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汇聚粒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推动先天性免疫领域的下一步突破,探索粒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多重作用,由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分子免疫学专业分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粒细胞会议”,将于2025年9月15日至9月18日在上海召开。本次粒细胞会议旨在延续首届会议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激励本土和区域的科研团队加速粒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我们诚邀您参加本次盛会,共襄粒细胞生物学研究发展大计。
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
9月15日 15:00报到
9月16日 大会主旨报告、专题报告
9月17日 专题报告
9月18日 专题报告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国际粒细胞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国际粒细胞研究现状
一、粒细胞分类与功能深化
中性粒细胞
传统认知突破:过去认为中性粒细胞是短寿命、功能单一的吞噬细胞,现发现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可通过表型(如CD16、CD62L)和功能(如NETosis、趋化因子分泌)分为不同亚群,参与炎症调控、组织修复及肿瘤免疫。
NETosis机制: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机制(如ROS依赖性、PAD4酶作用)及其在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
代谢重编程:中性粒细胞在激活后通过糖酵解、谷氨酰胺代谢等途径快速适应微环境,影响其寿命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免疫调节新角色:除抗寄生虫作用外,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分泌IL-4、IL-13等细胞因子参与Th2型免疫反应,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
组织修复功能:在肝脏、肠道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生长因子(如TGF-β)促进修复,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纤维化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
IgE介导的过敏核心:作为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的主要表达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通过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引发速发型超敏反应。
免疫调节潜力:近期研究显示其可分泌IL-4、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并可能通过抗原呈递功能影响T细胞分化。
二、粒细胞与疾病关联研究
感染性疾病
抗真菌免疫:中性粒细胞通过Dectin-1受体识别β-葡聚糖,激活ROS和NETs形成,是抗念珠菌感染的关键防线。
细菌感染策略:某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逃避中性粒细胞吞噬或抑制NETosis实现免疫逃逸,相关机制成为抗菌药物研发新靶点。
肿瘤免疫
促肿瘤与抗肿瘤双重角色:
促肿瘤: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通过分泌IL-17、VEGF等促进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
抗肿瘤:在特定条件下(如PD-L1阻断),中性粒细胞可被激活为抗肿瘤效应细胞,其表型转换机制待阐明。
CAR-中性粒细胞疗法:初步探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中性粒细胞,增强其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
自身免疫病
NETs与疾病进展: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疾病中,异常NETs沉积可激活补体系统,促进自身抗体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靶向治疗:针对NETosis关键酶(如PAD4)的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旨在阻断自身免疫反应。
三、技术突破与研究方法
单细胞测序技术
揭示中性粒细胞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异质性,识别出促炎、抗炎、组织修复等不同功能亚群。
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代谢重编程现象,影响其免疫调节功能。
类器官与微流体芯片
利用肠道类器官模型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发现其与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微流体芯片模拟血管环境,实时观察中性粒细胞滚动、黏附及跨内皮迁移过程。
CRISPR-Cas9基因编辑
构建粒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解析关键分子(如CXCR2、G-CSF受体)在粒细胞发育和功能中的作用。
四、临床转化与应用前景
靶向治疗药物
CXCR2抑制剂:阻断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银屑病。
抗IL-5抗体:通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显著改善重度哮喘患者的症状。
细胞疗法
过继性粒细胞转移:探索将健康供体的中性粒细胞输注给感染或肿瘤患者,增强免疫应答。
CAR-中性粒细胞:初步实验显示其可靶向清除白血病细胞,但需解决存活时间短、靶向性不足等问题。
诊断标志物
NETs成分检测:血浆中cfDNA、MPO-DNA复合物水平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五、未来挑战与方向
粒细胞异质性解析: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如转录组、表观遗传组)全面刻画不同亚群的功能与调控网络。
微环境互作机制:研究粒细胞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揭示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关键节点。
