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研学班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1-20 ~ 2025-11-23
举办场地:南宁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神经科学云梯营(青年科学家研学班)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发起并主办,为领域内已全职到位并负责独立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提供短期研学班。研学内容包含向青年人才介绍科研环境、人才政策、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并邀请资深学者与青年学者面对面,共话青年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科研氛围,加快团队的建设和成长。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研学班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神经科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规模与资源投入

科研机构与平台建设

中国已建立一批国家级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如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等,形成南北联动的研究网络。

高校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均设有神经科学相关院系或重点实验室,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国家层面支持“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投入数百亿元,聚焦脑认知原理、脑疾病机制及类脑智能技术三大方向。

科研经费与项目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持续加大对神经科学领域的资助力度,2023年相关项目立项数超千项,涵盖神经环路、神经退行性疾病、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

科技部“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神经科学列为战略性前沿领域,推动脑成像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等关键装备研发。

二、基础研究突破

脑机制与神经环路研究

中国科学家在灵长类动物模型(如猕猴)的神经环路解析方面取得突破,例如利用光遗传学、钙成像等技术揭示视觉、运动、认知等功能的神经基础。

清华大学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小鼠大脑皮层细胞类型图谱,为理解脑功能提供分子层面的参考。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成功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推动疾病机制研究。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国学者在致病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的聚集机制、血脑屏障穿透策略等方面取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团队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可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等顶级期刊。

类脑计算与脑机接口

浙江大学团队开发出高通道数脑机接口系统,实现猴子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复杂任务,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清华大学在类脑芯片领域取得突破,研发出“天机芯”等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硬件,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交叉融合。

三、临床应用与转化医学

脑疾病诊疗技术

深部脑刺激(DB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抑郁症等治疗,中国医生在手术靶点定位、术后程控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

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在癫痫、卒中康复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普及,相关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脑成像与诊断工具

联影医疗等企业研发的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具备高分辨率脑成像能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用于儿童注意力缺陷、自闭症等疾病的早期筛查,推动基层医疗应用。

干细胞与基因治疗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神经遗传病模型构建中广泛应用,为基因治疗提供新策略。

四、国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

高水平论文产出

中国神经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高被引论文占比逐年提升,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发表多篇重磅成果。

复旦大学中科院神经所等机构在灵长类脑图谱、神经环路解析等领域引领国际前沿。

国际学术组织参与

中国学者在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人类脑图谱计划(HBP)等国际项目中担任重要职务,推动全球神经科学合作。

定期举办“全球华人神经科学家大会”等学术会议,促进海内外交流。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核心问题

原创性理论突破不足:多数研究仍跟随国际热点,缺乏对脑科学核心问题的独立见解。

技术装备依赖进口:高端脑成像设备、神经调控器械等仍需进口,制约自主创新能力。

跨学科人才短缺:神经科学与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的交叉融合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

未来重点

加强基础研究:聚焦脑认知原理、神经可塑性等根本问题,构建中国自主的理论体系。

推动技术转化:加快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培育生物医药新产业。

深化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脑科学联盟等平台,共享资源、联合攻关,提升全球话语权。

中国神经科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产业:精准诊疗与康复革命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通过脑成像技术(如PET-tau蛋白显像)实现早期诊断,结合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靶向Aβ基因)探索根治方案。

渐冻症(ALS):利用光遗传学技术修复运动神经元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期。

精神疾病干预

抑郁症/焦虑症:基于脑环路解析开发深部脑刺激(DBS)新靶点,结合闭环神经调控系统实现个性化治疗。

成瘾行为:通过fMRI定位成瘾相关脑区(如伏隔核),设计非侵入式经颅磁刺激(TMS)干预方案。

脑卒中与脊髓损伤康复

脑机接口(BCI):帮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或机械臂,恢复运动功能(如浙江大学“脑控机器人”项目)。

神经可塑性训练:利用虚拟现实(VR)结合脑电反馈,促进中风后语言、运动功能重组。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症/多动症:通过眼动追踪、脑电分析实现早期筛查,开发基于神经反馈的认知训练游戏。

产业案例

联影医疗:研发的3.0T磁共振设备具备高分辨率脑成像功能,已应用于全国数百家三甲医院。

脑陆科技:推出便携式脑电仪,结合AI算法实现睡眠质量监测与焦虑症辅助诊断。

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类脑智能突破

类脑计算芯片

模仿人脑神经元连接方式,开发低功耗、高并行处理的“天机芯”(清华大学),应用于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实时决策场景。

