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农学会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1-20 ~ 2025-11-22
举办场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扎实落实农业农村部党组工作安排,更好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定于11月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

会议主题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农学会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一、发展成就:政策、科技与市场三重驱动

政策体系完善,规模化经营加速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2025年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明确到203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5%。

土地流转政策推动规模化经营: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5.3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万家。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截至2023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粮食产能提高10%-20%。

科技赋能显著,生产效率提升

机械化水平突破7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超85%。

智慧农业快速普及: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达924亿元,同比增长11.86%。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新疆棉花种植基地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后,每亩成本降低200元。

生物技术突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审定工作推进,隆平高科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推出抗虫、耐旱玉米品种,单产提升20%。

消费升级驱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农产品电商爆发:2024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8万亿元,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渗透率超30%。

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低温鲜奶、高端酸奶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从2020年的30%升至2025年的50%,伊利股份通过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延长产品保质期至9个月。

品牌建设成效初显:全国累计认定绿色食品企业约2万家,产品数量超5万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达3000个,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等品牌溢价率超50%。

二、现存问题:结构性矛盾与瓶颈制约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等问题突出,因耕地质量问题每年粮食减产幅度达5%-10%。

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农业面源污染未根本解决: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现象仍存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充分,导致土壤、水体污染。

技术转化与人才短板突出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0.7%,与发达国家2%-3%的水平差距较大,高端农业装备、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10-15年差距。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10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产业链协同效应不足

产业链条短且衔接不紧密: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导致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0%-30%。

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低:部分农产品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难以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导致出口受阻。例如,我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因农药残留标准等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受到一定影响。

农产品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我国农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

三、未来趋势:技术驱动、价值升级与生态优先

技术驱动的生产革命

5G、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向农业渗透,智慧农场、无人化作业、区块链溯源等应用场景将全面普及。例如,基于卫星遥感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判风险,智能分拣机器人实现农产品分级包装自动化。

生物技术领域,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突破,将推动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储备。

市场导向的价值升级

消费者对绿色、安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激增,倒逼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有机农业、功能食品、定制化种植等细分市场快速崛起,催生出“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跨界融合业态。

跨境电商与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化,使中国农产品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云南花卉、山东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正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片。

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加速推广。例如,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碳排放,光伏农业实现能源自给,生态种养模式提升单位面积综合效益。

政策层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将为绿色农业提供持续动力。未来,农业不仅是食物生产系统,更将成为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屏障。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涉及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核心生产领域

种植业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生产,聚焦高产、抗逆品种培育(如转基因玉米、耐盐碱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推动标准化种植与品牌化运营(如五常大米、洛川苹果)。

特色种植: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结合地理标志认证提升市场价值。

畜牧业

畜禽养殖:生猪、家禽、牛羊等规模化养殖,应用智能环控、精准饲喂技术(如温氏股份的“公司+农户”模式)。

乳业: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发展低温鲜奶、奶酪等高端产品(如伊利、蒙牛的冷链布局)。

特种养殖:蜜蜂、蚕桑、水貂等,满足特定市场需求。

渔业

水产养殖: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等养殖,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如挪威三文鱼养殖模式本土化)。

远洋渔业:金枪鱼、鱿鱼等远洋捕捞,结合深海养殖装备发展(如“深蓝1号”智能网箱)。

水产加工:鱼糜制品、冷冻海鲜等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林业

经济林:核桃、板栗、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种植,推动林下经济(如林药、林菌复合种植)。

生态林:防护林、碳汇林建设,参与碳交易市场。

林业加工:人造板、家具、纸浆等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二、技术支撑领域

农业科技

生物技术: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CRISPR)、合成生物学(如抗虫玉米、高油酸大豆)。

智能装备:无人机植保、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采摘机器人(如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

