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九届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24 ~ 2025-10-26
举办场地:西南大学北碚校区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狄小华
会议介绍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法律心理学学科发展,是中国法律心理学事业的引领者。为了深入探讨AI技术如何助力法律心理学研究,如何借助AI技术促进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AI时代如何培养适应跨学科需求的法律心理学人才,推动法律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结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在西南大学召开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大会,热忱欢迎各位学界和实践部门同仁参会。

大会主题

跨界与融合:AI时代的法律心理学及其应用

大会主席:狄小华

大会执行主席:陈通、周晖

大会秘书长:张璇、单禹皓、徐胤

受邀参会嘉宾

毕惜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狄小华(南京大学)

傅小兰(上海交通大学)

付秋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李 安(丽水学院)

马 皑(中国政法大学)

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

苏 超(人民日报社)

(拟定,按姓氏拼音排序)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法律心理学专业研究现状

一、核心研究领域与进展

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

犯罪动机与人格研究:聚焦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等特质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结合神经科学方法(如fMRI、EEG)探索犯罪倾向的生物基础。

犯罪预测与风险评估: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犯罪风险评估工具(如COMPAS系统),但面临算法偏见和伦理争议。

网络犯罪心理:研究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的心理机制,揭示匿名性、去个性化对行为的影响。

司法决策与法律程序

陪审团决策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和真实案例分析,探讨证据呈现方式、陪审员偏见(如种族、性别)对判决的影响。

法官决策心理:研究认知负荷、情绪状态对法律解释和量刑的影响,提出减少决策偏差的干预策略。

认罪协商与 plea bargaining:分析被告心理压力、律师策略对认罪决策的作用,揭示程序正义与效率的平衡点。

证人证言与法律证据

错误记忆与虚假证言: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现场研究,揭示误导性提问、社会压力如何导致证人记忆扭曲。

儿童证人可靠性:针对儿童证言易受暗示的特点,开发更科学的询问技巧(如认知访谈法)。

专家证言效力:研究陪审员对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专家证据的接受度,探讨科学证据的呈现方式对判决的影响。

法律社会影响与政策应用

法律威慑效应: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刑罚严厉性、确定性对犯罪率的抑制作用,为立法提供心理依据。

恢复性司法:分析被害人-加害人和解程序的心理效果,探索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性。

法律文化与心理差异:比较不同法律体系(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下公众的法律意识、合规行为差异。

二、研究方法创新

跨学科技术融合

神经法学(Neurolaw):结合脑成像技术(如fMRI)研究道德判断、自由意志等法律哲学问题的神经基础。

大数据与行为分析:利用社交媒体数据、犯罪记录等大规模数据集,挖掘犯罪模式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联。

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犯罪现场或司法场景,控制变量以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实验设计与现场研究结合

实验室实验控制严格,但生态效度有限;现场研究(如对真实案件的追踪)增强外部有效性,但变量控制难度大。当前趋势是两者结合,例如通过模拟法庭实验验证现场观察结果。

质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被用于探索复杂法律现象(如性侵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死刑犯的临终心理),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

三、挑战与争议

伦理问题

研究中可能涉及敏感话题(如儿童虐待、暴力犯罪),需平衡科学价值与参与者权益保护。

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自由意志”争议,例如脑成像结果是否应作为减刑依据。

方法论局限性

实验室实验的外部效度受质疑,现场研究又难以控制混杂变量。

跨文化比较中,法律概念(如“正义”)的翻译和文化适配性问题突出。

政策转化障碍

学术研究成果与法律实践存在“实施鸿沟”,例如犯罪预测工具可能因算法不透明被法庭拒绝采纳。

公众对心理学证据的接受度受媒体渲染(如“测谎仪”神话)影响,需加强科学传播。

四、未来趋势

技术驱动的精细化研究

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法律文本与心理数据,揭示隐性偏见或模式。

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实时监测司法人员情绪状态,优化决策环境。

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在跨国犯罪、国际人权法等领域开展比较研究,同时关注本土法律文化对心理机制的影响(如中国“人情社会”对司法信任的作用)。

