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地学旅游的发展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沈阳师范大学)及嘉荫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兹定于2025年8月27-28日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召开“第四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暨旅游地学研讨会”。
来自俄、德、法、英、比、罗、日、泰、巴西及中国等11个国家约100 位专家及代表将出席会议。会议时间较第一轮通知缩短2天。本次论坛及研讨会的主题为:“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地学科普与旅游”。会议将安排国内外著名专家做8个特邀学术报告,以及野外地质古生物考察。论坛将首次公布嘉荫恐龙化石新发现及嘉荫白垩纪火山活动研究最新成果等,着力打造“恐龙地学+科普+文旅”国际交流与宣传平台,进一步推动嘉荫地学科普,促进嘉荫乃至黑龙江省文旅事业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在全国地学旅游及科普领域发挥模范作用。
会议将出版论文摘要集(英文)。欢迎参会代表向大会提交论文摘要(截至2025年8月15日)及墙报(Poster,格式120X90cm, 8 月15日前发来电子版,或自行携带到会提交)。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议注册费,但参会人员需自行支付参会的往返旅费及会议期间的住宿费。
预祝各位专家及代表赴嘉荫旅途顺利!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徐 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王 军(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执行主席:
孙 革(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
副主席:
迪登科 A.(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远东地球物理与构造所原所长)
吉 耶P.(国际博物馆协会自然科学分会副主席、法国博物馆协会
前主席、南特自然博物馆馆长)
西田治文(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日本中央大学)
王伟铭(国际孢粉学会前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王永栋(亚洲古生物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贾跃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王 原(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
孙丰月(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理事长,吉林大学)
贾伟光(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郝国杰(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主任)
孙跃武(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
秘书长:
田 宁(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
万 斌(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张 新(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委会主任)
李国祥(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南京
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委 员:
阿什拉夫(AshrafA.R.,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
保罗斯基(BoloskyiYu., 俄罗斯科学院阿穆尔地质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邦 采 (BoonchaiN., 泰国东北木化石博物馆,研究员)
哥德弗洛伊特(GodefroitP., 比利时皇家科学博物馆主任)
马 丁 (MartinT., 德国波恩大学地质古生物所所长)
别斯科夫(PeskovA.,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构造与地球物理所所长)
波 帕 (PopaM.,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
罗森博格(RoisenbergA., 巴西南罗德里奥大学前校长)
斯帕瑟 (SpicerR., 英国开放大学教授)
谷川由美子(YumikoN., 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馆长)
扎维洛娃(ZaviallovaN., 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所室主任)
孙春林(吉林大学东北亚国际地学中心前理事长)
曹长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
博物馆馆长)
金昌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单华春(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覃 劲(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
高碧春(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
苏 涛(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
匡学文(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史建儒(山西省自然博物馆馆长)
金海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馆长)
曾小芸(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
王小兵(四川天演博物馆馆长)
钮科程(福建英良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
方 蕾(浙江盘古博物馆副馆长)
