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17 ~ 2025-10-18
举办场地:江苏钟山宾馆集团有限公司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深入探讨我国水环境与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战略,促进水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在江苏南京召开学术年会。现诚挚邀请国内外水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生踊跃参会。

会议主题:

面向“十五五”时期的水环境与生态安全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水环境与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核心议题

水污染机理与防控

新兴污染物:微塑料、抗生素、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风险成为研究焦点。例如,微塑料已被证实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复合污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与营养盐(如氮、磷)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深化,揭示了多污染物共存下的毒性增强效应及修复难度。

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径流、城市地表径流等非点源污染的模拟与治理技术(如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成为研究热点。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通过鱼类、底栖动物等指示物种的群落结构评估水生态健康,如欧盟《水框架指令》中广泛应用的Ecological Status评估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基于InVEST模型等工具,评估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服务价值,为生态补偿提供依据。

生态修复技术:人工浮岛、生态驳岸、底泥疏浚等技术的优化与应用,如太湖蓝藻暴发治理中采用的“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综合策略。

气候变化与水安全

极端水文事件: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如城市内涝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冰川融水与海平面上升: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对下游河流径流的影响,以及沿海地区盐水入侵对淡水资源的威胁。

碳-水耦合模型:将碳循环与水文过程结合,评估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与水安全协同效应。

二、技术进展与创新方法

高分辨率监测技术

遥感与GIS: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技术用于水体富营养化、藻华暴发的实时监测,如Landsat系列卫星在太湖蓝藻监测中的应用。

无人机(UAV):搭载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实现小流域水环境的快速扫描与污染源定位。

生物传感器:基于基因工程或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可实时检测水体中重金属、病原体等污染物。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模型:利用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等算法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如基于LSTM模型的河流硝酸盐浓度预测。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流域水循环的数字孪生体,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水环境响应,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水权交易、污染溯源等场景,提升数据透明性与可追溯性。

跨学科融合研究

生态水文学:结合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植被-土壤-水系统相互作用机制,如森林植被对径流调节的阈值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将人类行为、制度因素纳入水环境研究,如分析农业政策对流域氮磷排放的影响。

地球关键带(Critical Zone)理论:从地表到地下水的整体视角,研究水-岩-土-生-气相互作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三、挑战与未来趋势

主要挑战

数据鸿沟:发展中国家水环境监测网络不完善,历史数据缺失制约模型精度。

尺度效应:实验室模拟与流域实际场景的差异,导致修复技术落地效果不稳定。

利益冲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如水电站建设对鱼类洄游通道的阻断。

未来趋势

精准化治理:基于“源-径-汇”全过程的污染源解析,实现分区分类精准管控。

自然解决方案(NbS):推广生态护坡、雨水花园等低成本、可持续的修复技术。

全球协作:跨国流域(如湄公河、尼罗河)的水环境合作机制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共性挑战。

公众参与:通过公民科学项目(如水质众测)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格局。

四、典型案例

洱海保护:通过“三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与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实现水质从Ⅴ类到Ⅱ类的跃升。

莱茵河治理:国际委员会(ICPR)推动的“鲑鱼2000计划”,通过梯级电站改造恢复鱼类洄游通道,成为跨国流域治理典范。

新加坡NEWater项目:将污水通过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反渗透(RO)技术处理为新生水,实现水资源闭环利用。

水环境与生态安全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环境保护与治理行业

水污染防治

工业废水处理:针对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应用高级氧化技术(如芬顿反应、光催化)、膜分离技术(如MBR、RO)等,实现达标排放或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通过生态湿地、人工浮岛等自然解决方案(NbS)提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同时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在农田周边构建生态沟渠、缓冲带,拦截氮磷流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

生态修复与保护

河流湖泊修复:采用底泥疏浚、水生植物配置、生态驳岸建设等技术,恢复水体自净能力。例如,太湖通过“控源截污+生态清淤+引水调控”综合治理,改善水质。

湿地保护与重建:研究湿地水文连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如洞庭湖湿地通过退田还湖、生态补水等措施恢复候鸟栖息地。

海洋生态保护:针对珊瑚礁退化、红树林破坏等问题,开展人工繁育、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二、农业与食品产业

可持续农业

节水灌溉技术:基于土壤水分监测和作物需水模型,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浪费。例如,新疆棉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节水率达50%以上。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稻-鱼-鸭”“林-草-畜”等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产品安全:研究农药、重金属在水体-土壤-作物中的迁移规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水产养殖业

健康养殖技术:通过水质在线监测、生物絮团技术等调控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等指标,降低病害发生率。例如,对虾养殖中应用益生菌调控水质,减少抗生素使用。

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如海带、鲍鱼、海参混养,利用物种间互补关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减排。

三、能源与矿业领域

水利水电工程

生态流量保障:研究水电站下游生态需水规律,制定最小生态流量标准,保障鱼类洄游、河流连通性。例如,长江流域通过生态调度促进四大家鱼产卵。

水库淤积治理:应用泥沙数学模型预测水库淤积速率,优化泄洪排沙设计,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新能源开发