临床转化瓶颈:解决粒细胞体外扩增困难、体内存活时间短等问题,推动细胞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国际粒细胞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药健康产业
创新药物研发
靶向炎症通路:
针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2)的抑制剂可阻断炎症细胞浸润,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例如,AZD5069(CXCR2拮抗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抑制NETosis关键酶(如PAD4)的药物可减少自身免疫病中的组织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血管炎。
调节粒细胞功能:
抗IL-5抗体(如美泊利单抗)通过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显著改善重度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症状。
G-CSF类似物(如非格司亭)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用于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和治疗。
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
过继性粒细胞转移:
将健康供体的中性粒细胞输注给感染或肿瘤患者,增强免疫应答。例如,在脓毒症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输注可提高细菌清除率。
CAR-中性粒细胞疗法: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中性粒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靶向清除白血病细胞或实体瘤细胞。初步实验显示其潜力,但需解决存活时间短和靶向性不足的问题。
组织修复应用:
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如TGF-β)可促进肝脏和肠道损伤修复,相关细胞因子或外泌体产品可能用于纤维化疾病治疗。
诊断与生物标志物开发
NETs成分检测:
血浆中cfDNA、MPO-DNA复合物水平可作为SLE、血管炎等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决策。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在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检测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
单细胞技术与多组学分析
粒细胞异质性解析: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识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不同亚群,揭示其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功能差异,为精准医疗提供依据。
空间转录组学:
结合类器官模型,研究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代谢重编程,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类器官与微流体芯片技术
疾病模型构建:
利用肠道类器官模型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作用,发现其与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加速药物筛选。
药物筛选平台:
微流体芯片模拟血管环境,实时观察中性粒细胞滚动、黏附及跨内皮迁移过程,用于评估抗炎药物的疗效。
三、农业与兽医学领域
动物健康与疾病防控
抗寄生虫免疫:
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刍动物(如牛、羊)抗肝片吸虫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研究可优化疫苗设计。
细菌感染治疗:
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的动物(如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通过调节G-CSF水平或使用CXCR2抑制剂可改善预后。
畜牧业生产优化
应激响应研究:
运输、高温等应激因素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肉质下降(如PSE肉)。通过调控粒细胞功能可减少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四、环境科学与公共卫生领域
环境污染与健康评估
空气污染影响:
颗粒物(PM2.5)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引发肺部炎症。研究粒细胞反应机制可为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职业暴露防护:
在化工、矿业等行业,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可导致粒细胞功能异常。通过监测粒细胞标志物(如NETs水平)可评估工人健康风险。
传染病防控
抗真菌药物研发:
中性粒细胞通过Dectin-1受体识别念珠菌,激活ROS和NETs形成。针对这一通路的抑制剂可增强抗真菌药物疗效。
疫苗设计:
嗜碱性粒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过敏原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相关研究可优化疫苗配方。
五、材料科学与医疗器械领域
生物材料设计
抗炎涂层:
在植入式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血管支架)表面修饰CXCR2拮抗剂或NETs抑制剂,可减少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药物递送系统:
利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特性,设计靶向递送系统,将抗炎药物精准输送至炎症部位。
诊断设备开发
便携式检测仪:
基于微流体芯片技术,开发快速检测NETs成分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便携式设备,用于现场诊断(如哮喘急性发作监测)。
六、食品与营养产业
功能性食品开发
免疫调节成分:
某些膳食纤维(如β-葡聚糖)可激活中性粒细胞Dectin-1受体,增强免疫防御能力。相关研究可指导功能性食品(如益生菌、益生元)的配方设计。
过敏原管理:
通过调节嗜碱性粒细胞功能,减少食物过敏反应。例如,开发低致敏性花生品种或酶解技术降低过敏原活性。
未来展望
随着粒细胞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例如:
合成生物学:设计人工粒细胞,实现精准免疫调控;
AI辅助药物研发:利用机器学习预测粒细胞相关药物靶点;
