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及人地交互影响过程研究,提升孢粉、植硅体、淀粉粒、炭屑、硅藻、生标、同位素、DNA等微指标的现代过程及古环境重建研究水平,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成果交流和人才队伍建设,经中国地理学会批准,拟于2025年11月7-9日在厦门召开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学术年会,诚邀相关研究领域专家、青年学者相聚厦门,共同探讨交流我国微体与古环境研究最新进展和成果、前沿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促进微体古生物理论与技术创新,支撑服务生态建设。
会议主题
从微观到宏观:跨越尺度的古环境叙事
规模:200人
学术指导委员会(以姓氏拼音排序)
陈光杰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顾延生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介冬梅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靳桂云山东大学教授
李艳玲云南大学研究员
李小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李月丛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鸿雁北京大学教授
吕厚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倪健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Patrick Rioual(瑞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沈才明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宋照亮天津大学教授
许清海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旺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羊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张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赵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郑卓中山大学教授
周爱锋兰州大学教授
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 席
杨晓燕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组长、兰州大学教授
刘林敬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委 员
毛礼米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曹现勇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张健平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马志坤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副组长、西北大学教授
张晓森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委员、山西大学副教授
郇秀佳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委员、临沂大学教授
毛 欣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姜高磊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地理学微体与古环境研究现状
一、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进展
分类学与地层学突破
微体古生物学聚焦于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等微小化石的研究,已建立完整的分类体系。例如,我国学者通过有孔虫壳体的形态、构造及双型现象(显球型与微球型壳)分析,精确划分了新生代海洋地层,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地层对比依据。
古环境重建技术革新
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分析: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δ¹⁸O)和碳同位素(δ¹³C)组成被用于重建古海洋温度与盐度。例如,南海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序列揭示了2300万年来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Mg/Ca比值测温法:通过壳体微量元素Mg/Ca比值,结合ICP-MS高精度测试,实现了古海水温度的定量重建,精度达±0.5℃。
分子生物学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如DNA条形码)开始用于有孔虫分类,提升了物种鉴定的准确性。
多学科交叉研究
微体古生物学与数学地质、计算机模拟结合,发展了定量古环境模型。例如,利用浮游有孔虫群落分布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重建了黑潮及其分支海域的古海洋环流。
二、古环境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创新
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分析
深海钻探与岩心采样: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获取的深海岩心,提供了连续的微体化石记录。例如,印度尼西亚海洋通道岩心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分析,揭示了晚第四纪热带海区温跃层深度的千年尺度波动。
湖泊沉积物研究:通过湖泊沉积物中的硅藻、介形虫等微体化石,重建了区域古气候与古水文变化。例如,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的硅藻组合变化,反映了全新世气候的冷暖波动。
环境指标综合应用
生物指标:牙形刺色变指标(CAI)被用于评估地层有机变质程度,称为“古温度计”。
地球化学指标:沉积物中的Sr/Ba比值、Fe/Mn比值等,用于指示古盐度与氧化还原条件。
数值模型:耦合微体化石数据与气候模型(如HadCM3),模拟了古气候演变过程。
三、国内外研究对比与前沿方向
国内研究特色
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我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开展了大量深海有孔虫研究,揭示了西太平洋“暖池”演化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非海相微体化石研究:针对淡水-半咸水环境中的轮藻、孢粉等,建立了中、新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序列,服务于油气勘探。
国际研究前沿
极地与特殊环境研究:国际学者聚焦于极地海域有孔虫群落特征,以及天然气水合物泥丘中的微体化石,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环境响应。
