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会议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1-15 ~ 2025-11-17
举办场地:广州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祝宁华 姚建平
会议介绍

微波光子学是一门融合微波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传感、航空航天、军事和安全等领域。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向宽带化、分布式和小型化发展,微波光子技术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有望支撑解决信息系统面临的速率和带宽瓶颈。

为了总结交流我国微波光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微波光子技术发展和交流,开拓微波光子技术应用领域,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拟联合多家单位于2025年11月15-17日在广州举办“第十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会议”。会议以牵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推动工程应用为特点,聚集微波光子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和科技团队,搭建无缝对接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合力,促进微波光子学自身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

会议官网:https://b2b.csoe.org.cn/meeting/MPTA2025.html

大会主席:

祝宁华(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姚建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李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张杰君(暨南大学)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孟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孟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李朝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蒋运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陈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专题分会与征文方向

1. 微波光子器件和集成技术

本专题面向微波光子系统应用需求,立足于微波光子基础核心器件与关键集成技术,研究新功能、高性能微波光子器件新机理以及多材料、多芯片光电融合集成新工艺与新方法,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收发器件、微波光电传输与处理器件、微波光子多功能集成芯片、有源/无源光子异质异构集成工艺、微波/光/电融合集成工艺与光电2D/3D集成封装等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等。

召集人:瞿鹏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钱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张杰君(暨南大学)、舒浩文(北京大学)、亢海龙(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委员(音序):蔡鑫伦(中山大学)、戴道锌(浙江大学)、董玮(吉林大学)、冯志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刘建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熊兵(清华大学)、余华(重庆大学)、于源(华中科技大学)

秘书:肖永川(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2. 微波光子处理技术

微波光子处理技术是指基于微波光子技术,对宽带微波信号进行时域、空域、频域、能量域等多域的信息变换和联合处理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微波和数字技术的局限,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本专题旨在探索时空频域各种新颖的微波光子处理技术及其系统应用方法,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处理器件、光学信道化、光学波束形成、光学时频处理与频谱感知、可编程光子集成芯片、智能微波光子处理系统等。

召集人:周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刘阳、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委员(音序):邱琪(电子科技大学)、孙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王云才(广东工业大学)、杨登才(北京工业大学)、郑小平(清华大学)、钟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朱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张博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3. 微波光子雷达及关键技术

微波光子雷达通过光子学方法产生与处理雷达信号,在大阵列、分布式、高分辨、强杂波弱目标探测、抗干扰和多功能一体化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受到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专题立足于微波光子雷达系统及相关技术,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雷达信号产生、传输及处理等技术,新型雷达及一体化综合射频光子处理架构和应用等。

召集人:王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杨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李王哲(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委员(音序):董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谷一英(大连理工大学)、李若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尚远(清华大学)、莫修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王安乐(空军预警学院)、沃江海(暨南大学)、张方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

秘书:张业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4. 微波光子通信技术

本专题围绕微波光子技术在5G/6G/通信系统、空天陆海通信系统、安全抗干扰通信系统、空天地一体通信网络、地面接入网络、通感测融合系统、光电融合通信系统、高速数据中心等系统/网络中的应用发展需求,开展微波光子通信新方法、新机理和新技术研究探讨,开展微波光子通信体制、微波光子系统和“微波光子通信+”的融合技术研究探讨,开展微波光子通信系统芯片化技术、集成封测技术等工程化技术研究,共同推动微波光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召集人:谭庆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尹怡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董毅(北京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池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永胜(西北工业大学)、顾华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韩秀友(大连理工大学)、李少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李朝晖(中山大学)、刘明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裴丽(北京交通大学)、秦玉文(广东工业大学)、徐常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叶佳(西南交通大学)、尹飞飞(北京邮电大学)、余思远(中山大学)、余显斌(浙江大学)、张杰(北京邮电大学)、朱建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五所)

秘书:刘高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5. 智能微波光子技术

智能微波光子技术是微波光子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融通的新技术,旨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策略支持与判断能力,结合光子的宽带和实时优势,突破电子速率瓶颈,实现高频宽带微波信号的智能合成、计算与处理,为未来信息通信、感知计算等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专题计划研讨人工智能算法及信号处理、光计算、微波光子技术、量子计算、光电子集成技术、传感处理应用的有机融合方法、关键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场景,促进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发展,推动智能微波光子创新与进步。

召集人:刘永(电子科技大学)、王健(华中科技大学)、董晓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委员(音序):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戴一堂(北京邮电大学)、何吉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何建军(浙江大学)、江天(国防科技大学)、石暖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虞绍良(之江实验室)

秘书:曾珍(电子科技大学)