脑机融合技术

意念控制:通过非侵入式脑电帽(EEG)或侵入式微电极阵列,实现人机交互(如天津大学“脑控打字”系统,速度达每分钟90字符)。

情感计算:结合fNIRS监测前额叶皮层血氧变化,识别用户情绪状态,优化智能客服、教育机器人交互体验。

仿生机器人

基于小脑-脊髓运动控制模型,开发具备自适应平衡能力的双足机器人(如中科院自动化所“悟道”机器人)。

产业案例

灵汐科技:推出类脑芯片“领启KA200”,支持100万神经元模拟,已应用于智能安防、工业检测领域。

BrainCo:研发的脑控假肢通过肌电-脑电融合算法,实现抓握力度精准控制。

三、教育领域:认知增强与个性化学习

学习效率优化

神经反馈训练:通过实时监测θ/β脑波比例,帮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提升注意力集中度(如北京师范大学“智慧课堂”项目)。

记忆编码强化:利用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增强海马体记忆巩固功能,缩短学习周期。

特殊教育支持

阅读障碍干预:通过fMRI定位左侧颞叶激活异常区域,设计针对性视觉-听觉训练程序。

情绪管理课程:结合生物反馈仪监测皮电活动,教导自闭症儿童识别自身情绪状态。

产业案例

科大讯飞:推出“AI学习机”,集成脑电注意力监测模块,动态调整习题难度。

NeuroSky: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脑波专注力训练系统”,已覆盖全国超千所学校。

四、消费电子与娱乐:沉浸式体验升级

脑控游戏与VR

意念操控角色:通过EEG头环解析玩家运动想象信号,控制游戏角色移动(如Valve与OpenBCI合作项目)。

情绪适配内容:根据脑电α波/β波比例动态调整游戏难度或剧情走向,提升沉浸感。

睡眠与健康管理

智能床垫:内置压力传感器与脑电模块,分析睡眠阶段并触发轻柔音乐唤醒(如华为“智能睡眠监测系统”)。

冥想辅助设备:通过实时反馈前额叶皮层活动,引导用户达到深度放松状态(如Muse头带)。

产业案例

字节跳动:投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式”技术,探索短视频内容与脑电情绪的关联分析。

小米:推出“脑波助眠仪”,结合CES经颅电刺激技术,缩短入睡时间30%。

五、国防安全与特殊作业:认知能力强化

军事训练优化

压力耐受训练:通过fMRI监测杏仁核激活水平,设计渐进式应激场景,提升士兵决策稳定性。

多任务处理增强:利用tDCS刺激前额叶皮层,提高复杂环境下的信息整合能力。

高危作业支持

核电站巡检机器人:集成脑机接口,实现远程操控与危险预警(如中广核“神经控制巡检系统”)。

深海/太空作业:通过脑电-肌电融合控制外骨骼,减轻宇航员/潜水员体力负荷。

产业案例

中国电科:研发“脑控无人机”系统,士兵通过意念指挥无人机群执行侦察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与高校合作开发“太空认知增强装置”,缓解宇航员长期失重导致的脑功能衰退。

六、未来趋势与挑战

技术融合方向

神经科学+量子计算:探索量子纠缠与脑神经元同步性的潜在联系,开发新型计算模型。

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构建人工神经元网络,实现生物-电子混合智能系统。

伦理与监管挑战

脑数据隐私:需建立脑电信号脱敏标准,防止用户认知状态被恶意获取。

技术滥用风险:需立法限制脑机接口在军事、监控领域的非人道应用。

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顶尖科研机构:引领基础研究前沿1. 国家级脑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

定位:由北京市政府、中科院、北大、清华等联合共建,聚焦脑认知原理、脑疾病机制、类脑智能三大方向。

成果:在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神经环路解析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例如首次实现猕猴全脑尺度单神经元分辨率成像。

合作:与MIT、Max Planck研究所等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全球脑计划合作。

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ION,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定位:中国神经科学领域“国家队”,以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特色。

成果

全球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阿尔茨海默病猴模型(《Nature》封面论文);

解析视觉注意选择的神经机制(《Science》);

开发新型光遗传学工具,实现神经元活动精准调控。

转化:孵化“脑虎科技”等企业,推动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应用。

2. 高校神经科学重镇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特色:跨学科整合神经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聚焦学习记忆、睡眠障碍研究。

成果:发现睡眠中记忆重播的神经编码规律,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提供新靶点。

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特色:以类脑计算为核心,开发“天机芯”类脑芯片,实现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等应用。

合作:与特斯拉、华为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脑机接口技术落地。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特色: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成像技术领域优势突出。

成果

研发高灵敏度tau蛋白PET示踪剂,实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JAMA Neurology》);

构建全球最大规模抑郁症多组学数据库,推动精准分型治疗。

3. 临床研究平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定位: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体单位,聚焦帕金森病、癫痫等运动障碍疾病。