应用导向的跨学科合作

与法律实务界(法官、律师、警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设计研究问题并推动成果转化。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例如通过心理干预减少监狱暴力、促进罪犯再社会化。

五、典型案例

DNA冤案与证人记忆研究:美国“无辜者计划”通过DNA证据推翻错误判决,推动心理学界对目击证言可靠性的系统研究。

斯坦福监狱实验争议:该经典研究虽因伦理问题受批评,但激发了对权力动态、角色扮演等法律心理现象的深入探讨。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其制定过程涉及心理学专家对隐私权、数据主体同意等概念的心理机制分析。

法律心理学专业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司法系统:优化法律程序与决策

刑事司法领域

犯罪侦查与审讯

应用心理学技巧(如认知访谈法)提高证人记忆提取的准确性,减少虚假陈述。

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如反社会人格、焦虑水平),设计更有效的审讯策略。

量刑与风险评估

开发犯罪风险评估工具(如静态-99量表、HCR-20),辅助法官判断再犯可能性,制定个性化量刑方案。

研究缓刑官与罪犯的互动模式,优化社区矫正效果。

陪审团与法官决策

通过模拟实验分析证据呈现顺序、专家证言形式对判决的影响,为庭审策略提供依据。

探索法官情绪状态(如疲劳、压力)对法律解释的偏差,推动决策环境优化。

民事司法领域

纠纷调解与仲裁

运用沟通心理学技巧(如积极倾听、共情表达)促进当事人达成和解,降低诉讼成本。

分析调解员的中立性感知对调解结果的影响,提升程序公正性。

家庭法律事务

研究离婚、监护权争夺中的亲子关系心理,为儿童最佳利益原则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心理评估识别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制定保护措施。

二、公共安全与执法:预防犯罪与提升效率

犯罪预防与社区安全

环境犯罪学应用

结合“破窗理论”和心理学研究,设计城市空间布局(如照明、监控)以减少犯罪机会。

通过社区心理干预(如青少年犯罪预防项目)降低高危群体犯罪倾向。

网络犯罪治理

分析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的心理动机(如匿名性带来的去个性化效应),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