信息技术:物联网监测(土壤温湿度、作物长势)、大数据分析(精准农业决策)、区块链溯源(农产品质量追溯)。

农业服务

生产性服务:农机租赁、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如中化农业的MAP技术服务)。

流通服务: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拼多多、美团优选)、社区团购(兴盛优选)。

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碳汇交易(林业碳汇项目)。

三、加工与流通领域

农产品加工

初加工:清洗、分级、包装(如柑橘分选线)。

深加工:乳制品、肉制品、果蔬汁、方便食品(如双汇发展、海天味业)。

副产物利用:秸秆制燃料、畜禽粪便制有机肥(循环经济模式)。

物流与贸易

冷链物流:预冷、运输、仓储(如顺丰冷运、万纬冷链)。

跨境电商:农产品出口(如阿里巴巴国际站)、进口(如车厘子、牛肉)。

区域贸易:RCEP框架下的东南亚水果进口、中欧班列农产品运输。

四、新兴与跨界领域

智慧农业

数字农场:5G+物联网实现环境监控、自动灌溉(如大疆农业的智慧农田解决方案)。

农业元宇宙:虚拟种植、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如元宇宙中的农场模拟)。

AI应用:病虫害识别、产量预测(如商汤科技的农业AI平台)。

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零化学合成投入品生产(如德米特认证有机农场)。

碳汇农业:土壤固碳、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如蚂蚁森林的农业碳汇交易)。

生态种养:稻渔综合种养、林下经济(如“稻+鸭”模式)。

功能农业

富硒农产品:硒含量标准化种植(如湖北恩施富硒茶)。

药食同源:中药材功能食品开发(如枸杞原浆、铁皮石斛饮品)。

定制化农业:会员制种植、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五、政策与金融领域

政策支持

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土地政策:农村土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环保政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农业金融

绿色金融:碳中和债券、绿色信贷支持农业减排项目。

保险创新:天气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如完全成本保险)。

碳金融:碳汇质押贷款、碳期货交易(未来潜在领域)。

六、社会与文化领域

农业教育

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如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园区、研学基地(如北京农业嘉年华)。

农耕文化

非遗保护:传统农耕技艺、民俗节庆(如查干湖冬捕)。

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经济(如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知名研究机构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针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农业智能系统、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物流与安全等方向,进行源头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和重大产品研发,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学校农学学科优势,聚焦农业技术经济学与现代产业发展研究,形成农业技术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在转基因作物经济评价、农产品安全监测等方面取得成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

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专门从事草类与环境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立足北京市发展,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草业科学研究前沿,以牧草、观赏草及能源草等各类草资源为研究对象,以优良品种选育及其创新性利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改善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为研究目标,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

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北京市专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培养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人才、对外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高技术研究机构。目前有4个研究方向: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培育、花卉和重要经济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育种、农作物基因资源挖掘和利用、农业和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专门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新技术研究机构。研究方向包括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花药培养育种、小麦转基因育种、小麦DNA指纹库利用、小麦栽培理论技术等。

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为北京市市属社会公益性的科研事业单位。重点开展有益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安全植保投入品的研发、重大果蔬病虫草害成灾规律与控制技术、农药与农田环境保护技术、食用菌新品种筛选、优良配套栽培技术及精深加工研究。

蔬菜研究中心:成立于1958年,为市属社会公益性的科研事业单位。在蔬菜基因组、细胞与分子育种技术、新品种培育和成果转化方面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

畜牧兽医研究所:在畜牧兽医相关领域开展研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知名企业品牌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领域的领导企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粮油食品贸易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中粮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企业,涵盖粮油、食品、饮料和地产等领域。中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追寻国际化之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中粮集团品牌价值以2828.31亿元,位居26位。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饲料和禽肉加工业务。创始人刘永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创办了新希望集团。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新希望集团以843.72亿元,位居142位。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生猪养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采用自繁自养模式,实现了从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到商品猪饲养的一体化生产。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牧原股份以892.33亿元,位居124位。

通威集团有限公司:以渔业和饲料生产为主的企业,自1982年成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通威集团的成功离不开对科技研发的重视和对市场趋势的洞察。此外,通威集团还在农业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通威集团以797.70亿元,位居155位。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畜禽养殖为主业,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温氏股份以775.01亿元,位居160位。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发展水产种苗繁育和养殖业务。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海大集团以693.53亿元,位居172位。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农业及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要业务的中央企业,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种等支柱产业,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北大荒集团以612.90亿元,位居188位。