技术:国内首个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闭环系统临床研究,手术有效率超95%。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特色:在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疾病领域全国领先,年接诊量超50万人次。

创新:建立“卒中急救地图”,将溶栓治疗时间窗从4.5小时缩短至3小时。

二、创新企业品牌:推动技术产业化1. 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

脑虎科技(NeuroXess)

背景:由中科院神经所孵化,获盛大、红杉等机构投资。

产品

柔性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通过1024通道微电极阵列实现高精度信号采集;

已完成首例渐冻症患者意念打字临床验证,信息传输速率达40字符/分钟。

合作:与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共建脑疾病研究中心。

博睿康(NeuroXess)

定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军企业,产品覆盖科研、医疗、消费电子领域。

产品

医用级脑电帽(EEG),用于癫痫术前定位、抑郁症评估;

消费级脑波耳机,结合AI算法实现专注力训练、睡眠监测。

市场:设备已进入全国800余家三甲医院,消费端产品出货量超10万台。

2. 神经影像与诊断设备

联影医疗

核心产品

uMR 9.4T超高场磁共振:全球首款用于人体研究的9.4T设备,可清晰显示海马体亚区结构;

uExplorer探索者PET-CT:实现全身动态代谢成像,单床位扫描时间缩短至20秒。

市场:国内高端脑成像设备市占率超60%,出口至30余个国家。

数坤科技

特色:AI驱动的脑卒中智能诊断系统。

产品

“数字脑”平台:自动识别脑出血、缺血病灶,3分钟生成诊断报告;

已获NMPA三类证,覆盖全国超3000家医院。

3. 类脑智能与计算

灵汐科技(LeadTek)

背景: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孵化,专注类脑芯片研发。

产品

领启KA200芯片:支持25万神经元模拟,功耗仅5W,应用于智能安防、工业检测;

与海尔、海康威视合作开发脑控智能家居系统。

融资:获字节跳动、美团等战略投资,估值超50亿元。

时识科技(SynSense)

定位:全球首款“感算一体”类脑芯片开发商。

技术

芯片集成视觉、听觉传感器,实现低功耗(<1mW)实时环境感知;

已应用于无人机避障、机器人路径规划场景。

合作:与大疆、特斯拉共建联合实验室。

4. 神经疾病治疗与康复

先声药业

管线

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靶向Aβ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已完成Ⅲ期临床入组;

帕金森病贴剂:透皮给药系统,血药浓度波动降低50%。

市场:神经领域产品年销售额超20亿元,占比达35%。

傅利叶智能

产品

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肌电-脑电融合算法,实现个性化训练方案;

已进入全国1000余家康复中心,帮助超10万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出海:产品获FDA、CE认证,出口至欧美、东南亚市场。

三、创新平台与产业生态

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

目标:2030年前建成世界级脑科学研究中心,突破脑机融合、神经疾病诊疗等关键技术。

布局

北京、上海、杭州设立三大核心基地;

规划建设10个国家级脑科学实验室、50个临床研究中心。

中关村脑科学与智能技术产业联盟

成员:汇聚清华、北大、中科院等30余家机构,以及脑虎、灵汐等50家企业。

服务

共建公共技术平台(如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类脑芯片测试中心);

推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领域标准制定。

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1. 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单位:中科院神经所、北京脑中心、北大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复旦脑科学研究院等。

方向

神经生物学:神经环路解析、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功能;

认知科学:学习记忆、决策、睡眠机制;

计算神经科学:神经网络建模、脑机接口算法开发;

疾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模型构建与分子机制研究。

要求:博士学历,以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如Nature/Science子刊、Neuron等),具备动物实验、电生理、光遗传学、成像技术(如fMRI、双光子)等技能。

案例:中科院神经所“灵长类动物模型”团队招聘博士后,年薪40万起,提供国际合作机会。

2. 技术支撑岗位

方向

实验技术员:脑切片制备、行为学实验(如Morris水迷宫、恐惧条件反射)、动物手术(如立体定位注射、DBS电极植入);

数据分析师:神经电信号(EEG/LFP)、钙成像、fMRI数据处理,熟悉Python/MATLAB、TensorFlow/PyTorch;

仪器工程师:维护超分辨显微镜、光遗传学设备、脑机接口硬件系统。

要求:硕士或本科学历,有相关实验经验或编程能力,部分岗位接受应届生。

案例:北京脑中心“神经环路成像平台”招聘技术员,月薪1.2万-1.8万,提供技能培训。

二、企业品牌:技术转化与产品开发1. 脑机接口(BCI)领域

岗位

算法工程师:开发脑电信号解码算法(如SSVEP、P300)、运动意图预测模型;

硬件工程师:设计柔性电极、高密度微电极阵列、低功耗芯片;