研究公众对网络隐私政策的认知偏差,优化法律宣传效果。

执法实践优化

警察培训与决策

训练警察在高压情境下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过度使用武力的风险。

通过模拟训练提升警察对危机谈判(如人质事件)的心理把控能力。

执法透明度与公众信任

研究警察制服颜色、车身涂装等视觉元素对公众信任感的影响,改善警民关系。

分析执法记录仪使用对警察行为规范化的心理机制。

三、企业与商业领域: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

企业合规与伦理

反腐败与内部调查

通过组织心理学研究识别企业中的“灰色地带”行为(如利益冲突、礼品接受),设计合规培训项目。

分析举报人心理障碍(如恐惧报复、忠诚冲突),建立匿名举报机制。

消费者保护与法律沟通

研究消费者对隐私条款、合同条款的理解偏差,优化法律文本的可读性。

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测试广告宣传的合法性边界,避免误导性营销。

人力资源与职场法律

反歧视与多元化管理

分析招聘、晋升中的隐性偏见(如性别、年龄歧视),开发无偏见评估工具。

研究职场性骚扰受害者的沉默心理,完善举报与保护机制。

劳动争议调解

运用冲突解决心理学技巧(如利益协商、情绪管理)降低劳资纠纷升级风险。

通过心理评估判断员工因工作压力引发的精神损害赔偿诉求的合理性。

四、科技与数据领域:算法伦理与数字正义

人工智能与法律决策

算法偏见审计

分析犯罪预测算法(如COMPAS)中潜在的种族、性别偏见,提出公平性优化方案。

研究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划分的公众心理接受度,为立法提供依据。

数字证据与心理分析

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如抑郁、攻击性倾向)。

探索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证人证言可信度的影响,完善证据审查规则。

隐私与数据保护

用户同意机制设计

研究“黑暗模式”(Dark Pattern)对用户隐私选择的心理操纵,推动透明化设计。

通过眼动追踪实验测试隐私政策阅读行为,优化信息披露方式。

数据泄露危机管理

分析受害者对数据泄露事件的认知反应(如焦虑、信任丧失),制定心理干预策略。

研究企业道歉声明中的情感表达对公众原谅意愿的影响。

五、社会服务与公共政策:促进公平与福祉

弱势群体保护

移民与难民法律

研究创伤后移民的心理适应问题,为庇护申请提供心理评估证据。

分析文化差异对法律程序参与度的影响,设计多语言服务方案。

残障人士权益

通过认知心理学研究评估残障人士的法律能力(如签订合同、遗嘱能力),反对歧视性监护制度。

分析无障碍设施设计对残障人士社会参与的心理激励作用。

公共卫生与法律

疫苗接种政策

研究公众对疫苗强制令的心理抵触(如自由意志感知、群体免疫认知),优化沟通策略。

分析疫情期间隔离措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法律限制与人权平衡提供依据。

心理健康立法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推动精神卫生法修订,扩大强制住院的适用范围与程序保障。

分析自杀干预热线的心理支持效果,完善危机响应体系。

六、教育与学术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法律心理学专业教育

设计跨学科课程(如“法律与认知科学”“犯罪神经心理学”),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心理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模拟法庭、犯罪现场重建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

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机构的课题研究,为立法修订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通过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推动全球法律心理学标准制定。

典型案例

美国“无辜者计划”(Innocence Project)

通过DNA证据推翻错误判决,并联合法律心理学家研究目击证言错误机制,推动多州改革证人辨认程序(如顺序呈示法)。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其制定过程涉及心理学专家对“数据主体同意”心理机制的分析,要求隐私政策以清晰、简明的方式呈现。

中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法律心理学家参与研究被告认罪决策的心理压力源,为制度设计提供平衡效率与公正的建议。

法律心理学专业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学术研究机构

美国心理法律协会(American Psychology-Law Society, AP-LS)

地位:隶属于美国心理学会(APA),是法律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之一。

研究领域:涵盖证人证言、司法决策、犯罪行为、家庭法律心理等,定期举办国际会议并出版《心理学、公共政策与法律》期刊。

影响力:推动全球法律心理学研究标准化,其成员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司法决策偏差)。

马克斯·普朗克犯罪、安全与法律研究所(德国)

特色:聚焦犯罪神经科学、恐怖主义心理、监狱改革等前沿课题,拥有全球顶尖的犯罪实验室。

成果: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心理变态者的神经机制,为立法提供生物心理学依据。

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英国)

研究方向:结合大数据与行为科学,分析犯罪模式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例如研究伦敦街头犯罪的空间分布规律。

合作:与英国警方合作开发犯罪预测模型,优化警力部署。

北京大学法律心理学研究所(中国)

定位:国内首个法律心理学专业研究机构,聚焦中国司法改革中的心理问题(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少年司法)。

实践: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课题研究,为量刑规范化提供心理评估工具。

二、司法实践机构

美国联邦司法中心(Federal Judicial Center, FJC)

职能:为联邦法官提供法律心理学培训,研究陪审团决策、证据呈现等课题。

项目:开发“科学证据教学模块”,帮助法官理解DNA、神经科学等复杂证据的心理影响。

英国司法学院(Judicial College)

培训内容:将法律心理学纳入法官必修课程,例如分析性别偏见对量刑的影响。

案例:通过模拟庭审训练法官识别证人记忆错误,减少冤假错案。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

合作:联合高校开展“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中的心理机制研究,例如优化证人出庭作证程序。

成果:推动《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制定,考虑当事人线上参与的心理适应性。

三、企业与科技品牌

HireVue(美国)

业务:利用AI视频面试分析应聘者微表情、语调等心理特征,辅助企业招聘决策。

争议:因算法偏见问题(如对少数族裔的误判)引发法律诉讼,推动法律心理学界研究AI伦理。

Palantir Technologies(美国)

应用:其数据分析平台被警方用于犯罪热点预测,需法律心理学家设计算法公平性审计框架。

案例:为洛杉矶警察局优化暴力犯罪预测模型,减少对低收入社区的过度监控。

腾讯安全部(中国)

