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步入收官之年,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为实现双碳目标构筑了坚实基础。为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进展,同时为国家“十五五”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指导下,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大会暨成渝双城资源碳中和未来产业成果对接会拟定于2025年11月7-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构建高质循环体系,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全方位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欢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及管理人员踊跃参会,围绕产品生态设计、源头减量清洁工艺、工业固废/危废增值利用、重金属综合治理、城市矿产高质循环、有机固废高效转化等科技成果,开展综合性、高水平学术交流和技术推介,共同探讨本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会议主题
构建高质循环体系,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组织机构
(一)名誉主席
石碧四川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立元天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大会主席
李会泉、陈其针、何发钰、戴晓虎、席北斗、刘诚、王海北、吴玉锋、江霞
(三)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按入选院士时间排序)
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业大学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邱定蕃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克昌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曲久辉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碧四川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宁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保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瞿金平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勇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院士
桂卫华中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玉忠四川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琪四川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小卫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
聂祚仁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立元天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政昌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飞广西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涛中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翔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立群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中伟中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汉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华林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江霞、吴玉锋、高焕芝
秘书长:国佳旭、李芳、王邦达、吴霁薇、张建波、李彬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大会暨成渝双城资源碳中和未来产业成果对接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研究现状
一、理论进展:从单一目标到系统集成
循环经济理论深化
闭环经济模型: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设计,强调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高效协同。
产业生态学融合:通过产业共生网络(如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减少末端治理压力。例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通过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实现98%的废弃物再利用。
生命周期评估(LCA):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为循环经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研究显示,再生铝生产能耗仅为原铝的5%,碳排放减少95%。
减污降碳协同理论
污染与碳排放同源分析:揭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等领域中污染物(如SO₂、NOx)与CO₂的排放同源性,提出“以碳控污、以污减碳”的协同路径。
碳定价与污染税联动:通过碳交易市场与排污权交易的耦合设计,降低政策实施成本。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碳成本纳入贸易规则,倒逼企业减排。
负排放技术(NETs)探索:结合碳捕集与封存(CCS)、生物质能碳捕集(BECCS)等技术,实现碳排放的深度削减。
二、实践模式: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
循环经济典型案例
德国双元回收系统(DSD):通过“绿点”标志实现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回收率达85%以上。
中国“无废城市”试点:深圳通过垃圾分类、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2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7.2%。
日本“静脉产业”:构建废旧家电、汽车拆解回收体系,年处理废弃物超1亿吨。
减污降碳协同实践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中国宝武集团通过氢基竖炉炼钢技术,减少吨钢碳排放20%以上,同时降低粉尘排放90%。