全球健康:针对热带病(如疟疾、利什曼病)开发基于粒细胞的新型疗法。
国际粒细胞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
长期主导中性粒细胞在感染免疫中的研究,例如发现NETosis机制及其在脓毒症、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资助多项跨国合作项目,推动粒细胞疗法(如CAR-中性粒细胞)的临床前研究。
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聚焦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的双重角色,探索其促肿瘤与抗肿瘤功能的转换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免疫学系:
由Ulrich von Andrian教授领衔,利用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实时观察中性粒细胞在活体组织中的迁移与功能,揭示其在炎症和肿瘤中的动态调控。
开发类器官模型,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在肠道炎症(如克罗恩病)中的代谢重编程机制。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
Cornelius V. Weijer实验室:
结合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解析中性粒细胞亚群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异质性,发现新型抗炎亚群。
探索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原免疫治疗中的抗原呈递功能,优化疫苗设计。
2. 欧洲
德国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s)
感染生物学研究所(MPIIB):
由Arturo Zychlinsky教授团队发现NETosis现象,并深入解析其分子机制(如PAD4酶作用、ROS依赖性),推动相关抑制剂研发。
免疫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所(MPI-IE):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粒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揭示CXCR2、G-CSF受体等关键分子在粒细胞发育中的功能。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免疫学系:
聚焦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发现其分泌的IL-33可激活Th2型免疫反应,为哮喘治疗提供新策略。
开发微流体芯片技术,模拟血管环境,实时观察中性粒细胞滚动、黏附及跨内皮迁移过程。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
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
结合合成生物学与材料科学,设计人工粒细胞载体,实现精准药物递送(如抗炎分子靶向炎症部位)。
3. 亚洲
日本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
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
长期研究中性粒细胞在抗真菌感染中的作用,发现Dectin-1受体识别β-葡聚糖的信号通路,为抗真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工学院生物材料系:
开发抗炎涂层技术,在植入式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表面修饰CXCR2拮抗剂,减少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李光前医学院:
利用东南亚人群队列,研究粒细胞功能变异与传染病(如登革热、结核病)易感性的关联,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
二、国际领先企业品牌1. 跨国药企
诺华(Novartis)
研发管线:
抗IL-5抗体药物(如美泊利单抗)已获批用于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显著降低患者急性发作率。
投资CXCR2抑制剂研发,针对COPD和银屑病开展临床试验。
葛兰素史克(GSK)
过敏与免疫学部门:
开发嗜碱性粒细胞靶向疗法,通过调节IgE介导的信号通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与学术机构合作,探索NETs抑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潜力。
赛诺菲(Sanofi)
免疫炎症事业部:
推进G-CSF类似物(如非格司亭)的改良剂型研发,提高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布局CAR-中性粒细胞疗法,与初创企业合作推进技术转化。
2. 生物技术公司
美国Amgen(安进)
创新药物平台:
开发靶向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阻断CXCR2和IL-8信号,增强抗炎效果。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中性粒细胞亚群特异性表面标记,为细胞疗法提供靶点。
英国BenevolentAI
AI驱动药物发现:
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粒细胞相关组学数据,预测新型抗炎药物靶点(如NETosis关键蛋白),缩短研发周期。
中国药明康德(WuXi AppTec)
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
提供CAR-中性粒细胞制备的CRO服务,包括病毒载体构建、细胞转导与扩增,支持全球客户开展临床前研究。
3. 诊断与检测企业
瑞士Roche(罗氏)
伴随诊断业务:
开发血浆MPO-DNA复合物检测试剂盒,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自动化检测平台:
推出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仪,实现哮喘患者病情的快速评估。
美国QuidelOrtho
炎症标志物检测:
提供NETs成分(如cfDNA)的即时检测(POCT)解决方案,应用于急诊科脓毒症早期诊断。
三、行业趋势与未来布局
跨学科融合:
学术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例如NIH与诺华联合开展CAR-中性粒细胞临床试验,加速技术转化。
精准医疗导向:
基于粒细胞异质性的分型诊断(如中性粒细胞亚群检测)将成为临床常规项目,推动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新兴市场拓展:
亚洲和拉美地区因传染病负担重、医疗需求增长,成为粒细胞相关药物和诊断技术的新兴市场,本土企业(如中国恒瑞医药)加速布局。