海上风电生态影响评估:研究风机基础对海洋生物(如贝类、鱼类)的栖息地影响,提出生态友好型设计方案。

地热能利用:评估地热废水排放对地下水温度、化学组分的影响,防止热污染和化学污染。

矿业污染治理

矿山废水处理:针对酸性矿山废水(AMD),研究中和沉淀、人工湿地、微生物修复等技术,降低重金属毒性。

尾矿库生态修复:通过植被重建、土壤改良等技术,恢复尾矿库土地生产力,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行业

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推广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设施,增强城市对暴雨的吸纳和缓释能力。例如,武汉青山示范区通过海绵改造,内涝频率降低70%。

城市水系规划:构建“河湖连通、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如新加坡ABC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将排水渠改造为生态景观河道。

智慧水务管理

水质预警系统:集成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城市供水水质,防范突发污染事件。例如,深圳水务集团通过AI算法预测管网漏损,节水效率提升15%。

水权交易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透明、可追溯的水权交易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如中国水权交易所已促成多笔跨行业水权交易。

五、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

港口与航道工程

生态护岸技术:采用植物纤维袋、生态混凝土等材料建设柔性护岸,减少对河流生态的破坏。例如,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应用生态护坡,保护了中华鲟栖息地。

船舶污染控制:研究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推广LNG动力船舶,减少硫氧化物排放。

物流包装优化

绿色包装材料:开发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减少水体塑料污染。例如,菜鸟网络推广电子面单和循环箱,年减少包装废弃物数万吨。

六、旅游与文化产业

生态旅游开发

水域景观设计:结合水生态修复技术,打造亲水景观和生态步道,提升旅游体验。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通过生态修复成为国家5A级景区。

自然教育基地:依托水域生态系统建设科普场馆和研学路线,传播生态安全理念。如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观测和环保教育活动。

七、金融与保险行业

绿色金融创新

水环境风险评估:为银行、保险公司提供企业排污数据、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估等服务,支持绿色信贷和生态保险产品开发。例如,湖州银行推出“水环境治理贷”,专项支持污水处理项目。

碳汇交易:研究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推动水环境相关碳汇项目进入全国碳市场。

水环境与生态安全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综合性环境研究机构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

总部:瑞典斯德哥尔摩

特色:聚焦水-能源-食物纽带关系(WEF Nexus),开发全球水压力指数(Water Stress Index),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政策支持。

案例:主导“全球水安全评估”项目,覆盖167个国家的水资源风险分析。

国际水管理研究院(IWMI)

总部: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

特色:专注发展中国家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研发太阳能灌溉泵、雨水收集系统等低成本技术。

案例:在印度推广“太阳能微灌”项目,使农户用水成本降低60%。

2. 流域与生态研究机构

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

总部:德国科布伦茨

特色:跨国流域治理典范,通过《莱茵河2020行动计划》协调德、法、荷等国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

成果:鲑鱼种群数量从1950年代的近乎灭绝恢复至2020年的约10万尾。

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

总部:美国科罗拉多州

特色:构建覆盖北美20个生态气候域的长期监测网络,集成水文、气象、生物数据,支持气候变化研究。

数据应用:为政府提供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报告,指导水资源管理决策。

3. 海洋与海岸带研究机构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

总部:美国马萨诸塞州

特色:深海探测技术领先,研究海洋酸化、微塑料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突破:发现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中微塑料浓度超标1600倍。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总部:澳大利亚堪培拉

特色:开发“源-径-汇”模型量化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大堡礁水质保护。

技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珊瑚白化事件,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72小时。

二、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国代表)1. 高校与院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定位:国家水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主导编制《中国生态安全蓝皮书》。

技术:研发“人工湿地-生态浮床”耦合技术,应用于太湖、滇池治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定位: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聚焦黄河水沙调控与生态修复。

成果:提出“基于生态流量的水库调度方案”,应用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实践。

2. 政府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职能:编制《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

工具:开发“水环境容量计算系统”,支撑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总量控制目标制定。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职能:审核重大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定《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

案例:指导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立生态流量监测站网,实现重点断面实时预警。

三、行业领军企业1. 环境工程与技术服务

威立雅环境集团(Veolia)

总部:法国巴黎

业务:全球最大的水务服务商,运营1.6万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500万立方米。

技术:开发“AnoxKaldnes® 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提升污水脱氮效率30%。

苏伊士环境集团(Suez)

总部:法国塞纳河畔纳伊

业务:专注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为半导体、化工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案例:为台积电建设全球最大半导体废水回用厂,回用率达90%。

2. 监测与智能装备

聚光科技(中国)

定位:国内环境监测设备龙头,产品覆盖水质在线监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等领域。

技术:推出“激光光谱法”氨氮在线分析仪,检测限低至0.01mg/L,打破国外垄断。

赛莱默(Xylem,美国)

业务:全球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旗下YSI品牌水质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40%。

创新:开发“Flygt Concertor”智能水泵,通过AI算法优化能耗,节能率达25%。

3. 生态修复与材料

东方园林(中国)