6. 微波光子测量与传感

本专题立足于微波光子学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面向精密测量与智能感知中新原理、新方法、新系统、新器件的突破与新场景应用需求,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信号光子学测量、光电器件测试与标定、光子毫米波/太赫兹检测与成像、微波光子传感器件与系统,以及上述器件与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

召集人: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尚剑(电子科技大学)、陈智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委员(音序):蔡海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陈阳(华东师范大学)、龚鹏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李奕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桂道(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王目光(北京交通大学)、王文亭(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王祥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意维(浙江大学)、朱厦(南开大学)

秘书:卢冰(重庆邮电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会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

一、核心技术进展

光子辅助微波信号生成

光生微波技术:通过光频梳、光电振荡器(OEO)等方案生成高频、低相位噪声的微波信号。例如,基于光频梳的OEO可实现THz波段的信号生成,相位噪声低于-150 dBc/Hz@10 kHz。

光子集成化:硅基光子学(SiPh)和氮化硅(Si₃N₄)平台的成熟,推动了OEO的小型化与集成化,如Intel的硅光芯片已实现GHz级OEO的片上集成。

微波光子滤波与处理

可调谐滤波器: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微环谐振器(MRR)等结构实现带宽、中心频率可调的滤波,频率响应时间缩短至纳秒级。

光子瞬时带宽扩展:通过光子时间拉伸(PTS)技术,将微波信号映射到光域进行实时处理,突破电子ADC的采样率限制,实现THz级瞬时带宽。

光子链路与传输

低损耗传输:光纤的损耗低至0.2 dB/km,支持长距离(数百公里)微波信号传输,且无电磁干扰。

相干光通信:结合高阶调制格式(如QPSK、16QAM)和数字信号处理(DSP),实现微波信号的高容量传输(Tbps级)。

微波光子雷达与成像

光子雷达系统:利用光子技术生成线性调频信号(LFM),结合光电探测器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分辨率可达厘米级。

分布式孔径雷达: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多个光子雷达节点,构建大孔径、低成本雷达系统,适用于无人机群监测。

二、应用领域现状

5G/6G通信

前传/回传网络:微波光子技术用于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长距离、大容量连接,支持毫米波频段(24-100 GHz)的传输。

太赫兹通信:光子辅助太赫兹波生成与调制技术,为6G超高速通信(100 Gbps+)提供候选方案。

航空航天与国防

卫星通信:光子链路替代传统同轴电缆,减轻卫星重量并提高抗辐射能力,如NASA的“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CRD)项目。

电子战系统:光子技术实现宽带、低噪声的信号截获与干扰,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量子信息科学

量子密钥分发(QKD):微波光子学用于量子态的制备、传输与测量,支持长距离(>1000 km)安全通信。

量子雷达:结合光子纠缠态,实现低可探测性目标探测,突破传统雷达的信噪比限制。

工业与医疗

光纤传感网络:利用微波光子技术实现分布式温度、应变传感,应用于油气管道监测、桥梁健康检测。

微波光子成像:光子辅助毫米波成像用于安检、无损检测,分辨率优于传统微波成像。

三、研究热点与挑战

研究热点

光子集成化:开发低功耗、高集成度的微波光子芯片(如InP、SiPh平台)。

人工智能融合: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光子链路参数,实现自适应信号处理。

非线性光子学:探索光子晶体、拓扑光子学等新结构,提升非线性效应效率。

关键挑战

成本与规模化:光子器件(如调制器、探测器)成本较高,需通过CMOS工艺兼容性降低制造成本。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缺乏统一的微波光子系统标准,制约多厂商设备互联。

高频段技术:THz频段的光子-微波转换效率低,需突破材料与器件限制。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通信与网络产业

5G/6G移动通信

前传与回传网络:微波光子技术通过光纤传输毫米波信号(24-100 GHz),解决基站与核心网间长距离、大容量连接问题,支持6G太赫兹(THz)频段的前端信号生成与调制。

分布式天线系统(DAS):利用光子链路替代传统同轴电缆,降低信号衰减(光纤损耗仅0.2 dB/km),实现室内外无缝覆盖。

卫星互联网:光子技术用于低轨卫星(LEO)间的激光通信,提升数据传输速率(Tbps级)并减少轨道间干扰。

光纤通信网络

相干光传输:结合高阶调制格式(如64QAM)和数字信号处理(DSP),实现单波长1.2 Tbps传输,支撑骨干网扩容。

光子辅助射频拉远:将基站射频信号通过光纤拉远至数十公里外,降低城区基站部署密度与成本。

二、航空航天与国防

卫星与航天器

星载光子载荷:采用光子链路替代传统电缆,减轻卫星重量(减少50%以上)并提高抗辐射能力,如NASA的“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CRD)项目。

