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交流山地气象学术研究成果和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成效,提升山地气象服务水平,推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二届全国山地气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人工冰雹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25年9月在贵阳举办。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山地气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人工防雹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山地气象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核心领域
山地气候形成机制与垂直分布规律
聚焦山地大气环流、地形强迫作用(如山谷风、焚风效应)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研究山地温度、降水、风速等要素的垂直递减率,揭示不同海拔梯度的气候差异。
结合地形数据(如DEM)和数值模式,模拟山地复杂地形下的气候特征。
山地极端天气与灾害预警
针对山地暴雨、冰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研究其触发机制(如地形抬升作用)和时空分布规律。
开发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型(如WRF模式),提升山地短临预报能力。
构建山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山地生态气象与气候变化响应
分析山地植被、冰川、积雪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如升温导致的雪线上升)。
研究山地水文循环(如径流、蒸发)与气候的相互作用,评估水资源变化趋势。
结合遥感技术(如MODIS、Landsat)监测山地生态变化,建立生态气象监测网络。
山地旅游与农业气象服务
开发山地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为景区规划、游客安全提供指导。
研究山地特色农业(如茶叶、水果)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优化种植区划。
二、技术进展与数据支撑
观测技术升级
地面观测: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等典型山地布设自动气象站、雷达和风廓线仪,提升数据密度。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如FY-4、Himawari-8)和无人机(UAV)获取山地云、降水、地表温度等高时空分辨率数据。
同化技术:将地面观测与卫星数据融合,改进山地数值预报初始场。
数值模式发展
高分辨率模式:如中国气象局研发的GRAPES模式,通过嵌套网格技术(如1km分辨率)模拟山地复杂地形。
耦合模式:将气象模式与生态、水文模型耦合,研究山地气候-生态-水文过程。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机器学习(如随机森林、深度学习)挖掘山地气象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提升预报精度。
构建山地气象数据库,实现多源数据共享与可视化分析。
三、区域特色与典型案例
青藏高原气象研究
聚焦“亚洲水塔”作用,研究高原热力效应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揭示高原气候变化机制。
西南山地灾害气象研究
针对四川、云南等地山洪、地质灾害,建立“气象-地质-水文”多要素预警系统。
例如,云南省气象局研发的“山地暴雨预报模型”在汛期灾害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天山山区气象研究
研究天山冰雪圈变化对中亚气候的影响,为跨境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主要挑战
数据稀缺性:山地地形复杂,观测站点分布不均,高海拔区域数据获取困难。
模式分辨率不足:现有数值模式对山地微地形(如峡谷、陡坡)的模拟能力有限。
跨学科融合不足:气象与生态、地质、农业等学科的协同研究需加强。
未来方向
技术突破: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山地智能观测网络,结合量子传感技术提升观测精度。
模式优化:构建“地球系统模式”中的山地模块,考虑植被、冰雪等反馈机制。
服务拓展:深化山地气象在碳中和、生态保护、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山地气象研究计划(如Global Mountain Biodiversity Assessment),共享数据与经验。
全国山地气象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
地质灾害预警
应用场景:山地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以及融雪性洪水等灾害。
支撑方式:通过气象-地质耦合模型,结合降水预报和地形数据,提前划定灾害风险区。例如,四川省气象局利用高分辨率雷达和数值模式,在汶川地震灾区建立“山洪-地质灾害”联动预警系统,显著降低人员伤亡。
产业关联:地质勘探、灾害保险、应急管理。
森林火灾防控
应用场景:干旱、高温、强风等气象条件易引发山地森林火灾。
支撑方式:开发“气象-植被-火险”综合模型,动态评估火险等级。例如,云南省利用卫星热异常监测和地面气象站数据,实现火情早期识别与扑救资源调度优化。
产业关联:林业管理、消防装备、生态修复。
城市安全规划
应用场景:山地城市(如重庆、香港)面临暴雨内涝、热岛效应等风险。