研究:联合高校分析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心理脆弱性(如贪婪、恐惧),开发反诈宣传策略。

成果: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推送个性化预警信息,降低受骗率。

LexisNexis(全球法律信息服务商)

工具:在其法律数据库中集成心理学文献检索功能,帮助律师引用行为科学证据(如目击证言可靠性研究)。

合作:与AP-LS联合发布《法律心理学实践指南》。

四、国际组织与智库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

项目:在反恐、反腐败领域应用法律心理学,例如分析恐怖分子招募策略的心理机制。

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司法人员提供“心理侧写”技术培训,提升犯罪侦查能力。

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研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监狱改革方案(如心理治疗对再犯率的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报告:发布《美国量刑改革的心理经济学分析》,推动联邦量刑指南修订。

世界卫生组织(WHO)

领域:在精神卫生法制定中引入法律心理学,例如评估强制住院对患者心理权利的影响。

标准:制定《心理健康与社会包容国际准则》,强调法律程序中的心理支持。

五、典型合作案例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科技公司

联合研究算法推荐对用户法律意识的影响(如虚假信息传播),推动《算法问责法》立法。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与字节跳动

分析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员的心理压力源,优化劳动保护制度。

欧洲刑警组织(Europol)与荷兰警方

利用法律心理学技巧设计网络犯罪诱捕方案,提高跨国执法效率。

行业趋势与挑战

技术驱动:AI、大数据使法律心理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但需应对算法偏见、隐私保护等伦理问题。

全球化协作:跨国犯罪、国际人权法等领域的研究需加强跨文化比较,例如比较中美陪审团制度的心理差异。

实践转化:学术成果与司法实践存在“实施鸿沟”,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如法官-心理学家联合工作组)。

法律心理学专业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司法系统相关岗位

司法心理评估专家

职责:为法院、检察院提供心理评估服务,例如:

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再犯风险;

分析证人记忆可靠性,辅助证据采信;

参与量刑建议,为缓刑、假释决策提供心理依据。

典型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省级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

案例:某省高院招聘“少年司法心理评估员”,要求具备法律心理学硕士学历及儿童心理评估资质。

陪审团研究与顾问

职责

通过模拟实验分析证据呈现顺序、专家证言形式对陪审团判决的影响;

为律师团队设计庭审策略(如如何降低被告“冷酷形象”对陪审员的负面心理影响)。

典型单位:红圈律师事务所(如金杜、君合)、国际仲裁机构。

技能需求:熟悉SPSS/R统计软件、具备焦点小组讨论主持能力。

监狱与社区矫正心理专家

职责

设计罪犯心理矫正方案(如愤怒管理训练、认知行为疗法);

评估社区矫正对象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监管措施。

典型单位: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省级监狱管理局心理矫正中心。

发展路径:可晋升为监狱心理科主任或参与国家级矫正项目研发。

二、公共安全与执法领域岗位

犯罪分析与预防顾问

职责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犯罪心理学,预测犯罪热点区域;

为警方设计反扒、反诈宣传策略(如利用“损失厌恶”心理设计警示标语)。

典型单位: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区级公安分局刑侦大队。

案例:某市公安局招聘“犯罪心理分析师”,要求具备犯罪学背景及数据分析能力。

执法行为研究员

职责

通过眼动追踪、脑电监测等技术分析警察在高压情境下的决策偏差;

开发执法记录仪使用规范,减少过度执法风险。

典型单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警察学院战术训练部。

技能需求:熟悉实验心理学设计、掌握E-Prime等实验编程软件。

网络犯罪心理侧写师

职责

分析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的心理动机(如匿名性带来的去个性化效应);

协助构建网络犯罪嫌疑人心理画像模型。

典型单位: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大型互联网企业安全部(如腾讯安全、阿里安全)。

新兴领域:元宇宙犯罪心理研究(如虚拟货币诈骗受害者心理分析)。

三、企业与商业领域岗位

企业合规与伦理顾问

职责

识别企业运营中的法律心理风险(如员工对反贿赂政策的认知偏差);