深空通信:光子技术用于火星探测器与地球间的激光通信,数据传输速率比射频提升10倍以上。

雷达与电子战

光子雷达系统:通过光生微波技术生成线性调频信号(LFM),结合光电探测器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分辨率达厘米级),应用于战斗机目标识别与导弹制导。

分布式孔径雷达:利用光纤网络连接多个光子雷达节点,构建大孔径、低成本雷达网,适用于无人机群监测与反隐身目标探测。

电子对抗:光子技术实现宽带、低噪声的信号截获与干扰,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三、量子信息科学

量子通信

量子密钥分发(QKD):微波光子学用于量子态的制备、传输与测量,支持长距离(>1000 km)安全通信,如中国“墨子号”卫星的量子通信实验。

量子中继器:光子纠缠交换技术延长量子通信距离,构建全球量子互联网骨干网。

量子计算与传感

量子雷达:结合光子纠缠态,实现低可探测性目标探测,突破传统雷达信噪比限制。

量子精密测量:光子辅助微波技术提升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达10⁻¹⁸量级),用于导航卫星(如GPS III)与深空探测。

四、工业与医疗领域

光纤传感网络

分布式温度/应变传感:利用微波光子技术实现油气管道、桥梁、大坝的实时健康监测,检测精度达毫米级。

结构安全预警:在核电站、高铁轨道等关键基础设施中部署光子传感系统,提前发现微小形变或裂纹。

微波光子成像

安检与无损检测:光子辅助毫米波成像穿透衣物或包装材料,检测违禁品(如刀具、爆炸物),分辨率优于传统X射线。

医疗诊断:太赫兹光子成像用于皮肤癌早期筛查与生物组织分析,无辐射风险。

工业自动化

机器人视觉:微波光子雷达为无人驾驶车辆或工业机器人提供高精度环境感知,适应恶劣天气(如雾、雨)条件。

智能制造:光子技术实现工厂内设备间的高速数据交互(如5G+TSN),支撑柔性生产线与数字孪生系统。

五、能源与交通领域

智能电网

宽带电力线通信(BPLC):微波光子技术提升电网通信带宽(达Gbps级),支持实时监测与控制,减少停电事故。

高压设备监测:光子传感系统检测变压器、电缆的局部放电与温度异常,预防设备故障。

智能交通

车路协同(V2X):光子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间的低延迟通信(<10 ms),支撑自动驾驶与交通流量优化。

高铁通信:光纤-微波混合链路保障高铁运行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如5G+WiFi 6),提升乘客体验。

六、科研与前沿探索

天文观测

射电望远镜阵列:微波光子技术用于信号合成与相位校正,提升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成像分辨率,捕捉黑洞阴影。

太赫兹天文探测:光子辅助太赫兹接收机探测星际分子光谱,研究宇宙早期演化。

基础物理研究

粒子加速器:光子技术生成超短脉冲微波信号,驱动粒子束加速与聚焦,提升加速器能效。

引力波探测:光子传感系统监测激光干涉仪的微小位移(达10⁻¹⁹米量级),助力LIGO等探测器升级。

七、消费电子与新兴市场

消费级雷达

智能手机手势识别:光子辅助毫米波雷达实现非接触式交互,如滑动、按压等操作。

智能家居:微波光子传感器检测人体存在与运动,优化空调、照明能耗。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

光子定位系统:结合微波与光子技术实现室内亚米级定位,支撑VR/AR内容与真实环境无缝融合。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与高校1. 学术研究机构

美国贝尔实验室(Nokia Bell Labs)

核心贡献:光子集成技术、光电振荡器(OEO)的发明者,推动微波光子链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

技术突破:2010年实现硅基光子芯片与微波电路的单片集成,降低光子器件成本90%以上。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PQ)

核心贡献:量子微波光子学研究全球领先,实现光子纠缠态与微波信号的高效转换。

应用场景:量子雷达原型机、量子通信中继器。

日本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

核心贡献:太赫兹光子技术突破,开发出1 THz频段的光生微波源。

技术指标:相位噪声低于-130 dBc/Hz@10 kHz,支持6G超高速通信实验。

2. 顶尖高校

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团队:Lincoln Laboratory的微波光子学组。

成果:光子辅助雷达系统实现厘米级分辨率,应用于F-35战斗机目标识别。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研究重点:硅基光子学与微波光子集成。

商业化:孵化出Luxtera(现被Cisco收购)、Ayar Labs等光子芯片企业。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