支撑方式:通过城市微气候模拟,优化排水系统设计和绿地布局。例如,重庆市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山地城市通风廊道,缓解高温天气影响。
产业关联: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智慧城市。
二、农业与特色产业
山地特色农业
应用场景:茶叶、水果、中药材等山地作物对气候敏感,易受霜冻、干旱等灾害影响。
支撑方式:
开发“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提供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服务。例如,福建省气象局为安溪铁观音茶园提供“低温霜冻预警+熏烟防霜”技术指导,减少损失。
构建气候适宜性区划模型,优化种植布局。如云南省利用海拔-气温关系,划定咖啡、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适宜种植区。
产业关联: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保险。
畜牧业与草场管理
应用场景:山地草场承载力受降水波动影响显著。
支撑方式:结合气象预报和草场监测数据,动态调整载畜量。例如,青海省利用卫星遥感估算草场产草量,结合降水预报制定轮牧计划,防止草场退化。
产业关联:畜牧业、生态旅游、乳制品加工。
三、能源与基础设施
新能源开发
应用场景:山地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开发。
支撑方式:
利用山地地形数据(如坡度、遮挡)和长期气象观测,优化风电场、光伏电站选址。例如,新疆达坂城风电场通过气象模型模拟风速分布,提升发电效率。
开发“气象-能源”耦合模型,预测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辅助电网调度。
产业关联:风电/光伏设备制造、智能电网、储能技术。
交通设施安全
应用场景:山地公路、铁路易受暴雨、积雪、大雾等天气影响。
支撑方式:
建立“气象-交通”联动预警系统,实时发布路况信息。例如,川藏公路沿线布设能见度监测仪和路面温度传感器,结合气象预报提前封路或除冰。
设计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如抗滑坡路基、防雾照明系统。
产业关联:交通工程、物流运输、旅游交通。
四、生态保护与旅游
生态系统保护
应用场景:山地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变化等生态问题。
支撑方式:
通过气象-生态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揭示升温导致的雪线上升对藏羚羊栖息地的影响,为保护区划调整提供依据。
监测森林碳汇变化,支撑碳中和目标。如云南省利用气象卫星估算森林碳储量,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
产业关联:生态修复、环境咨询、碳资产管理。
山地旅游业发展
应用场景:游客安全、景区运营受天气影响显著。
支撑方式:
开发“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提供穿衣指数、紫外线强度、云海/日出概率等预报。例如,黄山风景区通过气象模型预测云海出现时间,吸引游客。
建立极端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如暴雨时关闭玻璃栈道、疏散游客。
产业关联:酒店餐饮、户外装备、文化创意。
五、跨境合作与国际事务
跨境水资源管理
应用场景:澜沧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等跨境河流流域。
支撑方式:通过气象-水文模型,预测降水对河流径流的影响,为水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中国与老挝、缅甸等国共享澜沧江流域气象数据,协同应对旱涝灾害。
产业关联:国际水利合作、水电开发、农业灌溉。
“一带一路”气候服务
应用场景: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等跨国项目。
支撑方式:提供沿线山地气候风险评估报告,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安全。例如,中老铁路建设期间,气象部门针对沿线暴雨、滑坡风险制定专项防护方案。
产业关联:国际工程承包、海外投资、文化交流。
全国山地气象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家级科研院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
定位:国家气象领域最高学术机构,聚焦山地气候机制、极端天气形成机理等基础研究。
成果:
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7-2030),揭示高原热力效应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开发“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提升山地降水模拟精度。
合作:与中科院、高校共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
定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军机构,侧重山地大气环流与生态相互作用。
成果:
构建“地球系统模式(CAS-ESM)”,模拟山地冰川退缩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领导“第三次气候系统模式评估计划(CMIP6)”中的山地气候研究。
平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模拟实验室(LASG)”。
国家气候中心(NCC)
定位:国家级气候业务中心,负责山地气候监测与风险评估。
成果:
发布《中国气候公报》,专项分析山地气温、降水变化趋势。