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性大型农牧企业,主要从事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等业务。在202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双胞胎集团以543.86亿元,位居214位。

丰农控股:以其独特的“产业 + 教育 + 科技 + 资本”生态闭环模式,在智慧农业市场占据显著优势。旗下大丰收农资电商平台整合超千家优质农资厂商资源,构建起庞大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服务农户数量超千万,市场份额在农资电商领域名列前茅。天天学农在线教育平台累计培训800万人次,品牌深入人心,成为农民提升专业技能的首选平台。数智丰农DAP系统在全国多个大型种植基地落地应用,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转型。

农信互联:打造的“猪联网”平台在畜牧产业数字化领域独占鳌头,已累计服务超15万家养殖场,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其农业数智生态平台围绕生猪养殖全流程,实现从饲料采购、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到生猪销售的数字化管理,极大提升了畜牧养殖行业的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与技术类岗位

农业科研专家

方向: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

需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基因编辑技术岗人才缺口达12.7万,顶尖生物育种工程师年薪可达80万元。

典型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先正达集团、隆平高科等。

智慧农业工程师

方向: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

需求:过去三年需求暴涨300%,阿里云农业大脑团队校招岗位数量年增75%,应届生年薪中位数达18.5万元。

典型企业:阿里云、大疆农业、碧兴物联等。

农业技术项目经理

职责:统筹农业技术研发项目,协调跨学科团队。

薪资:10年以上经验者月薪可达20-30K,部分企业提供股权激励。

二、生产与管理类岗位

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员

职责:落实生产计划、管理农资农具、监测作物生长。

需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缺口超40万。

薪资:应届生月薪4-6K,持有“数字农民”资格证者收入提升83%。

农业职业经理人

职责:土地流转管理、智慧农业技术实施、农产品营销。

典型案例:河北保定“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计划”提供50万元无息贷款及土地流转优先权,推动农产效益提升75%。

薪资:3-5年经验者年薪15-25K,部分地区提供住房补贴。

温室结构维护工程师

职责:检查温室结构、遮阳幕布密封性、玻璃完整性。

薪资:1-3年经验者月薪4-8K,高级工程师年薪可达12-18K。

三、销售与市场类岗位

农业销售总监

职责:制定销售策略、拓展渠道、管理团队。

需求:农产品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500亿元,催生国际认证专员、跨境品控经理等岗位。

薪资:5年以上经验者月薪20-40K,部分企业提供业绩提成。

农业电商运营

方向:农产品直播、社区团购、B2B平台运营。

典型案例: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带动农产品销量年增120%。

薪资:应届生月薪5-8K,资深运营年薪可达15-25K。

农业品牌经理

职责:品牌策划、市场推广、客户关系管理。

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催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需求。

薪资:3-5年经验者月薪10-15K,部分企业提供品牌分红。

四、新兴职业与跨界岗位

数字乡村治理员

职责:农村数字化管理、智慧政务实施。

需求: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包含76个岗位,招聘量年增超50%。

薪资:应届生月薪6-8K,资深治理员年薪可达18-25K。

农业金融保险专员

方向:农业保险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理赔管理。

需求: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科技预算1325亿元,带动农业金融岗位扩招。

薪资:3-5年经验者月薪8-12K,业绩突出者提成丰厚。

农产品跨境贸易专员

职责:国际市场开拓、供应链管理、海关合规。

需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农产品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增30%。

薪资:应届生月薪7-10K,资深专员年薪可达20-30K。

五、政策与基层服务岗位

乡村振兴协理员

职责:政策宣传、项目落地、社区服务。

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基层岗位提供全额补贴,地方项目通过税收减免吸引人才。

薪资:应届生月薪4-6K,部分地区提供住房补贴。

农业技术推广员

职责: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需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显示,基层农技人员缺口超10万。

薪资:3-5年经验者月薪6-8K,部分地区提供绩效奖励。

特岗教师(农业方向)

职责: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技术培训。

政策支持:职称评定、研究生考试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薪资:应届生月薪5-7K,部分地区提供安家费。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