临床研究员:设计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方案,收集患者数据并分析有效性。

单位:脑虎科技、博睿康、时识科技、灵汐科技。

要求

算法岗需硕士及以上学历,熟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

硬件岗需电子工程背景,有微纳加工或电路设计经验;

临床岗需医学背景,熟悉GCP规范。

案例:脑虎科技招聘“侵入式BCI算法工程师”,年薪50万-80万,要求有EEG/ECoG数据处理经验。

2. 神经影像与诊断设备

岗位

医学影像算法工程师:优化PET/CT、MRI图像重建算法,开发疾病辅助诊断AI模型;

系统工程师:集成硬件与软件,调试设备参数(如磁场均匀性、分辨率);

临床应用专家:向医院推广设备,培训医生操作并收集反馈。

单位:联影医疗、数坤科技、西门子医疗(中国)。

要求

算法岗需医学影像处理背景(如DICOM标准、辐射剂量优化);

系统岗需机械/电子/生物医学工程复合背景;

临床岗需医学影像技术或临床医学专业。

案例:联影医疗招聘“9.4T MRI系统工程师”,年薪30万-50万,要求有超导磁体调试经验。

3. 类脑智能与计算

岗位

类脑芯片架构师:设计脉冲神经网络(SNN)芯片,优化能效比(如事件驱动计算);

AI模型工程师:开发类脑视觉/听觉感知模型,结合传感器实现低功耗边缘计算;

机器人控制工程师:将脑机接口与机器人结合,实现意念控制外骨骼或假肢。

单位:灵汐科技、傅利叶智能、大疆创新(神经科学实验室)。

要求

芯片岗需数字电路设计背景,熟悉Verilog/SystemVerilog;

AI岗需计算机视觉或自然语言处理经验;

机器人岗需控制理论背景,熟悉ROS或MATLAB/Simulink。

案例:灵汐科技招聘“类脑芯片验证工程师”,年薪40万-60万,要求有FPGA原型验证经验。

三、医院与临床机构:神经疾病诊疗与转化1. 临床医生/研究员

方向

神经内科:诊断治疗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参与新药临床试验;

神经外科: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等手术;

精神科:研究抑郁症、焦虑症的神经机制,开发非药物干预方案(如经颅磁刺激)。

单位:宣武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北京天坛医院。

要求

医生需博士学历,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主治医师资格;

研究员需医学或生物学背景,有临床研究项目经验。

案例:宣武医院招聘“帕金森病DBS手术医生”,年薪50万起,要求有100例以上手术经验。

2. 临床数据分析师

方向

整理电子病历(EMR)数据,构建神经疾病数据库;

分析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挖掘生物标志物;

开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辅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单位:医院科研处、第三方CRO公司(如泰格医药)。

要求

医学信息学、生物统计学背景,熟悉R/SAS/SPSS;

了解HIPAA或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数据隐私规范。

案例:华山医院招聘“神经疾病数据分析师”,月薪1.5万-2.5万,要求有真实世界研究(RWE)经验。

四、新兴领域与交叉学科机会1. 神经调控与康复工程

岗位

康复治疗师:操作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制定患者训练计划;

生物信号工程师:开发肌电-脑电融合算法,实现假肢自然控制;

材料科学家:研发可降解神经电极、生物相容性涂层。

单位:傅利叶智能、先声药业、高校交叉学科实验室。

案例:傅利叶智能招聘“上肢康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年薪30万-50万,要求有机械臂控制经验。

2. 神经科学教育与科普

岗位

科学传播专员:撰写科普文章、制作动画视频,运营公众号/B站频道;

课程设计师:开发中小学神经科学课程,设计实验教具(如脑模型、EEG体验套装);

博物馆策展人:策划神经科学主题展览,设计互动装置(如意念控制灯光)。

单位:科技馆、教育公司(如果壳网)、出版社(如科学出版社)。

案例:北京科学中心招聘“神经科学科普专员”,月薪1万-1.5万,要求有科学传播项目经验。

五、就业趋势与建议

需求增长领域

脑机接口(医疗+消费电子)、类脑芯片(AI+机器人)、神经影像AI(诊断+药物研发);

临床神经科学(DBS手术、神经调控疗法)需求激增,医生缺口大。

技能复合化

科研岗需“湿实验+干实验”能力(如动物实验+编程);

企业岗需“技术+临床”背景(如BCI算法+医学知识)。

地域集中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占据80%以上岗位,二线城市(如杭州、成都)逐步崛起。

求职渠道

科研机构:高校就业网、中科院人才招聘平台;

企业:BOSS直聘、猎聘(搜索“脑机接口”“神经科学”关键词);

医院:卫生人才网、医院官网。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