开发“山地气象灾害风险地图集”,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服务: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如川藏铁路)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二、高校科研力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特色:山地气象动力学研究,聚焦地形强迫作用(如焚风、山谷风)。
成果:
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对季风影响的研究。
开发“地形-大气耦合模式”,模拟复杂地形下的气流运动。
平台:拥有“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特色:山地云物理与降水机制研究,结合观测与数值模拟。
成果:
揭示横断山区云微物理过程对降水的影响,改进区域降水预报。
牵头“中国东部山地云雾观测实验(CBEMO)”。
合作: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开展山地气象研究。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特色:干旱区山地气象研究,聚焦西北地区降水变化与生态响应。
成果:
发现天山山区降水对中亚气候的调节作用,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开发“干旱区山地水文模型”,支撑流域水资源管理。
平台:拥有“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国家级气象部门与地方分支
中国气象局(CMA)及其下属单位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
负责全国山地天气预报业务,开发“GRAPES区域模式”(1km分辨率),提升山地短临预报能力。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利用风云系列卫星(FY-4、FY-3)监测山地云、降水、地表温度,数据共享至地方气象部门。
地方气象局:
四川省气象局:建立“山地暴雨预报模型”,在汛期灾害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云南省气象局:研发“旅游气象服务系统”,为丽江、香格里拉等景区提供穿衣指数、云海概率预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定位:聚焦山地极端天气(如暴雨、冰雹)的触发机制与预报技术。
成果:
揭示西南山地暴雨的“地形-动力-热力”协同作用,改进预报准确率。
开发“山地冰雹识别算法”,应用于人工防雹作业指挥。
四、高新技术企业与品牌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GEOVIS)
定位: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领军企业。
产品:
“GEOVIS山地气象监测平台”:集成卫星、雷达、自动站数据,实现山地气候要素实时可视化。
案例:为青藏高原科考提供数据支撑,辅助冰川变化监测。
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山地降水短临预报模型,预报时效延长至3小时。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定位:气象服务商业化运营主体,聚焦山地旅游气象服务。
产品:
“中国天气·山地旅游”品牌:为黄山、张家界等景区定制气象服务,包括云海、日出概率预报。
开发“山地户外安全APP”,提供实时天气预警和路线规划。
合作:与携程、马蜂窝等旅游平台联合推出“气象+旅游”产品。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PIE-Engine)
定位:遥感与地理信息服务商,支持山地生态气象研究。
产品:
“PIE-Engine山地生态监测平台”: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如Landsat、Sentinel-2)监测植被覆盖、雪线变化。
案例: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冰川退缩动态评估服务。
技术:融合气象数据与生态模型,构建“气候-生态”耦合评估体系。
五、国际合作与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ITPCAS)
定位: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核心机构,联合多国开展山地气候观测。
合作:
与瑞士、挪威等国共建“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共享高山气象数据。
领导“泛第三极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成果纳入IPCC评估报告。
清华大学-中国气象局联合研究中心
定位:聚焦山地气象与城市安全交叉领域。
成果:
开发“山地城市通风廊道设计技术”,应用于重庆、贵阳等城市规划。
构建“气象-污染”耦合模型,评估山地地形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全国山地气象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技能要求1. 科研与技术开发类
岗位示例:
山地气候模式研发工程师
极端天气预报算法工程师
遥感气象数据处理工程师
气象大数据与AI应用研究员
技能要求:
数学/物理基础:微分方程、流体力学、大气动力学
编程能力:Python/MATLAB/Fortran(数值模拟)、C++(高性能计算)
工具使用:WRF/GRAPES模式、IDL/ENVI遥感处理、TensorFlow/PyTorch(AI模型)
领域知识:地形强迫作用、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气象学
2. 气象业务与预报类
