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06-16 ~ 2024-06-16
举办场地:世纪金源大饭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苏东林
会议介绍

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首次将电磁安全列为国家战略安全要素。2023年9月2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香港同步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2023)”其中就包括“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对电磁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电磁学与计算机、光学、材料学、生物、复杂系统等交叉融合,在电磁场基础理论、智能电磁计算、电磁防护材料、电磁场快速感知、电磁生物效应与防护仿生领域不断发展,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此背景下,特组织“2024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大会以汇聚领域专家,探讨最新技术,对接行业需求为目标。届时将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研究机构权威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级代表与会,围绕高速通信、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先进能源、先进空天等领域重点探讨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EMC测试、电磁安全系统、目标电磁特性识别、电磁态势可视化、电磁环境频谱感知、复杂电磁环境等技术方向。

大会名誉主席

刘尚合院士 中国工程院,陆军工程大学

大会名誉共主席

郭桂蓉院士 中国工程院,国防科技大学

黄培康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杨凤田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会主席

苏东林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会共主席

陈志杰院士 中国工程院

朱英富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段宝岩院士 中国工程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费爱国院士 中国工程院

何 友院士 中国工程院,海军航空大学

王 巍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欧阳晓平院士 中国工程院,湘潭大学

杨小牛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樊邦奎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

孙 聪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航空研究院

范国滨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永坚院士 中国工程院

王沙飞院士 中国工程院

陆 军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毛军发院士 中国科学院,深圳大学

孙逢春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理工大学

王秋良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姚富强院士 中国工程院,国防科技大学

张 平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邮电大学

李得天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龙 腾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理工大学

江碧涛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

吴剑旗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邓龙江院士 中国工程院,电子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吴先良,安徽大学

谢树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程序委员会(按音序排序)

陈亚洲,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褚庆昕,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杜正伟,清华大学教授

冯全源,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冯一军,南京大学教授

郭陈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胡 飞,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胡皓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培国,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

刘太君,宁波大学教授

李 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孙玲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苏 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宋朝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石立华,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孟 进,海军工程大学教授

马凯学,天津大学教授

唐 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王东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 电科集团首席专家

王学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闻映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夏明耀,北京大学教授

徐 丰,复旦大学教授

尹成友,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尹文言,浙江大学教授

张安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张卫东,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朱洪波,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章献民,宁波理工学院教授

大会组织委员会

杨利霞,安徽大学

陈爱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迎松,安徽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研究现状

一、电磁兼容(EMC)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电磁兼容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内研究机构如中国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大学以及大型企业,在电磁兼容领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国家对电磁兼容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为电磁兼容研究提供了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开展了许多电磁兼容方面的科研项目,提升了国内电磁兼容研究的水平。

国际研究现状

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一直是电磁兼容研究的领头羊。

这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并在电磁兼容测试和认证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电磁兼容研究领域做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如电磁兼容模拟、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国际上存在知名的电磁兼容研究机构和国际会议,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研究重点

当前研究重点在于现代电子设备在高频率和高速率工作环境下的电磁兼容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开展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以改善电子设备之间和电子设备与电磁环境之间的互动质量。

二、电磁环境效应技术研究现状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环境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和突出。

各国政府和军队都非常重视电磁环境的研究工作,以预测电磁环境效应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集中在电磁环境效应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评估等方面。

着重发展电磁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以减少电磁干扰对军事行动和通信设备的影响。

历史发展

电磁环境效应的研究始于通信干扰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一战中,美军开始面临射频干扰的问题。

自此,各国开始致力于电磁环境方面的专业标准制定,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电力行业

电力输电和变电所等大型电力设施的建设、运营和改造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兼容技术可以帮助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电磁干扰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电磁环境监测技术可以监测电力场强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利益发挥重要作用。

通信业

电信、移动通信等通信业普及,使得电磁辐射更加普遍。基站、广播电视站、微波重复器和宽带通信天线等设施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场。电磁兼容技术可以保障通信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电磁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在通信领域,电磁兼容技术还可以优化频谱资源的使用,提高通信效率。

航空航天领域

飞机等航空器的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运行,电磁兼容技术可以确保电子设备的安全和可靠,避免电磁干扰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可以用于预测和评估电磁环境对飞机电子设备的影响,为飞机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军事领域

军事设备在战场上需要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电磁兼容技术可以确保军事设备的安全和可靠,避免电磁干扰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电磁环境对军事设备性能的影响,为军事设备的设计和测试提供重要支持。

医疗领域

医疗设备如MRI、CT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兼容技术可以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可靠,避免电磁干扰对医疗设备性能的影响。

电磁环境效应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医疗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

交通领域

高速铁路、地铁等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兼容技术可以确保交通工具的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

电磁环境监测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交通工具周围的电磁环境,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消费电子领域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电磁兼容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电磁兼容技术可以确保这些产品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避免电磁干扰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一、知名研究机构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成立时间:1906年

总部:日内瓦

角色: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IEC的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

贡献:IEC制定了大量的电磁兼容国际标准,促进了全球电磁兼容技术的统一和发展。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角色:CISPR是IEC的下属机构,专注于研究、防护广播接收、通信等对其它电气设备的干扰。

贡献:CISPR主要研究统一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各种电气设备提出电磁干扰限值的建议,为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南大学电磁兼容研究室

成立时间:1992年

研究领域:电磁兼容性标准符合性检测专用测试设备研究、电磁兼容性功能材料的测试方法研究、瞬态电磁干扰的耦合机理及防护技术等。

贡献:东南大学电磁兼容研究室在电磁兼容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实力,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并自主研制了多种电磁兼容测试装置。

二、知名企业

北京科环世纪电磁兼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角色:一家从事电磁干扰(EMI)技术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电磁兼容技术方案和电磁干扰测试接收机等产品。

贡献:该公司为大中小企业、研究所、各类院校及生产企业提供了可靠、稳定的电磁兼容测试类解决方案,推动了电磁兼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华为

角色:全球知名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贡献:虽然华为并非专注于电磁兼容技术的研发,但其在通信设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电磁兼容性问题,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设计,确保了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