定位:国内生态修复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河流治理、湿地保护、矿山修复。

技术:研发“垂直流人工湿地”专利技术,COD去除率达85%以上,应用于雄安新区白洋淀治理。

巴斯夫(BASF,德国)

业务:提供生态友好型水处理化学品,如可生物降解的阻垢剂、絮凝剂。

产品:Trilon® M系列螯合剂,替代传统含磷配方,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四、国际组织与倡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行动:发起“清洁海洋运动”(Clean Seas Campaign),推动100余个国家承诺减少塑料污染。

工具:发布《全球水资源评估报告》,量化水危机对GDP的潜在影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项目:实施“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在长江、湄公河等流域建立200余个保护地。

合作:与可口可乐公司联合推出“再生水农业”项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水环境与生态安全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科研与技术类

水环境研究员

职责:开展水质监测、污染溯源、生态模型构建等研究,参与国家或地方水环境标准制定。

典型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高校环境学院。

技能需求:熟练掌握GIS、Python/R数据分析、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如SWMM、MIKE)。

生态修复工程师

职责:设计湿地、河流、海岸带等生态修复方案,实施植被恢复、人工浮床等工程措施。

典型单位:东方园林、中交生态、地方水利设计院。

技能需求:熟悉生态学原理、CAD绘图、生态修复材料(如生物炭、人工介质)应用。

智慧水务工程师

职责:开发水环境监测传感器、大数据平台,优化供水/排水系统运行效率。

典型单位:赛莱默(Xylem)、聚光科技、华为数字政府业务部。

技能需求:掌握物联网(IoT)、机器学习、SCADA系统集成。

2. 工程与管理类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职责:评估工业项目、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的影响,编制环评报告并提出减缓措施。

典型单位:省级环境科学研究院、第三方环评机构(如中科环境)。

资质要求:需通过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水务项目经理

职责:统筹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改造等项目,管理进度、成本与质量。

典型单位:北控水务、首创环保、中国水务集团。

技能需求:熟悉PPP项目运作、BIM技术应用、HSE管理体系。

流域综合治理专员

职责:协调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生态流量保障,推动“河湖长制”落地。

典型单位: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如长江委、黄河委)、地方生态环境局。

能力要求:政策解读能力、跨部门协作经验、公众参与技巧。

3. 政策与咨询类

环境政策分析师

职责:研究水环境经济政策(如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典型单位: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地方发改委。

技能需求:政策文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CBA)、利益相关方调研。

ESG咨询顾问

职责:帮助企业评估水风险、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编制ESG报告。

典型单位:普华永道(PwC)、德勤(Deloitte)可持续发展部门、商道纵横。

技能需求:熟悉GRI标准、TCFD框架、碳足迹核算方法。

4. 监测与运营类

水质监测技术员

职责:操作实验室仪器(如ICP-MS、气相色谱仪)或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分析水样指标。

典型单位:地方环境监测站、第三方检测机构(如SGS、华测检测)。

技能需求:实验室安全规范、QC/QA质量控制、LIMS系统操作。

污水处理厂运营主管

职责:监控生化处理、膜过滤等工艺参数,优化药剂投加量,确保达标排放。

典型单位:威立雅(Veolia)、苏伊士(Suez)、地方水务集团。

技能需求:熟悉AAO、MBR等工艺、PLC控制系统、应急预案制定。

二、行业分布与典型企业

行业类别 典型单位
政府与公共部门 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地方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流域管理机构(如长江委)
科研与高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保工程企业 东方园林、中交生态、碧水源、博天环境
水务运营企业 北控水务、首创环保、中国水务集团、威立雅(Veolia)、苏伊士(Suez)
设备与技术服务 聚光科技、赛莱默(Xylem)、哈希(Hach)、岛津(Shimadzu)
国际组织与NGO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咨询与金融 普华永道(PwC)、麦肯锡、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金公司环境金融部

三、技能与资质要求1. 通用技能

数据分析能力:熟练使用Excel、Python/R进行水质数据清洗、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模型应用能力:掌握SWMM(暴雨雨水管理模型)、MIKE(水动力-水质模型)、InVEST(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

政策解读能力:熟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长江保护法》等法规。

跨学科知识:融合生态学、水文学、化学、地理信息科学(GIS)等多领域知识。

2. 专业资质

注册环保工程师: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的必备资质。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编制环评报告的核心资格。

CDM(清洁发展机制)审核员:参与碳交易项目开发的国际认证。

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适合水务项目经理、工程管理等岗位。

四、新兴领域与跨界机会

数字孪生水务:结合BIM、GIS、IoT技术构建虚拟水厂,实现实时模拟与优化。

岗位:数字孪生工程师、水务AI算法工程师。

企业:华为、阿里云、腾讯云数字政府事业部。

蓝色经济与海洋生态修复:开发海上风电与渔业养殖融合(“渔光互补”)、人工鱼礁构建等模式。

岗位:海洋生态工程师、蓝色经济分析师。

企业:中广核新能源、中国海油。

气候适应型水管理:应对极端降水/干旱,设计海绵城市、雨水银行等解决方案。

岗位:气候韧性规划师、水敏感城市设计师。

企业:AECOM、ARUP等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