交通领域电动化转型:挪威通过高补贴政策推动电动汽车普及,2023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超90%,交通领域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35%。
建筑领域绿色改造: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认证体系要求新建建筑能耗比基准降低30%,既有建筑改造率超80%。
三、技术突破: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
物质代谢分析技术:通过大数据和AI优化资源流向,例如阿里云“ET工业大脑”帮助企业降低原料损耗15%。
再生材料制备技术:如废旧塑料化学回收技术(如Pyrolysis裂解),将塑料转化为燃油或新塑料原料,回收率超90%。
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平台实现跨行业资源协同,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成本20%。
减污降碳核心技术
清洁能源技术: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占比超60%。
碳捕集与利用(CCUS):冰岛CarbFix项目将CO₂矿化为岩石,封存效率达95%。
智慧环保监测: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网络实现大气污染实时溯源,如中国“蓝天保卫战”中PM2.5浓度下降42%。
四、政策协同:从碎片化到系统化治理
国际政策框架
《巴黎协定》:推动各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NDCs),明确减碳目标与循环经济路径。
欧盟“绿色新政”: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配套《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和碳边境税。
全球甲烷承诺:150国承诺2030年甲烷排放减少30%,强化非CO₂温室气体管控。
中国政策创新
“双碳”战略:将循环经济纳入“1+N”政策体系,明确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浙江丽水通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
碳市场与电力市场联动:全国碳市场覆盖年排放量45亿吨,2023年成交均价突破80元/吨。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核心挑战
技术经济性:CCUS、氢能等成本仍高于传统技术,需突破规模化应用瓶颈。
政策协同性:减污降碳与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目标冲突,如碳税与资源税的叠加效应。
全球公平性:发展中国家面临技术转移壁垒,需构建南北合作机制。
未来趋势
数字化赋能: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足迹追踪,数字孪生优化循环经济系统。
生物经济融合: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资源,如PHA塑料可完全生物降解。
社会参与深化:ESG投资、碳普惠等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
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制造业:全生命周期资源高效利用
钢铁行业
应用场景:通过氢基竖炉炼钢、电炉短流程工艺替代传统高炉,减少焦炭使用,降低CO₂排放;利用废钢资源实现闭环生产。
案例:中国宝武集团湛江钢铁基地采用氢基竖炉技术,吨钢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20%,同时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减少能源浪费。
化工行业
应用场景:构建生物质替代化石原料的产业链(如生物乙醇制乙烯),推广催化剂循环使用技术,减少废弃物产生。
案例:巴斯夫(BASF)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建设“闭环工厂”,实现90%的副产物内部循环利用。
电子制造业
应用场景:建立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体系,提取贵金属(如金、钯)和稀土元素,减少矿产开采对环境的破坏。
案例:苹果公司通过“拆解机器人”回收iPhone中的铝、钴等材料,2023年回收材料占产品总重量的22%。
二、能源行业:清洁化与低碳化转型
电力行业
应用场景: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结合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火电低碳化。
案例:冰岛Hellisheiði地热电站通过CarbFix技术将CO₂矿化为岩石,封存效率达95%。
石油天然气行业
应用场景:推广绿色甲醇、氢能等替代燃料,减少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甲烷泄漏。
案例:挪威Equinor公司在北海平台部署无人机监测甲烷排放,泄漏率降低至0.02%。
可再生能源行业
应用场景:退役风电叶片、光伏组件的回收再利用,解决“绿色垃圾”问题。
案例:德国Vestas公司开发风电叶片化学回收技术,将玻璃纤维和树脂分离后用于新叶片生产。
三、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
绿色建材生产
应用场景:利用工业固废(如钢渣、粉煤灰)生产低碳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
案例:中国海螺集团研发的“生态水泥”碳排放较传统水泥降低40%。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
应用场景:通过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用于道路铺设。
案例:新加坡“建筑废弃物处理中心”实现95%的建筑垃圾回收率。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应用场景:加装外墙保温层、智能能耗管理系统,降低运行阶段碳排放。
案例:德国被动房技术使建筑能耗降低90%,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通过绿色改造获LEED铂金认证。
四、农业与食品行业:生态循环与低碳供应链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应用场景: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生产沼气,沼渣还田实现碳封存。
案例:中国新希望集团建设“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园区,年处理畜禽粪便200万吨。
低碳食品生产
应用场景:推广植物基肉制品、精准农业技术(如无人机植保)减少化肥使用。
案例:Beyond Meat植物肉产品碳排放较传统牛肉低90%,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发的AI灌溉系统节水50%。
食品包装循环体系
应用场景:采用可降解材料(如PLA聚乳酸)替代塑料,建立包装押金返还制度。
案例:丹麦Too Good To Go平台通过APP连接餐厅与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30%。
五、交通行业:电动化与共享化转型
新能源汽车产业
