技打造零碳园区,实现光伏发电95%就地消纳,楼宇综合能效提升20%以上。
新气候行动与新发展路径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究机构与智库
气候政策研究员
职责:研究气候变化政策、法规及战略规划,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技能要求:环境科学、政策分析背景,熟悉国际气候谈判框架(如《巴黎协定》)。
代表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世界资源研究所等。
碳核算与交易专家
职责:负责碳排放核算、碳配额管理、碳市场交易机制设计。
技能要求:熟悉ISO 14064、GHG Protocol等标准,具备碳资产管理经验。
代表机构:中际国润(北京)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等。
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员
职责:研究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技能要求:能源工程、材料科学背景,熟悉光伏、风电技术趋势。
代表机构: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中国工程院相关研究团队。
二、企业与产业领域
新能源工程师
职责:设计、优化新能源发电系统(如光伏电站、风电场)。
技能要求:电气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背景,掌握电力系统设计工具。
代表企业:新能源发电公司、工程咨询公司。
节能减排技术专家
职责:开发节能技术,优化工业流程,降低企业碳排放。
技能要求:能源与环境工程背景,熟悉能效评估与碳减排路径。
代表企业:能源管理部门、环保科研机构。
可持续供应链经理
职责:管理企业供应链的碳足迹,推动绿色采购与低碳物流。
技能要求:供应链管理背景,熟悉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
代表企业:跨国制造企业、零售巨头。
三、非营利组织与国际机构
气候传播与教育专员
职责:策划气候行动宣传活动,提升公众低碳意识。
技能要求:环境科学、传播学背景,具备项目管理与活动策划能力。
代表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金融60人论坛。
国际气候合作项目经理
职责:协调跨国气候项目,推动技术转移与资金支持。
技能要求:国际关系、环境政策背景,熟悉国际发展援助机制。
代表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气候创新联盟(GCIC)。
低碳城市规划师
职责:设计可持续城市方案,整合绿色交通、建筑与能源系统。
技能要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背景,掌握GIS与模拟工具。
代表机构: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国际咨询公司。
四、金融与投资领域
绿色金融分析师
职责:评估气候投资项目,设计碳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碳期货)。
技能要求:金融学、环境经济学背景,熟悉ESG评级体系。
代表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国际金融机构。
气候风险顾问
职责:为企业提供气候风险评估,制定适应性策略。
技能要求:气候科学、风险管理背景,具备数据建模能力。
代表机构:保险机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波士顿咨询)。
五、新兴领域与跨界岗位
碳移除技术工程师
职责:开发直接空气捕集(DAC)、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技术。
技能要求: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背景,熟悉碳捕集材料与工艺。
代表领域:初创科技企业、国家实验室。
数字孪生与气候模拟专家
职责:构建城市或工业园区的数字镜像,优化减排路径。
技能要求:计算机科学、气候建模背景,掌握高性能计算工具。
代表机构:科技公司、研究型大学。
六、典型企业招聘案例
中际国润(北京)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岗位:碳盘查工程师、低碳规划顾问。
要求:环境科学背景,熟悉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具备项目经验。
全球气候创新联盟(GCIC):
岗位:可持续发展研究员、ESG咨询顾问。
要求:国际关系、气候相关学科背景,具备中英文写作能力。
达能中国饮料:
岗位:碳中和项目经理。
要求:供应链管理背景,熟悉碳足迹核算与绿色物流。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