国际粒细胞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学术研究机构岗位1. 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Researcher)
研究方向:
中性粒细胞异质性解析(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
NETosis机制与疾病关联(自身免疫病、肿瘤微环境)
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代谢调控
粒细胞疗法开发(CAR-中性粒细胞、过继性转移)
典型机构:
美国NIH、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
能力要求:
博士学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熟练掌握动物模型构建、流式细胞术、类器官培养等技能
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如Nature Immunology、Cell子刊)
具备独立设计课题与撰写基金申请的能力
2. 助理教授/副教授(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
研究方向:
粒细胞与感染免疫(如抗真菌、抗寄生虫机制)
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粒细胞调控
粒细胞相关生物标志物开发
典型机构:
英国剑桥大学、瑞士ETH Zurich、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能力要求:
博士后经历(3-5年)及独立科研团队管理经验
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如NIH R01、欧盟ERC Grant)
在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如担任期刊编委、学术会议主席)
3. 科研技术员(Research Technician)
岗位职责:
协助实验室日常运营(试剂配制、细胞培养、动物实验)
执行具体实验操作(如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
数据整理与初步分析
典型机构:
全球各类大学免疫学实验室、研究所核心设施平台
能力要求:
本科及以上学历(生物学、医学相关专业)
具备基础实验室技能(如移液器使用、显微镜操作)
细心、责任心强,能适应重复性工作
二、生物医药产业岗位1. 药物研发科学家(Drug Discovery Scientist)
研究方向:
靶向粒细胞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抗体开发(如CXCR2拮抗剂、PAD4抑制剂)
粒细胞疗法工艺优化(CAR-中性粒细胞构建、体外扩增)
粒细胞相关生物标志物验证(用于药物临床试验分层)
典型企业:
跨国药企:诺华、葛兰素史克、赛诺菲、罗氏
生物技术公司:Amgen、Regeneron、药明康德(细胞治疗部门)
能力要求:
博士学历(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
熟悉药物筛选流程(如高通量筛选、动物模型药效评价)
具备IND申报经验或熟悉FDA/EMA监管要求者优先
2. 临床前研究经理(Preclinical Research Manager)
岗位职责:
设计并执行粒细胞相关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方案(药代动力学、毒理学)
与CRO合作推进GLP/GCP合规性实验
分析数据并撰写临床前研究报告
典型企业:
大型药企临床前研发部门、专业CRO公司(如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能力要求:
硕士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行业经验)
熟悉ICH指南及GLP规范
具备项目管理能力(预算控制、跨部门协作)
3. 医学事务专员(Medical Science Liaison, MSL)
岗位职责:
向临床医生传递粒细胞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药物信息
收集临床需求并反馈至研发部门
参与学术会议演讲与专家共识制定
典型企业:
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拥有粒细胞相关药物管线的公司
能力要求:
临床医学/药学背景(MD/PhD优先)
优秀的沟通与演讲能力
熟悉自身免疫病、肿瘤或感染领域临床实践
三、诊断与检测技术岗位1. 诊断试剂研发工程师(Diagnostic Reagent Engineer)
研究方向:
开发基于粒细胞标志物的检测试剂(如MPO-DNA复合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优化POCT(即时检测)设备灵敏度与特异性
典型企业:
罗氏诊断、QuidelOrtho、雅培、迈瑞医疗
能力要求:
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传感器、分析化学相关专业)
熟悉ELISA、流式细胞术或微流控芯片技术
具备IVD产品注册申报经验者优先
2. 生物信息分析师(Bioinformatics Analyst)
岗位职责:
分析粒细胞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数据
构建疾病相关粒细胞亚群特征数据库
开发预测模型(如药物响应、预后评估)
典型企业:
诊断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如10x Genomics、Illumina)
能力要求:
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背景)
精通R/Python、Seurat、Scanpy等工具
熟悉免疫学数据库(如ImmGen、Human Cell Atlas)
四、公共卫生与政策岗位1. 流行病学研究员(Epidemiologist)
研究方向:
调查粒细胞功能变异与传染病易感性的关联(如登革热、结核病)
评估环境污染(如PM2.5)对粒细胞活性的影响
典型机构:
WHO、CDC、各国公共卫生研究院
能力要求:
公共卫生硕士/博士学历
熟练使用R、SAS进行统计分析
具备大型队列研究设计经验
2. 科学传播专员(Science Communicator)
岗位职责:
向公众普及粒细胞与健康的知识(如哮喘、脓毒症防治)
管理学术机构/企业的社交媒体账号与科普内容
典型机构:
非营利组织(如美国免疫学会)、药企市场部
能力要求:
生物学背景+优秀的写作能力
熟悉多媒体内容制作(如视频、信息图)
五、就业趋势与建议
跨学科技能需求增长:
掌握“湿实验”(细胞培养、动物模型)与“干实验”(生物信息学、AI建模)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
产业界吸引力上升:
随着粒细胞疗法进入临床阶段,药企岗位需求激增,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学术界(资深科学家年薪可达20万-50万美元)。
新兴市场机会:
亚洲(中国、印度)因医疗需求增长和政策支持,成为粒细胞相关药物研发与诊断技术的新兴热点。
求职建议:
学术路径:通过博士后积累高影响力论文,申请助理教授职位;
产业路径:从科研技术员/试剂研发工程师起步,逐步转向项目管理或医学事务;
技能提升:学习单细胞测序分析、CAR-T/中性粒细胞疗法工艺等前沿技术。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