设计合规培训项目(如通过模拟腐败场景测试员工决策倾向)。

典型单位:跨国公司法务部(如华为、西门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规团队。

案例:某跨国药企招聘“合规心理学家”,要求具备FCPA(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实践经验。

消费者保护与法律沟通专员

职责

测试广告宣传的合法性边界(如“最佳”“唯一”等绝对化用语的消费者心理感知);

优化隐私政策文本的可读性(通过眼动实验分析用户阅读行为)。

典型单位:电商平台法务部(如京东、亚马逊)、消费者协会。

技能需求:熟悉A/B测试方法、掌握用户调研工具(如Qualtrics)。

人力资源法律心理顾问

职责

分析招聘、晋升中的隐性偏见(如性别、年龄歧视);

设计无偏见评估工具(如结构化面试评分表)。

典型单位:大型企业HR部门(如字节跳动、宝洁)、专业猎头公司。

案例:某科技公司招聘“多元化与包容性(D&I)心理学家”,要求具备IAT(内隐联想测验)分析经验。

四、科技与数据领域岗位

AI算法伦理研究员

职责

审计犯罪预测算法(如COMPAS)中的种族、性别偏见;

研究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的公众心理接受度。

典型单位:AI公司伦理委员会(如OpenAI、商汤科技)、科技智库(如未来论坛)。

新兴方向:生成式AI内容治理(如深度伪造检测的心理机制研究)。

数字证据心理分析师

职责

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如抑郁、攻击性倾向);

评估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浏览历史)对案件定性的心理影响。

典型单位: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CCRC)。

技能需求:熟悉Python数据挖掘、掌握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

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研究员

职责

研究“黑暗模式”(Dark Pattern)对用户隐私选择的心理操纵;

优化数据泄露危机中的公众沟通策略(如道歉声明的情感表达分析)。

典型单位:互联网企业用户研究部(如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UX)、数据合规科技公司(如OneTrust)。

案例:某社交平台招聘“隐私心理学家”,要求具备行为经济学背景。

五、社会服务与公共政策领域岗位

弱势群体法律心理支持专员

职责

为移民、难民提供庇护申请心理评估(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

分析残障人士法律能力(如签订合同、遗嘱能力),反对歧视性监护制度。

典型单位:国际移民组织(IOM)、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技能需求:掌握跨文化心理评估工具(如HARE量表)。

公共卫生法律政策研究员

职责

研究公众对疫苗强制令的心理抵触(如自由意志感知、群体免疫认知);

评估隔离措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法律限制与人权平衡提供依据。

典型单位: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控中心。

新兴领域:气候危机法律心理研究(如公众对碳税政策的接受度分析)。

国际组织法律心理学顾问

职责

参与联合国反恐、反腐败项目中的心理机制研究;

为发展中国家司法改革提供心理科学支持(如陪审团制度本土化设计)。

典型单位: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亚洲开发银行(ADB)。

要求: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及第二外语(如法语、阿拉伯语)。

六、学术与教育领域岗位

法律心理学专业教师/研究员

职责

开设《法律与认知科学》《犯罪神经心理学》等课程;

主持国家级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算法歧视的法律心理机制研究”)。

典型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

发展路径:从助理教授晋升为教授,或转向政策咨询领域。

司法考试培训讲师

职责

解析法律心理学在司法考试中的考点(如证人证言错误机制);

设计案例分析题,培养考生法律决策思维。

典型单位:瑞达法考、众合法考等培训机构。

优势:时间灵活,适合兼职或自由职业。

行业趋势与就业建议

技术融合趋势

掌握Python、R等编程语言,结合AI工具(如ChatGPT辅助文献综述)提升竞争力。

关注脑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前沿领域,例如研究神经法律学(Neurolaw)在测谎中的应用。

跨学科背景需求

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例如“法律+心理学+数据科学”或“法学+犯罪学+社会学”背景。

建议辅修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或公共政策双学位。

实践导向建议

参与模拟法庭、犯罪现场重建等实践课程,积累案例分析经验。

通过实习进入法院心理评估部门、企业合规团队或科技公司用户研究部。

国际化发展路径

考取国际认证(如美国心理学会APA认证、英国心理学会BPS认证);

申请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拓展全球视野。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