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告诉我们,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随着全球疾病监测网络的日趋完善,快速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据、信息和模型驱动的传染病防控技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4年9月21-22日,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医学信息分会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协办的“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论坛”将在江苏苏州举办。
在前三届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将继续强化生物信息学和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交叉融合,汇聚相关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聚焦生物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传染病病原发现、跨种传播、变异进化、监测预警、药物和疫苗研发等前沿方向,展示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防控应用,促进科研院校、疾控部门以及产业机构的对话合作,赋能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新发展。
大会热诚邀请生物信息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研发人员、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参会,展示和交流科研进展。
会议规模:250人
大会主席: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常委副院校长
舒跃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微生物科学院会士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
蒋太交
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医学信息分会主任委员
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鲍一明 伯晓晨 崔 杰 杜向军
冯录召 韩管助 李 锋 李明锟
李倩倩 廖 明 刘 翟 刘 军
刘 玮 陆 剑 陆 靖 马 烽
苗志超 彭友松 蒲 娟 任丽丽
任仙文 沈永义 施 莽 史卫峰
粟 硕孙燕妮田怀玉 王佑春
吴爱平 吴志强 许一菲 杨崇广
杨昭庆 余宏杰 张 鹏 赵方庆
赵金存 周 卓 朱华晨 朱立国
周哲敏
组织委员会主席:
吴爱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研究员
组委会成员:
杜向军吴志强 杨崇广 陆 靖
彭友松 夏志平 李 超 徐 芸
郭 美 杨 蓉
参会专家
(名单持续更新中......)
鲍一明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伯晓晨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崔 杰 复旦大学
杜向军 中山大学
冯录召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韩管助 南京师范大学
李 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研究所
李明锟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李倩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廖 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刘 翟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刘 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刘 玮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陆 剑 北京大学
陆 靖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 烽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苗志超 广州国家实验室
彭友松 湖南大学
蒲 娟中国农业大学
任丽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任仙文 昌平国家实验室
沈永义 华南农业大学
施 莽 中山大学
史卫峰 上海市病毒研究院
粟 硕 南京农业大学
田怀玉 北京师范大学
王佑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吴爱平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吴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许一菲 山东大学
杨崇广 中山大学
杨昭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余宏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 鹏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赵方庆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赵金存 广州国家实验室
周 卓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朱华晨香港大学
朱立国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
孙燕妮 香港城市大学
周哲敏 苏州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研究现状
一、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生物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投入与支持:
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和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为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平台、生物信息数据库等基础设施,支持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
科研团队建设: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团队,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强与国际生物信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整体研究水平。
技术与方法创新: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学数据量不断增加,同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得数据分析更加高效和精准。
二、传染病研究现状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41种。传染病的研究在生物信息学的支持下取得了以下进展:
数据采集与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传染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揭示病原体的传播规律、致病机制等。
例如,通过RNA-Seq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全面、快速地获取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开发与应用:
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开发传染病传播模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利用模型进行药物、疫苗的设计评估,加速新药和疫苗的研发进程。
防控策略制定:
结合生物信息学研究成果,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在疫情期间,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快速追踪病毒来源和变异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关键信息。
三、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
近年来,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揭示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传播规律等,为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第一届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传染病的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开发整合、模型应用推广和药物、疫苗的设计评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四、未来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高效、更精确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和工具将不断涌现,为传染病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应用层面的拓展:生物信息学将更深入地融入传染病防控、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等多个领域,为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实践带来革命性变化。
国际合作的加强:随着全球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生物信息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研究涉及哪些行业或领域
1. 科研与教育
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这些机构是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研究的主要力量。他们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动传染病防控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教育领域:生物信息学和传染病学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学科方向,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科研、医疗、公共卫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公共卫生
疾病预防与控制:生物信息学在传染病监测、预警、溯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疫苗研发: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可以加速疫苗的研发进程,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医疗健康
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传染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它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健康管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个体的基因信息,可以预测个体患传染病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降低患病风险。
4. 信息技术
生物信息学软件与工具:随着生物信息学数据的不断增加,需要开发更高效、更精确的软件和工具来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这些软件和工具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生物信息学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挖掘和分析大数据,可以发现传染病的新规律和新特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控效果。
5. 生物医药产业
药物研发与生产:生物信息学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筛选潜在的药物靶点、优化药物分子结构等手段,加速药物的研发进程。同时,它还可以用于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
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诊断试剂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医疗器械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医学信息分会:该分会专注于生物医学信息学的研究,致力于推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作为病毒学领域的权威机构,该委员会在病毒学研究、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高校及科研机构: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这些机构在生物信息学、传染病学及其交叉领域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和实验设施。
知名企业
华大基因:作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其在传染病防控、病原体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贡献。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生物科技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技术和服务在传染病防控、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百济神州:虽然百济神州主要致力于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肿瘤药物的研发,但其在生物信息学指导下的药物研发策略也体现了生物信息与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紧密联系。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