技术突破:氮化硅(Si₃N₄)光子平台实现超低损耗(0.1 dB/cm),支撑光子滤波器、延迟线等关键器件。

二、国内核心研究力量1. 科研院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核心贡献:国内首个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开发出100 GHz带宽的微波光子链路。

应用场景:卫星激光通信、量子密钥分发(QKD)。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研究重点:光子雷达与成像技术。

成果:2022年实现光子辅助毫米波成像分辨率突破0.1毫米,应用于安检设备。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

技术突破:提出“光子-微波混合架构”,解决5G前传网络色散补偿难题。

2. 高校团队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微波光子滤波器、瞬时带宽扩展。

成果:开发出可调谐光子滤波器,频率响应时间缩短至10纳秒。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核心贡献:光纤传感网络技术领先,实现油气管道微小泄漏的实时监测(灵敏度达0.1 L/min)。

三、国际领先企业与品牌1. 光子芯片与器件

Intel(美国)

产品:硅基光子芯片(集成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

应用:数据中心光互连、5G前传模块,市占率超40%。

Lumentum(美国)

核心产品:高功率窄线宽激光器、相干光模块。

技术指标:激光器线宽<1 kHz,支持1000 km无中继传输。

Coherent(美国,原II-VI)

优势领域:铌酸锂(LiNbO₃)调制器、太赫兹组件。

应用场景:卫星通信、量子计算。

2. 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

Cisco(美国)

布局:收购Luxtera后推出硅光子交换机,支持1.6 Tbps端口密度。

市场:主导数据中心光互联市场,份额超60%。

Nokia(芬兰)

产品:光子辅助5G基站,实现毫米波信号的光纤拉远(达20 km)。

案例:为Verizon部署全美首个光子化5G网络。

Thales(法国)

核心业务:光子雷达系统、电子战设备。

技术亮点:光子雷达重量减轻60%,功耗降低50%。

四、国内代表性企业与品牌1. 光通信与光子集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布局:成立“光子引擎实验室”,研发硅光芯片与微波光子模块。

成果:2023年发布全球首款光子背板交换机,支持115.2 Tbps交换容量。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光子辅助5G前传设备,解决城区基站部署密度问题。

市场:国内5G光传输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光迅科技(武汉)

核心产品:高速光模块、光子集成芯片。

技术指标:400G光模块功耗低于10 W,支持80 km传输。

2. 雷达与传感系统

中国电科14所(南京)

成果:国内首款光子雷达样机,分辨率达5厘米,应用于歼-20战斗机。

技术突破:光生微波信号相位噪声低于-140 dBc/Hz@10 kHz。

亨通光电(苏州)

布局:光纤传感网络,覆盖油气、电力等领域。

案例:为中石油部署万公里级光纤传感监测系统。

3. 量子信息领域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量子密钥分发(QKD)设备、光子纠缠源。

应用: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络(“墨子号”卫星)。

本源量子(合肥)

布局:光子辅助量子计算,开发出20比特光子量子处理器原型。

技术路线:结合超导与光子技术,提升量子比特相干时间。

五、技术趋势与产业合作

光子集成化:Intel、华为等企业推动硅光芯片从分立器件向单片集成演进,目标2025年实现1.6 Tbps光模块商用。

量子-微波光子融合:科大国盾与中科院合作开发量子雷达,预计2030年部署于国防领域。

太赫兹技术突破:NICT与华为联合实验,实现1 THz频段的光子辅助通信,为6G提供候选方案。

标准化推进:IEEE成立“微波光子学技术委员会”(MWPTC),制定光子链路、器件测试标准。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研发类岗位1. 光子芯片设计工程师

职责:设计硅基、氮化硅(Si₃N₄)或铌酸锂(LiNbO₃)光子集成芯片,包括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器件的建模与仿真。

技能要求

精通Lumerical、COMSOL等光子仿真工具;

熟悉半导体制造工艺(如CMOS、MEMS);

掌握微波-光子协同设计方法。

典型企业:Intel、华为、Lumentum、光迅科技。

薪资范围:国内30-60万/年(资深专家可达100万+)。

2. 微波光子系统工程师

职责:开发光子辅助雷达、通信前端、量子密钥分发(QKD)等系统,优化链路性能(如带宽、噪声、损耗)。

技能要求

精通ADS、HFSS等微波仿真软件;

熟悉光子器件(如OEO、光子滤波器)的原理与应用;

具备系统级调试经验(如相位噪声抑制、色散补偿)。

典型企业:Thales、中国电科14所、科大国盾。

薪资范围:国内25-50万/年(军工领域薪资上浮30%)。

3. 量子微波光子工程师

职责:研究光子纠缠态生成、微波-光子量子接口、量子雷达信号处理等前沿技术。

技能要求

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理论基础;

