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探测技术是现代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其他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激光技术、光波导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光电探测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近年来,光电探测技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组委会将于2025年11月7-9日在太原市举办“第十一届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深入研讨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新型探测技术,包括微光探测、偏振探测、量子探测、单光子探测技术等,以促进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大会征文已开通,诚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等踊跃投稿。
大会主席:
褚君浩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劲东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大会共主席(音序):
陈 钱,中北大学
陈建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胡以华,国防科技大学
姬荣斌,昆明物理研究所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牛智川,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陈 平,中北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音序):
吕衍秋,中航凯迈(上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石峰,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
史衍丽,云南大学
宋海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峰,安徽省先进光电探测与末端自主防御技术重点实验室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
吴南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薛栋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杨星,国防科技大学
尤立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于永吉,长春理工大学
周顺,西安工业大学
周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一、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分类与原理
基于二维材料的光电探测器
材料体系: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如MoS₂、WS₂)、黑磷等。
优势:超薄结构(单原子层厚度)、高载流子迁移率、宽光谱响应(从可见光到太赫兹)。
代表成果: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通过热电子效应实现超快响应(皮秒级),但量子效率较低;
MoS₂/WS₂异质结通过内建电场增强光生载流子分离,提升探测灵敏度。
钙钛矿光电探测器
材料特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如CH₃NH₃PbI₃)具有高吸收系数、长载流子扩散长度和可调带隙。
进展:
柔性钙钛矿探测器已实现弯曲半径<1mm的机械稳定性;
自供电探测器通过光生伏打效应无需外部偏压,适用于物联网传感器。
量子点光电探测器
核心机制:利用量子限域效应调控带隙,实现窄带响应(如PbS量子点探测器可覆盖近红外至中红外波段)。
应用场景:高分辨率光谱成像、夜视仪等。
拓扑绝缘体光电探测器
原理:利用表面态狄拉克电子的高迁移率,实现低噪声、高响应度探测。
挑战:材料制备工艺复杂,表面态易受环境影响。
超构表面光电探测器
技术路径:通过亚波长结构调控光场分布(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吸收或实现偏振/相位敏感探测。
案例:基于金纳米棒阵列的偏振探测器,角度分辨率达0.1°。
二、研究进展与突破
性能提升
响应速度:石墨烯探测器响应时间已突破100 fs,接近理论极限;