古基因组学:通过微体化石DNA提取,重建已灭绝物种的遗传信息,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微体古生物学将进一步与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结合,提升古环境重建的时空分辨率。
人地关系研究:结合考古学与微体化石数据,深入探讨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全球变化响应:聚焦于微体化石记录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如Heinrich事件、Dansgaard-Oeschger事件),为预测未来气候提供历史类比。
地理学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油气勘探与资源开发
地层划分与对比:微体化石是油气勘探中地层年代测定和对比的核心工具。例如,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层序地层学研究中,介形虫组合变化(如玻璃介属减少、土星介属激增)可精准识别海泛面,结合有孔虫丰度曲线,将层序界面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5%,为油气储层预测提供关键依据。
沉积相分析:通过微体化石生态类型(如底栖与浮游有孔虫比例)分析沉积环境,指导油气富集区预测。例如,莺琼盆地研究中,微体古生物资料帮助识别出20个三级层序,为东方区黄流组储集砂体沉积环境判别提供依据。
深层油气勘探:在深层(>4500米)储层中,微体古生物技术突破化石保存瓶颈,通过酸蚀处理、荧光显微镜等技术,在4800米岩芯中发现可鉴定的沟鞭藻化石,助力南海油气主产区勘探。
2. 地质调查与资源评估
古地理重建:微体化石与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可复原地质时期海陆分布、气候变迁及生物演替。例如,同济大学团队通过分析浮游有孔虫,提出“中中新世海侵事件由赤道暖流增强驱动”,修正传统“构造主导”假说。
矿产资源勘探:介形虫、轮藻等非海相微体化石在陆相地层时代确定中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哑地层”划分难题,为金属矿产(如铜、铅锌)勘探提供年代学约束。
3.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古环境演变研究:硅藻、孢粉等微体化石记录可揭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湖泊沉积物中硅藻组合变化反映全新世气候冷暖波动,为评估当前生态脆弱性提供历史类比。
污染监测:微体化石群落结构变化(如耐污种比例上升)可指示水体污染程度,辅助环境治理决策。
4. 气候变化研究
古气候重建: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δ¹⁸O)和碳同位素(δ¹³C)组成是重建古海洋温度与盐度的核心指标。例如,南海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序列揭示2300万年来全球气候周期性变化。
极端事件研究:微体化石记录可识别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如Heinrich事件),为预测未来气候突变提供历史依据。
5. 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
遗址环境复原:植硅体、淀粉粒等微体指标可重建古代人类活动区的植被、气候及农业模式。例如,通过分析遗址沉积物中的炭屑和硅藻,揭示史前人类用火行为与水资源利用。
文物保存环境评估:微环境监测技术(如温湿度、微生物群落)结合微体化石分析,可优化博物馆展陈与文物储藏条件。
6. 农业与土壤科学
古土壤与土地利用:轮藻、介形虫等化石可指示历史时期土壤类型与农业活动强度。例如,黄土高原沉积物中轮藻化石分布反映全新世农业扩张与退缩过程。
土壤侵蚀研究:微体化石埋藏学分析可追溯土壤侵蚀历史,为水土保持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7. 海洋与极地研究
极地环境变化:放射虫、硅藻等极地微体化石记录可揭示冰盖进退、海冰范围变化及海洋环流调整。例如,北极海域放射虫组合变化反映末次冰盛期后海洋生产力恢复过程。
深海生态研究:微体化石与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可评估深海热液活动、底栖生态系统演化等。
8. 灾害预警与风险管理
古洪水与地震研究:湖泊沉积物中微体化石层序可识别历史时期洪水或地震事件,为防灾减灾提供长期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分析介形虫化石埋藏学特征,重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规模。
行业应用趋势
技术融合:微体古生物数据与测井、地震、地球化学数据集成,形成“生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维解释模型,提升资源勘探精度。
智能化发展:AI辅助识别技术(如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微体化石智能鉴定系统”)将单井鉴定时间缩短至2-3天,准确率达92%,推动行业效率提升。
跨学科合作:微体与古环境研究正与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实现古环境三维重建与可视化分析,为考古、生态修复等领域提供新工具。
地理学微体与古环境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环境研究室
研究方向:聚焦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演化及全球环境变化关系,通过东亚大陆环境钻探与数值模拟,揭示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
研究手段:下设环境模拟实验室(气候数值模拟)、环境磁学实验室(磁性地层研究)、沉积学实验室(海陆风尘记录)和土壤矿物与环境实验室(矿物组合分析)。
研究成果:连续七次获评“优秀实验室”,累计获取超6000米岩芯及湖泊、树轮等样本,为环境预测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理学会微体与古环境研究工作组
学术活动:定期举办学术年会,聚焦孢粉、植硅体、硅藻等微指标的现代过程及古环境重建研究。
2025年学术年会:拟于11月7-9日在厦门召开,主题涵盖微体古生物理论与技术创新,支撑生态建设。
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北京大学刘鸿雁教授、中国科学院吕厚远研究员等20余位专家组成。
云南地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涵盖国土区域开发、环境演变与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等。
技术平台:配备OASIS遥感处理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
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81项,获科技奖项25项。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发展历程:由侯仁之团队于1952年成立地质地理系,1992年升级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7年发展为历史地理研究所。
研究领域: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
二、知名企业品牌
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