掌握超导量子比特或光子纠缠实验技术;

熟悉FPGA/ASIC开发(用于量子控制)。

典型企业:IBM Quantum、本源量子、中科院半导体所。

薪资范围:国内40-80万/年(博士起薪)。

二、系统集成与测试类岗位1. 光子-微波系统集成工程师

职责:将光子芯片、射频模块、数字信号处理(DSP)等子系统集成,解决电磁兼容(EMC)、热管理等问题。

技能要求

熟悉高速PCB设计(如25G+信号完整性分析);

掌握光模块封装技术(如COB、BOX);

具备多物理场仿真能力(如热-力耦合分析)。

典型企业:Cisco、中兴通讯、亨通光电。

薪资范围:国内20-40万/年(海外项目经验者溢价20%)。

2. 微波光子测试工程师

职责:搭建测试平台,验证光子链路性能(如S参数、眼图、相位噪声),定位故障并优化设计。

技能要求

精通网络分析仪、示波器、光谱仪等仪器操作;

熟悉自动化测试脚本开发(如Python/LabVIEW);

具备误码率(BER)、信噪比(SNR)等指标分析能力。

典型企业:Keysight、是德科技、华为海思。

薪资范围:国内15-30万/年(高级测试专家可达50万+)。

三、应用开发类岗位1. 5G/6G光通信工程师

职责:开发光子辅助5G前传、回传模块,或6G太赫兹(THz)通信原型机。

技能要求

熟悉3GPP标准(如5G NR、6G愿景);

掌握光子毫米波生成技术(如光外差、光电振荡器);

具备MATLAB/Simulink系统建模能力。

典型企业:Nokia、爱立信、中国移动研究院。

薪资范围:国内25-45万/年(标准制定参与者薪资更高)。

2. 智能雷达算法工程师

职责:开发光子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如目标检测、成像、抗干扰)。

技能要求

精通雷达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DSP);

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雷达中的应用(如CFAR检测、微动特征提取);

熟悉FPGA/GPU加速开发。

典型企业:Raytheon、中国航天科工、大疆创新。

薪资范围:国内30-60万/年(军工领域薪资上浮50%)。

3. 光纤传感应用工程师

职责:开发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应用于油气管道、桥梁监测、医疗成像等领域。

技能要求

熟悉布里渊散射(BOTDR)、拉曼散射(DTS)等传感原理;

掌握上位机软件开发(如C#/LabVIEW);

具备现场部署与数据分析经验。

典型企业:Schlumberger、中石油管道局、华中数控。

薪资范围:国内18-35万/年(海外项目经验者溢价30%)。

四、新兴领域岗位1. 光子AI硬件工程师

职责:设计光子计算芯片(如光子矩阵乘法器),或开发光子辅助AI加速器。

技能要求

了解光子神经网络(ONN)架构;

熟悉TensorFlow/PyTorch光子仿真工具;

具备硬件描述语言(HDL)开发能力。

典型企业:Lightmatter、Lightelligence、清华大学天津电子院。

薪资范围:国内50-100万/年(初创公司股权激励)。

2. 太空光子通信工程师

职责:开发星载激光通信终端,或低轨卫星(LEO)间光子链路。

技能要求

熟悉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如抗辐射、热控);

掌握激光通信协议(如CCSDS);

具备卫星测试经验(如振动、热真空试验)。

典型企业:SpaceX、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蓝箭航天。

薪资范围:国内35-70万/年(航天系统内薪资较高)。

五、技能与资质要求

基础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光电子学、量子信息、信号处理。

编程能力:Python/MATLAB(算法开发)、Verilog/VHDL(硬件设计)、C++(系统软件)。

工具链:Lumerical(光子仿真)、ADS/HFSS(微波仿真)、LabVIEW(测试自动化)。

行业认证:IEEE微波光子学专项认证、Cisco光网络专家(CCNP)。

六、行业趋势与就业前景

产业爆发点

6G通信:2025年后进入标准制定阶段,光子辅助太赫兹通信需求激增;

量子互联网:2030年前后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量子微波光子人才缺口大;

智能雷达:无人机、自动驾驶推动光子雷达小型化、低成本化。

地域分布

国内:北京(中科院、华为)、武汉(光谷)、合肥(量子产业)、成都(军工电子);

国际:美国硅谷(Intel、Lumentum)、欧洲(Thales、Nokia)、日本(NICT)。

薪资增长:资深工程师年薪可达百万级,初创公司股权激励普遍。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