探测率:钙钛矿探测器在可见光波段探测率(D*)超过10¹⁴ Jones,接近商用Si探测器水平;
工作温度:中红外量子点探测器通过低温制冷技术,噪声等效功率(NEP)降至10⁻¹⁹ W/Hz¹/²。
集成化与智能化
片上集成:硅基光电探测器与CMOS工艺兼容,实现光子-电子混合集成(如Intel的100G光模块);
人工智能赋能: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探测器结构设计,或直接处理探测信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
新材料探索
二维材料异质结:MoS₂/WSe₂堆叠结构实现自驱动光探测,响应度提升10倍;
有机-无机杂化体系:将钙钛矿与聚合物复合,平衡柔性与稳定性。
三、典型应用场景
通信领域
5G/6G光模块:硅基光电探测器支持400Gbps以上数据传输速率;
自由空间光通信:超构表面探测器实现大气湍流补偿,提升通信链路稳定性。
生物医学
荧光成像:石墨烯探测器结合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探针,实现深层组织成像;
光声成像:钙钛矿探测器用于高灵敏度光声信号检测,辅助肿瘤诊断。
环境监测
气体传感:量子点探测器结合光致发光光谱,检测NO₂、NH₃等气体浓度(ppb级);
水质分析:超构表面探测器实现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如pH、溶解氧)。
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LiDAR):InGaAs/InP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支持1550 nm波长探测,提升抗阳光干扰能力;
车载摄像头: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近红外探测功能,实现全天候视觉。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材料稳定性:钙钛矿易受湿度/光照降解,需开发封装技术或寻找替代材料;
规模化制备:二维材料转移工艺复杂,需突破大面积均匀生长技术;
多模态融合:结合光谱、偏振、相位等多维度信息,提升探测系统信息容量;
低功耗设计:面向物联网场景,开发自供电或能量收集型探测器。
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通信与信息技术
5G/6G光通信
应用场景:数据中心光模块、城域网传输、卫星激光通信。
技术价值:硅基光电探测器与CMOS工艺兼容,支持400Gbps以上高速率传输,降低光模块功耗与成本;量子点探测器扩展通信波段至中红外,提升抗干扰能力。
案例:Intel的100G硅光模块已实现商业化,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
自由空间光通信(FSO)
应用场景:跨海通信、无人机编队组网、应急通信。
技术价值:超构表面探测器通过光场调控补偿大气湍流,提升链路稳定性;自适应光学技术结合高速探测器,实现动态波前校正。
量子通信
应用场景:量子密钥分发(QKD)、量子隐形传态。
技术价值: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在1550 nm波段效率达90%以上,支撑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构建。
二、生物医学与健康
医学影像
荧光成像:石墨烯探测器结合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探针,实现肿瘤边界精准定位(穿透深度>1 cm);
光声成像:钙钛矿探测器用于高灵敏度光声信号检测,辅助乳腺癌早期诊断;
多光子显微镜:InGaAs探测器支持1700 nm波段成像,减少活体组织光损伤。
生命科学检测
流式细胞术:雪崩光电二极管(APD)阵列实现单细胞水平多参数分析,提升疾病标志物检测灵敏度;
DNA测序: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微透镜阵列,加速高通量测序流程。
可穿戴设备
柔性光电传感器:基于MoS₂的柔性探测器可贴合皮肤,实时监测心率、血氧及紫外线暴露;
无创血糖检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通过组织光学特性推算血糖浓度。
三、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
激光雷达(LiDAR)
应用场景: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机器人导航、无人机避障。
技术价值:InGaAs/InP APD支持1550 nm波长探测,抗阳光干扰能力强;硅基光电探测器阵列实现固态LiDAR,降低成本并提升可靠性。
案例:Waymo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采用1550 nm LiDAR,探测距离达300米。