孟祥斌(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
叶 剑(上海睿宏文化传媒公司副总经理)
宋小波(卓瑾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
罗 龙(北京佰地建院装饰LBY总经理)
刘长刚(哈尔滨古邑数字视觉文化公司总经理)
周长付(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吴文昊(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
梁 飞(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副院长)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嘉荫化石保护论坛暨旅游地学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嘉荫化石保护研究现状
一、资源分布与地质背景
地层与年代
嘉荫恐龙化石主要产于晚白垩世(约6500万年前)的龙江组地层,该地层以河湖相沉积为主,保存了丰富的恐龙骨骼、足迹及植物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末期生物群落和古环境提供了关键证据。
化石种类
恐龙类:已发现甲龙、鸭嘴龙、霸王龙等十余种恐龙化石,其中嘉荫龙(Kileskus)是亚洲最早发现的暴龙类恐龙之一。
其他生物:包括龟类、鳄类、鱼类及昆虫化石,以及恐龙足迹化石群,揭示了当时复杂的生态系统。
分布特点
化石集中分布于嘉荫县恐龙山、龙骨山等地,部分区域因长期风化侵蚀暴露于地表,需紧急保护。
二、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法律法规保障
黑龙江省及嘉荫县出台《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化石保护范围、管理责任及开发限制。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获批)作为核心保护区,实施封闭式管理,限制商业开发。
保护工程实施
原地保护:对暴露化石点进行覆盖防护,减少风化、雨水侵蚀及人为破坏。
异地搬迁保护:对易损化石进行科学采集,转移至博物馆或实验室保存(如嘉荫恐龙博物馆)。
数字化保护: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化石数字档案,实现非接触式研究。
公众参与与教育
开展“化石保护进校园”“科普周”等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培训当地居民作为“化石保护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
三、科研进展与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研究
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如古气候、古生物地理)。
参与国际恐龙化石对比项目,如中俄边境恐龙群落演化研究。
新发现与突破
2020年,发现亚洲最大恐龙足迹化石群,揭示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群落的行为模式。
通过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嘉荫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季节性分明),为恐龙灭绝原因研究提供线索。
技术手段创新
应用微CT扫描技术分析化石内部结构,揭示恐龙生长模式。
利用古DNA技术(虽尚未成功提取恐龙DNA,但为未来研究奠定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挑战
自然侵蚀威胁
黑龙江流域冬季严寒、夏季多雨,加速化石风化,部分暴露点已出现破碎。
人为破坏风险
非法盗掘、私自采集化石现象仍偶有发生,需加强监管力度。
科研资金与人才短缺
地方财政有限,保护设施更新缓慢;专业古生物学家数量不足,限制长期研究。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需避免对化石遗址的二次破坏,需科学规划游览路线。
五、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一带一路”古生物研究合作,建立跨国化石数据库。
科技赋能保护
引入无人机巡查、AI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化石状态。
发展“云考古”平台,实现全球学者远程协作研究。
社区共管模式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化石保护,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保护-受益”良性循环。
文化IP开发
结合恐龙文化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开发文创产品,提升保护资金自给能力。
嘉荫化石保护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
主题公园与地质公园开发
场景复原与沉浸式体验:利用化石数据和3D建模技术,复原白垩纪恐龙生态场景,打造主题乐园(如恐龙互动展区、VR穿越体验馆)。
研学旅行基地:结合科普教育,开发“化石挖掘体验”“古生物课堂”等研学项目,吸引亲子游和青少年群体。
夜间经济创新:通过光影秀、全息投影等技术,呈现恐龙时代夜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文创产品开发
IP衍生品:设计恐龙主题玩具、文具、服饰等,结合嘉荫特色文化符号(如黑龙江流域元素)。
数字藏品:发行化石NFT(非同质化代币),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知识产权,拓展年轻消费市场。
二、教育科技领域
科普教育创新
虚拟实验室:开发在线化石修复模拟软件,让学生通过AI辅助学习古生物知识。
AR/VR教材:将化石三维模型嵌入课本,实现“扫图看动态恐龙”的互动学习体验。
跨学科课程:结合地质学、生物学、气候学,设计STEAM教育项目(如“恐龙灭绝与气候变化”)。
学术研究支持
开放数据库平台:建立全球共享的嘉荫化石数字档案库,供科研机构下载分析,促进国际合作。
仿真模拟技术:利用化石骨骼数据,通过生物力学建模研究恐龙运动方式,为古生物学理论提供实证。
三、影视娱乐产业
影视内容创作
纪录片与动画:制作《嘉荫恐龙纪事》等纪录片,或开发恐龙主题动画IP,传播科学知识。
特效制作参考:为科幻电影提供恐龙形态、行为模式等科学依据,提升作品真实性(如《侏罗纪世界》系列)。
游戏开发
开放世界游戏:以嘉荫地质公园为原型,设计恐龙生存模拟游戏,融入考古挖掘、生态重建等玩法。
教育类游戏:开发“化石猎人”手机游戏,通过任务系统引导玩家学习化石分类、地层年代等知识。
四、科技研发与工业应用
材料科学