代表企业: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导航地图与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业务领域:涵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遥感数据处理、测绘工程服务等,为微体与古环境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
代表企业:
中科星图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
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地质勘察与地理信息服务。
业务特色: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为古环境研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贵州知行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地学文化推广、地学科普教育、地学科普产品研发、科普基地建设咨询。
服务内容:
为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开发地学研学产品。
为中小学生、游客提供地学知识科普和文化传播服务。
为景区及其他自然保护地提供基地申报、建设等科技咨询服务。
资源优势:依托贵州省地学资源,在贵州地学科普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地理学微体与古环境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机构:前沿研究与技术应用
博士后/研究员岗位
研究方向:新生代气候变化、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古环境重建、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等。
典型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招聘博士后及研究员,要求具备地球化学、地球科学领域博士学位,发表过国际期刊论文,从事微体化石与古环境指标(如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设“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新生代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团队”“成烃生物化石鉴定与页岩油气甜点形成机制研究团队”等岗位,聚焦微体化石与油气地层应用。
技能要求:地质样品前处理、地球化学实验分析、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如拉曼光谱、FIB-SEM)、编程能力(Matlab、R、Python)。
研究助理岗位
典型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环境研究室。
要求:专科及以上学历,化学、地质、生物等相关专业,熟悉ArcGIS、Origin、Excel等软件,具备实验操作能力。
二、高校: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师岗位
层次:从中学地理教师到高校讲师、教授。
需求背景:
新高考改革推动地理学科地位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缺口增大,尤其是浙江、山东等省份。
高校招聘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博士学历更具竞争力,如南京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团队通过“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招聘博士生。
技能要求:
中学教师需掌握GIS技术、遥感图像判读、无人机测绘等技能,以适应“项目式学习”“校园气象观测站”等新型教学模式。
高校教师需具备科研能力,如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发表顶刊论文(如《自然·气候变化》)。
实验室管理岗位
典型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职责:实验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采购与资产管理。
要求:具备实验室管理经验,熟悉国有资产管理流程。
三、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与管理
国土资源与城市规划
岗位类型:国土空间规划岗、土地集约利用评估岗。
职责:运用GIS技术绘制“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测算地块开发潜力。
需求机构: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地方自然资源局。
技能要求:GIS软件操作、地理统计模型应用。
环境保护与气象服务
岗位类型:生态修复岗、气象地理信息分析岗。
职责:监测水土流失、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分析气象地理信息。
需求机构:生态环境局、气象局。
技能要求:土壤地理、水文地理知识,气象地理信息分析技能。
公务员岗位
典型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岗位类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专岗。
要求:熟练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水土流失监测,竞争比低于“三不限”岗位。
四、企业:技术赋能与商业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
典型企业:腾讯地图、华为“河图”AR地图项目组。
岗位类型:GIS开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室内导航算法、AR地图技术。
技能要求:编程能力(C++、Python)、GIS软件开发经验。
薪资水平:应届硕士起薪可达30万元/年。
遥感技术应用
典型企业:大疆创新。
岗位类型:农田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工程师。
职责:解译遥感影像、操作无人机进行农业监测。
技能要求: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操作。
薪资水平:项目提成制下年薪普遍超40万。
旅游与土地开发规划
岗位类型:旅游规划师、土地集约利用评估师。
职责:策划定制化地理研学路线、评估土地开发潜力。
技能要求:地质地貌知识、户外生存技能、地理统计模型应用。
薪资水平:旅游规划师月薪普遍在1.5万以上,资深土地评估师年薪可达50万。
五、新兴领域:政策驱动与市场扩展
“双碳”战略相关岗位
需求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岗位类型:碳中和地理模拟研究员。
职责: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技能要求:地球系统模型、大数据分析。
新能源企业岗位
需求机构:风光电场企业。
岗位类型:风电场选址工程师、输电路径规划师。
职责:运用地理背景知识选址、规划输电线路。
薪资水平:起薪达8500元/月,高出应届生平均水平23%。
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
需求机构:国家林草局、武夷山国家公园。
岗位类型:生物地理调查员、生态旅游规划师。
职责:调查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生态旅游路线。
竞争情况:野生动物栖息地研究岗竞争比仅1:7,远低于公务员岗位。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