车载摄像头
应用场景:夜视增强、车道保持、交通标志识别。
技术价值: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近红外探测功能,结合AI算法实现全天候视觉;量子点滤光片提升色彩还原度,增强复杂光照条件下的识别准确率。
四、环境监测与能源
大气污染检测
应用场景:PM2.5/PM10监测、VOCs(挥发性有机物)溯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技术价值:量子点探测器结合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实现NO₂、SO₂等气体浓度ppb级检测;超构表面传感器通过偏振分析区分气溶胶类型。
水质分析
应用场景:工业废水监测、饮用水安全、海洋生态研究。
技术价值:微型光谱仪集成钙钛矿探测器,实时检测pH、溶解氧、重金属离子浓度;拉曼光谱探测器结合表面增强技术(SERS),提升有机污染物检测灵敏度。
新能源开发
光伏产业:光电探测器用于太阳能电池效率测试(如量子效率测量);
光热发电:红外探测器监测集热管温度分布,优化热能转换效率。
五、工业制造与安全
智能制造
应用场景:机器视觉、3D传感、缺陷检测。
技术价值:短波红外(SWIR)探测器穿透硅晶圆,实现芯片内部结构无损检测;时间飞行(ToF)传感器结合高速探测器,提升机器人抓取精度。
公共安全
应用场景:人脸识别、爆炸物检测、边境监控。
技术价值:太赫兹探测器穿透衣物/包装,识别隐藏危险品;多光谱探测器结合AI算法,区分人脸伪装与真实特征。
六、航空航天与国防
卫星遥感
应用场景:气象观测、资源勘探、灾害监测。
技术价值:碲镉汞(HgCdTe)红外探测器实现高分辨率地球成像;量子点光谱仪覆盖可见光至短波红外,提升多光谱数据采集能力。
导弹制导
应用场景:红外成像制导、激光近炸引信。
技术价值: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如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降低系统功耗,提升导弹机动性;紫外探测器用于导弹尾焰追踪,增强抗干扰能力。
七、农业与食品
精准农业
应用场景: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预警、灌溉管理。
技术价值:多光谱探测器结合无人机平台,分析植被指数(NDVI),指导变量施肥;高光谱成像探测器检测农产品表面农药残留。
食品检测
应用场景:新鲜度评估、成分分析、异物识别。
技术价值:近红外光谱探测器快速测定肉类水分/脂肪含量;荧光探测器检测食品中致病菌(如大肠杆菌)。
未来趋势与挑战
跨学科融合:光电探测技术与AI、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结合,催生新应用场景(如光子计算芯片、脑机接口);
低成本化:通过材料创新(如有机半导体)和工艺优化(如卷对卷印刷),推动消费级应用普及;
标准化与可靠性:建立行业测试标准,提升探测器在极端环境(高温、高辐射)下的稳定性。
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高校与科研院所
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方向:量子点光电探测器、二维材料异质结、超构表面光场调控。
成果:开发出基于MoS₂/WSe₂异质结的自驱动光电探测器,响应度突破10³ A/W;提出超构表面偏振编码技术,实现高维光通信。
斯坦福大学
研究方向:硅基光电子集成、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
成果:实现硅基光电探测器与CMOS工艺的单片集成,支持1.6 Tbps光互连;研发出柔性钙钛矿探测器阵列,用于可穿戴脑电信号监测。
剑桥大学
研究方向:拓扑绝缘体光电探测器、中红外量子点探测器。
成果:首次验证拓扑表面态在光探测中的高迁移率优势,噪声等效功率(NEP)达10⁻¹⁹ W/Hz¹/²;开发出PbS量子点中红外探测器,工作温度提升至300 K。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
研究方向: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自由空间光通信。
成果:SNSPD在1550 nm波段效率达98%,用于量子密钥分发(QKD)卫星“墨子号”;提出自适应光学与超构表面结合技术,提升FSO链路稳定性。
东京大学
研究方向:有机光电探测器、柔性电子皮肤。
成果:开发出全有机近红外探测器,响应时间<1 μs;结合压阻传感器,实现触觉-光觉多模态感知电子皮肤。
2. 国家实验室与联盟
美国贝尔实验室
贡献:历史性地发明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推动光纤通信革命;当前聚焦硅光子学与量子探测技术。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分支机构:弗劳恩霍夫光子微系统研究所(IPMS)
成果:开发出微型化LiDAR芯片,集成InGaAs探测器与微透镜阵列,体积缩小至传统系统的1/10。