应用场景: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如储能电站),构建“电池生产-使用-回收”闭环。
案例:宁德时代“电池银行”模式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回收材料成本降低30%。
航空与航运低碳化
应用场景: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氨燃料船舶,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案例:芬兰Neste公司生产的SAF碳排放较传统航煤降低80%,已用于芬兰航空航班。
共享出行与智慧物流
应用场景: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线,推广电动货车和无人配送降低空驶率。
案例: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仓库通过路径规划减少运输里程15%。
六、服务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
电子商务与物流
应用场景:采用可循环包装(如京东“青流箱”)、电子面单减少纸张使用。
案例:阿里巴巴菜鸟网络通过“绿色物流”计划,2023年减少包装材料使用12万吨。
文化旅游产业
应用场景:建设低碳景区(如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推广生态旅游认证。
案例:瑞士少女峰景区通过碳补偿计划实现“零碳旅游”,游客可购买碳信用抵消旅行排放。
金融服务业
应用场景:开发绿色债券、碳金融衍生品,引导资金流向循环经济项目。
案例: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蓝色债券,支持海洋塑料回收项目。
七、新兴领域:技术驱动的绿色变革
生物经济
应用场景:利用微生物合成生物基材料(如PHA塑料),替代石油基产品。
案例:美国Newlight Technologies公司通过海洋微生物生产AirCarbon塑料,可完全生物降解。
数字经济
应用场景: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产品碳足迹,建立可信的绿色供应链。
案例:IBM Food Trust平台利用区块链实现食品溯源,减少供应链浪费20%。
碳移除技术
应用场景:直接空气捕集(DAC)、海洋铁施肥等负排放技术商业化应用。
案例:瑞士Climeworks公司在冰岛建设全球最大DAC工厂,年捕集CO₂ 4000吨。
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学术研究型机构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
领域:工业循环经济、资源效率技术
贡献:旗下多个研究所(如Fraunhofer ISI、UMSICHT)开发了“工业共生网络”模型,推动德国鲁尔区从煤炭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相关技术应用于宝马、西门子等企业供应链。
丹麦技术大学(DTU)环境工程系
领域:废弃物资源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
贡献:研发的“生物精炼”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燃料和化学品,支撑丹麦实现90%的垃圾回收率。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
领域:物质流分析、循环型社会政策
贡献:提出“城市矿山”概念,量化电子废弃物中贵金属储量,推动日本建立全球最严格的电子垃圾回收法规。
2. 国际组织与智库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领域:全球循环经济倡导与标准制定
贡献:发布《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联合宜家、联合利华等企业推动塑料包装循环化,覆盖全球20%的塑料包装使用量。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领域:碳减排路径规划、气候政策分析
贡献:开发“全球碳项目(GCP)”数据库,为《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NDC)提供数据支持。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
领域: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融合
贡献:发布《可再生能源与循环经济报告》,提出“光伏组件回收-硅材料再生-新组件生产”闭环模式。
二、国内领先科研平台1. 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领域:城市代谢分析、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贡献:主导编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支撑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获联合国“全球循环经济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领域:碳中和技术、废弃物处理
贡献: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技术”年处理能力超千万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实现重金属无害化。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设计
贡献:牵头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动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超低排放+碳捕集”一体化改造。
2. 高校与产业联盟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
领域: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静脉产业(废弃物回收产业)
贡献:与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合作,构建“分类-焚烧-发电-残渣制砖”全链条,资源化率达95%。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领域:行业标准制定、企业对接平台
贡献: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联合格力电器、格林美等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联盟”。
三、行业标杆企业1. 跨国企业
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
领域:工业能效管理、数字化循环经济
案例:通过EcoStruxure平台为全球50万家工厂提供能源优化方案,客户平均能耗降低30%,碳排放减少25%。
宜家(IKEA)
领域: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可再生材料应用
案例:2030年目标:所有产品使用可再生或回收材料,门店100%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
巴斯夫(BASF)
领域:化学循环技术、闭环生产
案例: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建设“化学循环项目”,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新塑料原料,年处理能力20万吨。