岗位示例:
省级气象台山地天气预报员
区域气候中心灾害预警工程师
航空/交通气象服务专员
技能要求:
业务系统操作: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SWAN(短临预报系统)
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回归分析、聚类)、可视化工具(Tableau、Python Matplotlib)
应急能力:灾害性天气解读、预警信号发布流程
3. 气象服务与应用类
岗位示例:
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经理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精算师
新能源(风电/光伏)气象顾问
技能要求:
行业知识:旅游气象指数(穿衣、紫外线)、农业物候学、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
沟通能力:将气象数据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决策建议
商业思维:市场需求分析、服务产品定价策略
4. 观测与装备研发类
岗位示例:
山地气象观测站技术员
气象雷达/卫星载荷研发工程师
无人机气象探测系统设计师
技能要求:
硬件知识:传感器原理、电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
野外作业能力:高原/山区环境适应、设备维护与故障排查
标准化意识:遵循WMO(世界气象组织)观测规范
二、典型招聘单位与岗位分布1. 国家级科研院所与高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招聘方向:气候模式研发、山地云物理、极端天气机理
岗位类型: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示例:2023年招聘“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季风影响”博士后,要求发表过SCI二区论文。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招聘方向:山地气象动力学、地形-大气耦合模拟
岗位类型: tenure-track助理教授、科研助理
示例:2024年招聘“复杂地形下边界层结构”研究员,需具备WRF模式开发经验。
2. 气象部门与地方分支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招聘方向:全国山地天气预报、GRAPES模式优化
岗位类型:预报员、模式研发工程师
示例:2023年校招“西南山地暴雨预报”岗位,要求硕士学历,熟悉SWAN系统。
四川省气象局:
招聘方向:高原气象观测、泥石流灾害预警
岗位类型:观测技术员、预警服务工程师
示例:2024年社招“川西山地冰川监测”岗位,需具备野外作业经验。
3. 高新技术企业与气象服务公司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招聘方向:气象大数据平台开发、山地气候可视化
岗位类型:前端工程师、产品经理
示例:2023年招聘“GEOVIS山地气象监测平台”开发岗,要求熟悉D3.js数据可视化。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招聘方向:旅游气象服务运营、新媒体内容创作
岗位类型:服务专员、科普编辑
示例:2024年校招“黄山景区气象服务”岗位,需具备旅游行业背景。
4. 国际组织与跨国合作项目
世界气象组织(WMO):
招聘方向:山地气象观测标准制定、国际数据共享
岗位类型:项目官员、技术专家
示例:2023年招聘“第三极环境计划”协调员,要求英语流利且具备跨文化协作能力。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招聘方向:国际联合科考、泛第三极气候变化研究
岗位类型:科研助理、外事专员
示例:2024年招聘“中尼跨境冰川监测”项目岗,需具备尼泊尔语基础。
三、职业发展路径与晋升通道1. 科研序列
路径:
科研助理 → 博士后 → 副研究员 → 研究员 → 学科带头人
关键节点:
博士毕业3年内发表3篇以上SCI论文(一区优先)
主持国家级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如中国气象学会科学技术奖)
2. 业务序列
路径:
初级预报员 → 中级预报员 → 高级预报员 → 首席预报员
关键节点:
通过“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获奖
开发业务化预报工具(如山地暴雨落区预报算法)
参与重大气象保障任务(如冬奥会、航天发射)
3. 企业序列
路径:
技术员 → 项目经理 → 产品总监 → 首席技术官(CTO)
关键节点:
主导开发成功商业产品(如旅游气象APP用户量超100万)
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如“山地冰雹识别算法”专利)
推动企业上市或被行业龙头收购
四、求职建议与资源推荐
信息获取渠道:
官方网站:中国气象局人事司(http://www.cma.gov.cn)、各高校就业网
招聘平台:气象人才网(http://www.cmatec.cn)、国聘行动
学术会议: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国际山地气象研讨会(常设招聘专区)
技能提升路径:
短期培训: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山地气象预报技术”专题班
证书考取:注册气象工程师、CMA(中国计量认证)内审员
开源项目:参与WRF模式社区开发(如改进地形参数化方案)
地域选择策略:
科研岗:优先北京(中科院大气所、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南京大学)
业务岗:聚焦山地灾害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气象局)
企业岗:关注气象科技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