化石仿生材料:研究恐龙骨骼的微观结构(如轻质高强度),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或建筑领域。
防腐技术借鉴:分析化石在地下埋藏数千万年的保存机制,优化文物修复中的防腐工艺。
地质勘探技术
地层识别算法:利用化石分布规律,训练AI模型辅助石油、矿产勘探中的地层年代判定。
无人机巡查系统:将化石保护中的无人机监测技术推广至地质灾害预警、环境监测等领域。
五、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古气候重建
气候模型验证:通过嘉荫化石记录的古气候数据,校准现代气候模型,提升极端天气预测准确性。
生态修复参考:研究白垩纪植被分布,为东北地区退化湿地修复提供历史基线数据。
生物多样性保护
灭绝事件启示:分析恐龙灭绝与火山活动、小行星撞击的关联,为当前生物多样性危机应对提供历史借鉴。
保护区规划:借鉴化石遗址保护经验,优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如游客容量控制、生态廊道设计)。
六、农业与食品产业
古生物与现代农业交叉
土壤改良研究:分析恐龙时代土壤成分,开发有机肥料或微生物菌剂,提升耕地质量。
抗逆作物培育:通过研究白垩纪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培育耐旱、耐盐碱的现代农业品种。
七、医疗健康领域
化石医学应用
骨骼修复技术:借鉴恐龙骨骼再生机制,研发新型生物材料用于人类骨折修复或假体植入。
微生物研究:分析化石周围沉积物中的古微生物,筛选潜在抗生素或益生菌资源。
八、时尚与艺术设计
化石美学应用
珠宝设计:将化石纹理转化为3D打印图案,制作恐龙骨骼造型的限量版首饰。
建筑装饰:提取化石色彩与形态元素,用于室内设计或公共艺术装置(如恐龙足迹地砖)。
嘉荫化石保护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科研机构与高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
地位: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权威机构,主导嘉荫恐龙化石的分类、年代测定及国际对比研究。
贡献:
发现并命名了嘉荫龙(Kileskus)等新物种,揭示了亚洲暴龙类的演化路径。
利用同位素分析重建白垩纪古气候,为恐龙灭绝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与嘉荫县合作建立“中科院嘉荫恐龙化石研究中心”,推动长期科研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
研究方向:
地质公园规划与保护技术(如无人机监测、3D建模)。
化石埋藏学分析,还原恐龙死亡事件场景。
实践:参与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开发“云考古”平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特色:
聚焦化石微结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恐龙骨骼成分。
结合古地磁学,确定嘉荫地层年代,校准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界线)。
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
合作背景:
嘉荫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如阿穆尔州)地质年代相近,共同开展跨国恐龙群落研究。
联合发表《中俄边境白垩纪恐龙生物地理学》等论文,推动国际学术交流。
二、国家级保护单位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
职能:
负责化石遗址的原地保护、游客管理及科普教育。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化石修复、数字化存档等工作。
创新举措:
引入AI巡查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监测化石点异常情况。
建设恐龙文化博物馆,展示嘉荫化石发现史及科研成果。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地质遗迹保护处
政策支持:
制定《黑龙江省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划定嘉荫化石核心保护区。
资助化石保护技术研发(如抗风化涂层材料试验)。
三、企业品牌与技术服务商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业务领域: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为嘉荫化石开发3D扫描与虚拟复原服务。
制作沉浸式数字展厅,应用于嘉荫恐龙博物馆升级项目。
案例:
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建立嘉荫龙骨山高精度三维模型,辅助保护规划。
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应用:
提供无人机巡查解决方案,定期监测嘉荫化石暴露点的风化状况。
结合AI图像分析,自动识别潜在盗掘痕迹或地质灾害风险。
合作模式:
与地质公园管理局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提供硬件+软件一体化支持。
上海复星文旅集团
产业开发:
参与嘉荫恐龙主题旅游综合体投资,规划“恐龙小镇”项目。
整合化石资源与冰雪旅游(嘉荫冬季长达5个月),打造四季文旅品牌。
创新点:
引入元宇宙技术,开发虚拟恐龙互动体验区,吸引年轻游客。
**北京华胥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文创开发:
基于嘉荫恐龙IP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如“嘉荫龙”盲盒、科普绘本)。
运营官方线上商城,拓展化石文化衍生品市场。
数据:
其设计的恐龙主题雪糕年销量超10万支,成为地方旅游爆款。
四、国际合作组织
国际古生物协会(IPA)
支持内容:
将嘉荫化石研究纳入全球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研究计划。
资助青年学者参与嘉荫野外考察,促进国际人才培养。
活动:
每两年举办“嘉荫恐龙国际论坛”,汇聚全球顶尖古生物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认证与推广: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于2004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提升国际知名度。
协助制定可持续旅游开发指南,平衡保护与利用。
五、新兴科技企业
北京幻境引擎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亮点:
开发AR化石修复游戏,游客可通过手机扫描残缺化石,体验虚拟修复过程。
为嘉荫博物馆定制“恐龙演化史”全息投影展项。
市场反馈:
游戏上线后,博物馆青少年游客量增长40%。
杭州数秦科技有限公司
区块链应用:
为嘉荫化石建立数字身份证书,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溯源。
开发化石交易监管平台,打击非法盗掘与贩卖。
嘉荫化石保护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与学术类岗位
古生物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
职责:
参与化石挖掘、分类鉴定及年代测定(如通过同位素分析、地层对比)。
研究恐龙演化、灭绝事件及古生态环境重建。
要求:
古生物学、地质学、进化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具备野外考察经验,熟悉化石修复技术(如微CT扫描、3D重建)。
实验室技术员
机构:科研机构、地质博物馆的化石分析实验室。
职责:
操作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仪等设备,分析化石成分与结构。
协助完成化石数字化存档(如高精度3D建模、数据库录入)。
要求:
地质学、材料科学或分析化学背景,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
博士后研究员
项目方向:
中俄边境恐龙生物地理学、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机制。
化石微生物组研究(提取恐龙时代DNA或蛋白质残留)。
待遇:
年薪20万-40万元,提供科研经费及国际会议参与机会。
二、遗产保护与管理类岗位
地质公园管理员/保护工程师
机构: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
职责:
制定化石保护区规划,监控风化、侵蚀等自然损害。
管理游客行为,防止人为破坏(如触摸化石、乱刻乱画)。
要求:
地质遗迹保护、环境科学或公共管理专业背景。
具备GIS(地理信息系统)技能,能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查监测。
化石修复师
机构:博物馆、科研机构或专业修复公司。
职责:
清洁、拼接残缺化石,使用聚乙烯醇(PVA)等材料加固脆弱部位。
记录修复过程,建立化石“病历档案”。
要求:
美术、雕塑或考古学背景,耐心细致,具备手工修复能力。
培训路径:可参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组织的修复师认证课程。
文化遗产政策研究员
机构:政府智库、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职责:
研究化石保护法律法规,提出政策建议(如打击盗掘、规范化石交易)。
参与制定《黑龙江省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修订方案。
要求:
公共政策、法学或国际关系专业,熟悉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
三、文化旅游与文创产业岗位
科普教育专员
机构:嘉荫恐龙博物馆、研学旅行基地。
职责:
设计恐龙主题科普课程(如“化石挖掘体验营”“恐龙灭绝辩论赛”)。
开发AR/VR教育产品,制作互动式科普视频。
要求:
教育学、科学传播或博物馆学背景,具备课程设计能力。
技能加分项:熟悉Scratch编程、Unity 3D引擎。
文创产品设计师
机构:文化投资公司、旅游开发企业。
职责:
将恐龙骨骼纹理转化为珠宝、文具、玩具等设计元素。
开发“嘉荫龙”IP衍生品(如盲盒、手办、数字藏品)。
要求:
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或动画专业,熟练使用ZBrush、Blender等软件。
案例参考:北京华胥氏文化设计的恐龙雪糕年销超10万支。
旅游项目策划经理
机构:复星文旅、上海景域集团等旅游综合开发商。
职责:
规划“恐龙小镇”“冰雪恐龙乐园”等主题项目。
整合化石资源与本地特色(如黑龙江流域文化、鄂伦春族民俗)。
要求: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或城市规划背景,具备项目统筹能力。
技能加分项:熟悉元宇宙技术、全息投影应用。
四、科技应用与新兴技术岗位
AI算法工程师(化石识别方向)
机构:科技企业(如大疆创新、幻境引擎)、科研机构。
职责:
训练图像识别模型,自动检测化石盗掘痕迹或风化损伤。
开发化石分类AI工具,辅助研究员快速鉴定物种。
要求: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或数据科学背景,熟悉Python、TensorFlow。
案例参考:大疆无人机AI巡查系统在嘉荫的应用。
区块链开发工程师
机构:数秦科技等区块链企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职责:
为嘉荫化石建立数字身份证书,利用区块链防伪溯源。
开发化石交易监管平台,打击非法贩卖。
要求:
区块链、密码学或软件工程背景,熟悉以太坊、Hyperledger框架。
元宇宙内容制作人
机构:文旅科技公司、虚拟现实企业。
职责:
构建嘉荫恐龙元宇宙场景,设计虚拟互动体验(如“穿越白垩纪”)。
开发NFT数字藏品,拓展化石文化传播渠道。
要求:
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或3D动画背景,熟练使用Unreal Engine。
五、国际合作与公益组织岗位
国际项目协调员
机构:国际古生物协会(IPA)、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职责:
协调中俄边境恐龙研究合作,组织跨国考察队。
申请国际科研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要求:
英语流利,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科研合作流程。
公益组织项目经理
机构: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GEF)。
职责:
策划化石保护公众宣传活动(如“恐龙日”科普讲座)。
募集资金支持嘉荫化石修复、社区教育等项目。
要求:
公共关系、非营利组织管理背景,具备资源整合能力。
就业趋势与建议
跨学科人才需求增长:
复合型岗位(如“古生物+AI”“旅游+区块链”)薪资溢价明显,硕士学历起薪可达15万-25万元/年。
政策红利释放:
中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支持化石保护,相关岗位预算年均增长10%。
实践经历优先:
参与过化石挖掘、博物馆实习或科研项目的候选人更受青睐,建议通过“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志愿者项目积累经验。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