2. 国内龙头企业
格林美(GEM)
领域:电子废弃物回收、钴镍资源再生
案例:全球最大钴资源回收企业,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5万吨,占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30%份额。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
领域: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氢基竖炉炼钢
案例:湛江钢铁基地采用氢基竖炉技术,吨钢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20%,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绿电自给。
宁德时代(CATL)
领域: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碳管理
案例:通过“电池银行”模式回收退役电池,梯次利用产品用于储能电站,2023年回收材料成本降低30%。
3. 创新型企业
CarbonClean(印度/英国)
领域:小型模块化碳捕集技术
案例:为印度水泥厂提供低成本CCUS解决方案,碳捕集成本降至30美元/吨,较传统技术降低60%。
LanzaTech(美国/新西兰)
领域:气体发酵技术、废弃物制乙醇
案例:将钢厂尾气中的CO转化为乙醇燃料,与Zara合作生产“碳负排放”服装。
光华科技(中国)
领域: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湿法冶金技术
案例:开发“带电破碎-物理分选-湿法冶金”全流程工艺,锂回收率超95%,技术出口至欧洲。
四、趋势与挑战
技术融合:AI、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加速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的落地(如IBM区块链溯源平台、谷歌碳智能计算)。
政策驱动:欧盟“碳关税”、中国“双碳”目标等政策倒逼企业转型,研究机构需提供更多可量化的解决方案。
公众参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长,企业需通过Ecolabel认证、碳足迹标签等工具建立信任。
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1. 技术研发类
碳捕集与利用工程师
职责:设计CO₂捕集、封存或转化为燃料/材料的技术方案。
技能:化学工程、流体力学、CCUS工艺模拟(如Aspen Plus)。
典型企业:巴斯夫、中石化、CarbonClean。
循环材料设计师
职责:开发可降解/可回收材料(如生物基塑料、再生金属合金)。
技能:材料科学、生命周期评估(LCA)、3D打印技术。
典型企业:宜家、科思创、格林美。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专家
职责:优化垃圾焚烧、电子废弃物拆解、污泥处理等工艺。
技能:热力学、环境化学、自动化控制。
典型企业:光大环境、维尔利、Suez(法国威立雅)。
2. 数据分析与咨询类
碳管理顾问
职责:为企业制定碳盘查、碳减排路径规划,协助完成ESG报告。
技能:碳核算标准(如ISO 14064)、数据分析工具(Python、Tableau)。
典型企业:普华永道、德勤、碳阻迹。
循环经济政策研究员
职责:分析国内外环保法规,评估政策对产业的影响(如欧盟碳关税)。
技能:公共政策分析、经济建模、多语言能力(英语/法语)。
典型机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可持续供应链分析师
职责:追踪原材料来源(如冲突矿产、森林砍伐),优化物流碳足迹。
技能:供应链管理、区块链溯源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
典型企业:苹果、沃尔玛、顺丰速运。
3. 工程与项目管理类
绿色工厂规划师
职责:设计零碳产业园布局,整合光伏、储能、氢能等系统。
技能:工业工程、能源系统优化、AutoCAD绘图。
典型企业:中国宝武、宁德时代、施耐德电气。
环保项目融资专员
职责:对接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为减污降碳项目筹集资金。
技能:金融建模、ESG投资框架、政策解读(如中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典型机构:兴业银行、高瓴资本、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合规经理
职责:确保企业排放达标,应对环保督察,管理排污许可证。
技能:环境法、环境监测技术、危机公关能力。
典型行业:化工、钢铁、造纸等重污染领域。
4. 市场与产品类
绿色产品经理
职责:开发低碳产品(如节能家电、再生材料包装),设计碳标签体系。
技能:用户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碳足迹核算。
典型企业:联合利华、海尔、欧莱雅。
碳交易员
职责:在碳市场买卖配额/CCER,参与碳资产开发(如林业碳汇)。
技能:金融市场分析、碳定价模型、熟悉全国碳市场规则。
典型平台: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环保科普内容创作者
职责:通过短视频、文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推动公众参与。
技能:科学传播、新媒体运营、跨文化沟通能力(如面向“一带一路”国家)。
典型机构:果壳网、绿色和平、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二、行业分布与典型企业
行业 典型企业/机构 岗位方向 制造业 宝马、格力、中国宝武 绿色工厂规划、循环材料研发 能源 国家电投、隆基绿能、西门子能源 氢能/光伏项目开发、碳捕集工程 科技 华为、腾讯、IBM 碳管理SaaS平台、区块链溯源 金融 中金公司、兴业银行、高盛 绿色债券承销、碳金融产品设计 咨询 麦肯锡、罗兰贝格、ICF(国际咨询公司) 碳定价策略、循环经济商业模式设计 政府/NGO 生态环境部、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 政策研究、国际项目合作 三、技能需求与晋升路径1. 硬技能
专业基础:环境科学、化学工程、能源经济等学科知识。
工具应用:碳核算软件(如SimaPro)、GIS、Python/R数据分析。
认证资质:CDM(清洁发展机制)审核员、CFA ESG投资证书、PMP项目管理认证。
2. 软技能
跨学科协作:与工程师、金融家、政策制定者沟通的能力。
创新思维:设计“废弃物-资源”闭环商业模式(如共享经济、产品服务化)。
政策敏感度:跟踪《巴黎协定》、中国“双碳”目标等政策动态。
3. 晋升路径示例
技术岗:助理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如从碳核算专员到碳管理平台负责人)。
咨询岗:分析师→高级顾问→合伙人(如从ESG评级分析师到可持续战略顾问)。
政策岗:研究员→处长→国际组织专家(如从地方环保局研究员到联合国环境署顾问)。
四、发展前景与挑战
政策驱动需求:中国“双碳”目标要求2030年前碳达峰,未来10年需新增超100万低碳相关岗位。
薪资水平:初级岗位(如碳核算员)月薪8k-15k,资深专家(如CCUS技术总监)年薪可达50万-100万。
地域分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岗位集中,但“双碳”目标下,二三线城市(如武汉、成都)也在加速布局绿色产业。
挑战:
技术成熟度:部分碳捕集技术成本仍高于传统减排手段。
标准统一:全球碳市场规则差异大,跨国企业需应对复杂合规要求。
人才缺口:复合型人才(如“环境+金融”“材料+数据”)供不应求。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