欧盟“光子学21”计划
目标:联合20余国科研力量,突破高速光电探测器、光子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支撑6G与量子通信发展。
二、国内领先研究机构1. 高校与中科院系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研究方向:碲镉汞(HgCdTe)红外探测器、量子点光谱仪。
成果:实现1280×1024像素中波红外探测器阵列国产化,用于航天遥感;开发出量子点微型光谱仪,分辨率达0.3 nm。
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二维材料光电探测器、钙钛矿单晶探测器。
成果:制备出大面积单层石墨烯探测器,噪声等效功率(NEP)低至10⁻¹⁵ W/Hz¹/²;提出钙钛矿单晶“离子掺杂”策略,提升探测器稳定性。
清华大学
研究方向:超构表面光电探测器、神经形态计算。
成果:设计出偏振-波长双模探测超构表面,信息容量提升4倍;开发出光子突触器件,模拟人眼视觉适应功能。
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硅基光电集成、柔性光电传感器。
成果:实现硅基光电探测器与3D集成芯片的异构封装,支持400Gbps传输;研发出可拉伸石墨烯探测器,拉伸率超30%。
2. 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光机所)
成果:突破极紫外(EUV)光刻掩模版探测技术,支撑国产光刻机研发。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成果:开发出多光谱融合探测系统,结合AI算法实现肿瘤边界实时定位,误差<0.1 mm。
三、产业领军企业1. 国际企业
Intel(美国)
产品:硅光模块集成光电探测器
应用:数据中心100G/400G光互连,市占率超60%。
Sony(日本)
产品:堆叠式CMOS图像传感器(Exmor RS)
技术:背照式结构结合铜互连,提升量子效率至80%,用于智能手机高端摄像头。
First Sensor(德国,现属TE Connectivity)
产品:InGaAs近红外探测器
应用:工业激光加工、医疗内窥镜,响应波段覆盖900-2600 nm。
Hamamatsu(日本)
产品:光电倍增管(PMT)、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
应用:流式细胞仪、量子计算,SPAD阵列实现10万级像素集成。
Lumentum(美国)
产品:1550 nm LiDAR用InGaAs APD
应用:Waymo自动驾驶系统,探测距离达300米。
2. 国内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硅基光电探测器芯片
应用:5G光模块、全光交换机,支持1.6 Tbps传输速率。
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公司
产品:高功率激光探测器芯片
应用:工业切割、3D传感,输出功率突破10 W。
睿芯微电子(北京)
产品:量子点红外探测器
应用:安防监控、无人机载荷,工作温度范围-40℃至85℃。
舜宇光学科技(集团)
产品:车载LiDAR探测器模组
应用:比亚迪、蔚来等自动驾驶车型,集成905 nm/1550 nm双波段探测。
昆明物理研究所(中国兵工集团)
产品: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应用:军用夜视仪、民用安防,采用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技术。
四、技术合作与产业生态
产学研联盟:如美国“光子学制造研究所(AIM Photonics)”联合IBM、MIT等,推动硅光探测器标准化生产;
跨界融合:特斯拉与Lumentum合作开发4D成像LiDAR,集成高速探测器与点云处理算法;
初创企业:如美国Swan Valley Imaging(量子点光谱仪)、中国灵明光子(SPAD阵列芯片),聚焦细分市场创新。
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技术方向与对应岗位1. 材料与器件研发
岗位名称:
光电材料工程师(量子点、二维材料、钙钛矿等)
半导体器件工程师(APD、SNSPD、InGaAs探测器等)
微纳加工工程师(光刻、刻蚀、薄膜沉积工艺)
技能要求:
精通半导体物理、材料表征技术(TEM、XRD、PL等);
掌握TCAD仿真工具(Silvaco、Sentaurus)或COMSOL多物理场建模;
熟悉洁净室操作及半导体工艺设备(ALD、PECVD、EBL等)。
典型企业:
科研机构:中科院半导体所、MIT林肯实验室、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企业:Intel硅光子部门、长光华芯、Sony半导体事业部。
2. 光子集成与芯片设计
岗位名称:
硅光芯片设计工程师(PDK开发、版图设计)
光子集成电路(PIC)仿真工程师
光电混合封装工程师
技能要求:
掌握Lumerical、FDTD Solutions等光子仿真软件;
熟悉CMOS工艺与硅光子流程(如IMEC、TSMC的硅光平台);
具备高速信号完整性分析(SI/PI)能力。
典型企业:
华为海思、Lumentum、旭创科技、Coherent(原II-VI)。
3. 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
岗位名称:
LiDAR系统工程师(机械式/固态LiDAR光学设计)
红外热成像系统工程师(非制冷/制冷型探测器集成)
量子通信系统工程师(QKD光源与探测模块开发)
技能要求:
精通光学设计软件(Zemax、Code V);
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FPGA、ARM)或DSP算法;
具备系统级测试与标定经验(如MTF、NEP、响应度测试)。
典型企业:
自动驾驶领域:Waymo、百度Apollo、禾赛科技;
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FLIR(现属Teledyne);
量子领域:国盾量子、科大国盾、瑞士ID Quantique。
4. 算法与数据处理
岗位名称:
光电传感器算法工程师(点云处理、多光谱融合)
神经形态视觉算法工程师(事件相机、光子突触器件)
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工程师(轻量化目标检测模型)
技能要求:
精通Python/C++,熟悉OpenCV、PCL(点云库);
掌握TensorFlow/PyTorch框架及模型量化、剪枝技术;
具备边缘计算部署经验(如NVIDIA Jetson、高通RB5平台)。
典型企业:
AI+光电企业:商汤科技、旷视科技、Mobileye;
消费电子:Apple、OPPO、小米(影像算法部门)。
二、产业环节与就业场景1. 上游:材料与设备供应商
岗位类型:
光电材料研发科学家(如量子点合成、二维材料转移);
半导体设备工程师(光刻机、刻蚀机、镀膜机操作与维护);
晶体生长工程师(碲镉汞、铟镓砷单晶制备)。
典型企业:
材料:纳晶科技(量子点)、先导稀材(红外材料);
设备:ASML(光刻机)、应用材料(AMAT)、北方华创。
2. 中游:器件与模块制造商
岗位类型:
探测器芯片测试工程师(IV/CV测试、光谱响应标定);
光模块封装工程师(COB、BOX封装工艺);
失效分析工程师(FA,使用SEM、FIB定位缺陷)。
典型企业:
国内:光迅科技、天孚通信、中际旭创;
国际:Finisar(现属Coherent)、AOI(美国、日本工厂)。
3. 下游:系统与应用集成商
岗位类型:
解决方案架构师(工业检测、医疗内窥镜、农业光谱分析);
现场应用工程师(FAE,支持客户调试与故障排查);
产品经理(定义下一代光电传感器规格,如分辨率、帧率、功耗)。
典型企业:
工业领域:基恩士、康耐视、海康机器人;
医疗领域:联影医疗、迈瑞医疗(内窥镜部门);
消费领域:大疆创新(无人机避障系统)、Meta(VR/AR光学模组)。
三、新兴领域与跨界岗位1. 量子技术
岗位:
单光子探测器研发工程师(SNSPD、SPAD阵列);
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工程师;
量子传感器算法工程师(如原子磁强计数据处理)。
企业:
国内:启科量子、本源量子;
国际:IBM Quantum、Google Quantum AI。
2.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
岗位:
多传感器融合工程师(LiDAR+摄像头+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标定工程师(外参标定、时间同步);
决策规划算法工程师(基于光电数据的路径规划)。
企业:
特斯拉、蔚来、小鹏汽车;
波士顿动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视觉系统)。
3. 空间与国防
岗位:
星载光电载荷工程师(高分辨率成像、光谱探测);
红外制导系统工程师(导弹导引头开发);
光电对抗技术研究员(激光干扰与抗干扰算法)。
企业/机构:
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公司。
四、就业趋势与技能升级建议
技术复合化:
光电探测与AI、5G、量子技术的融合催生“光电+X”岗位(如光电+AI算法工程师),需掌握跨学科知识。
工程化能力:
企业更青睐具备“从实验室到量产”经验的人才,需熟悉DFM(可制造性设计)、可靠性测试(如HALT/HASS)。
地域分布:
国内: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聚焦硅光子与消费电子;
珠三角(深圳、东莞)侧重LiDAR与机器人;
武汉、合肥依托国家光电实验室,布局量子与红外技术。
技能升级路径:
短期:学习Zemax/Lumerical仿真、Python数据处理;
中期:掌握半导体工艺或嵌入式系统开发;
长期:深耕细分领域(如量子探测、神经形态视觉),积累专利与论文。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